高旭东
- 作品数:69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生态批评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被引量:2
- 2018年
- 人类生态环境的灾难,归根结底是基督教文化导致的,因而生态批评最早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在英美汇为一种批评思潮的生态批评,迅速于世纪之交在中国登陆,并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与美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现实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孔子是浅绿的生态主义者,在肯定文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老子已由浅绿向深绿转化,而庄子则是深绿的生态主义者。传统的生态批评会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并使中国悠久的自然文学传统的青枝绿叶在后现代的田野中更加生机盎然。
- 高旭东
- 关键词:生态批评传统文学价值重估
- 对张爱玲热的文学考察与文化反思——张爱玲的艺术创新及其难以跻身大师的原因
- 2016年
- 从《色戒》的上映到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热此起彼伏,甚至由张爱玲热演变成文化汉奸胡兰成热。热到发昏时,就不时会有张爱玲超过鲁迅的呓语。她的短篇小说《色戒》也被说成是好作品,长篇小说《小团圆》被说成是张爱玲创作的集大成者。那么,纯粹从学理上看,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之处在哪里?她艺术上与思想上的局限又在哪里?为什么她难以取代鲁迅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张爱玲热的文化根源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细察。
- 高旭东
- 关键词:张爱玲热艺术创新文化定位
- 生态批评的知觉维度——论劳伦斯诗歌中的嗅觉及其生态观
- 2023年
- 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一种批评话语,其理论关注点与人类的知觉感受紧密相关,而劳伦斯的诗歌正以对感官的描写著称,具有浓重的生态自然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角度解读其诗歌作品的研究已经出现,而少有研究者注意到嗅觉在劳伦斯诗歌中的显现。从早期爱情诗中自然的馥郁与女性的芳香,到晚期批判工业社会的诗歌中对城市废气、蒸汽黑烟以及战争毒气的痛斥。对劳伦斯诗歌中的嗅觉与气味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凸显其中的生态伦理和环境正义。并且,劳伦斯诗歌中突出的嗅觉表现,也可以上升到西方文化转折的高度,与中国的味觉美学进行比较,从而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 高旭东要文静
- 关键词:嗅觉生态批评
- 以“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梦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梦有强国梦、富国梦与文化梦三个层面,文化梦就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精神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随着基督教的衰落,中国以伦理与审美为本的文化在现代反而富有生命力。尤其是中国二元中和的文化精神使中国自古就允许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建立后现代的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而国际关系中的"协和万邦"则会导向一个和平的绿色星球,这比崇尚二元对立与炮舰政策的西方文化精神更有利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因此,随着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世界文明也会因此而得以提升。
- 高旭东
- 关键词:伦理精神审美精神
- 关于诺奖与莫言争议之我见被引量:1
- 2013年
- 大多学者发言中说,中国大概有一二十个作家可以得诺贝尔奖,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莫言获奖我非常高兴,张炜也有获得诺奖的文学实力,阎连科、刘震云都具备了问鼎诺奖的实力。如果从跨中西文化的角度来讲,西方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它祖述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经过基督教的文化洗礼,近代之后被很多国家承传着。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
- 高旭东
- 关键词:文学传统先秦散文高行健审丑乡土情结魔幻现实主义
- 谭嗣同在新体诗与传统诗之间的徘徊——兼论其绝命诗的被误读歪曲
- 2022年
- 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是中国文学的现代热身阶段,急于迈向现代却又在文体上显得不成熟就成为这一阶段文学的特征。谭嗣同诗歌创作的艺术悖论在于:当他徜徉于庄禅的优美境界时就完全沉入传统诗歌的艺术趣味中,能够写出傲视千古的佳作,不过却与新体诗无关;而他追随黄遵宪与梁启超立意创作新体诗时却又发生伤害诗意的现象。他没有像鲁迅的《野草》那样将思想上的激进现代性转化为一种诗歌的艺术形式,这是很遗憾的。他的绝命诗《狱中题壁》充满浩然正气却又歧义丛生,而误读者多是没有细读出典,更有甚者,是以颠覆历史的姿态恣意进行肆意误读与歪曲。这里对这种误读与歪曲进行批评,并对《狱中题壁》进行新的诠释。
- 高旭东
- 论《老残游记》《孽海花》并非谴责小说被引量:5
- 2015年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 高旭东
- 关键词:老残游记孽海花谴责小说
-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被引量:3
- 2011年
- 中国文化偏于审美性而西方文化偏于科学性,甚至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泛审美主义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中西的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现代,中西又有双向融合的文化倾向。
- 高旭东
- 关键词:中西文化
-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被引量:3
- 2014年
- 《哈姆莱特》提供了一个文本跨文化旅行的典型案例。这个从英国到中国漫长的文化旅途从严复就开始了。然而就对《哈姆莱特》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的总体成绩而言,当代1中国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从古装戏、实验话剧到电影,当代中国以多种艺术形式对《哈姆莱特》进行了改编与艺术重构。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文体表现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悲剧,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而中国读者与学者从异域文化的视野对《哈姆莱特》的解读,以及以多种方法对《哈姆莱特》的研究,也会使对世界名著的审美欣赏与学术研究具有跨文化的共性与独特性。
- 高旭东蒋永影
- 关键词:《哈姆莱特》改编跨文化
- 鲁迅是谁?——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及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 2014年
-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 高旭东
- 关键词:文体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