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髓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骨髓瘤
  • 2篇血液
  • 2篇遗传学
  • 2篇预后
  • 2篇再生障碍性贫...
  • 2篇障碍性贫血
  • 2篇贫血
  • 2篇染色体异常
  • 2篇重型
  • 2篇重型再生障碍...
  • 2篇重型再生障碍...
  • 2篇细胞遗传

机构

  • 10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山西白求恩医...

作者

  • 10篇杨林花
  • 10篇任娟
  • 4篇马艳萍
  • 3篇李国霞
  • 3篇王梅芳
  • 2篇张建华
  • 2篇陈秀花
  • 1篇董春霞
  • 1篇王刚
  • 1篇叶芳
  • 1篇康建邦
  • 1篇任娟
  • 1篇樊建玲
  • 1篇张睿娟
  • 1篇康建民
  • 1篇冯建军
  • 1篇葛晓燕
  • 1篇高艳
  • 1篇侯健
  • 1篇黄艳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RHG显带技术对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MM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测率;应用一组探针(P53、RB1、D13S319、IGH、1q21)和FISH技术检测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观察异常检出率。结果对108例患者采用常规法检出20例染色体异常(18.5%),应用FISH技术检测出51例异常(47.2%),其中P53阳性6例(5.6%),RB1阳性的34例(31.5%),D13S319阳性的32例(29.6%),IGH阳性的22例(20.4%),1q21阳性的36例(33.3%),复杂核型的35例(32.4%)。结论FISH在分析MM染色体异常方面是一种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
高艳任娟黄艳王梅芳李国霞陈秀花杨林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
髓系肉瘤12例临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M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2例确诊为MS患者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2岁(24~66岁)。发病部位以骨骼、软组织最易受累,分别为10、6例,其次为皮肤、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患者表现为MPO、CD117、Ki-67、CD34、CD99、Lys、CD43、LCA、CD68、CD163阳性。8例患者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基因异常7例(ASXL1突变3例,JAK2和TET2突变各2例),染色体异常4例。以联合治疗为主;局部肿瘤切除5例,化疗10例,放疗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3例失访,其余9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7个月(1~72个月),5例死亡,4例生存。结论MS多伴随其他血液相关疾病,可涉及多部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联合免疫分型。对确诊的MS患者进行规律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
梁晶晶任娟杨林花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ALG(30mg/kg/d)联合环孢素(3mg/kg/d...
任娟杨林花
关键词:ALG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栓塞为首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回顾6例以栓塞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55岁,均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2系以上血细胞异常,5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危组3例(均为bcr1亚型),中危组1例(bcr2亚型),高危组2例(1例bcr3亚型,1例不详)。3例检测FLT3-ITD突变,结果为阴性。6例血栓栓塞,以脑梗死最常见(4例),1例为下肢动脉栓塞,1例为多部位动静脉血栓。4例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化疗(高危组患者未应用ATRA),2例达完全缓解后遗言语不流利,另2例分别死于继发脑出血及脑梗死。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入院12 h内猝死,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多部位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经ATRA+ATO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提示动静脉栓塞为APL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当发现栓塞患者伴有血细胞和/或凝血异常时,需注意排除APL的可能,APL伴栓塞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率高、治疗难度大,高危组患者预后差。
郝李霞任娟张建华马艳萍杨林花
关键词:血栓栓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结合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对其预后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反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49例MDS患者中有22例(44.9%)检出异常克隆。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数目异常以-7,+8最常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1和RAEB2)较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MDS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任娟杨林花李国霞叶芳冯建军陈秀花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核型预后评估
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素A及十一酸睾酮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王梅芳陈玙任娟杨林花马艳萍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2009年
目的探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改良的细胞培养法(延长培养时间、增加秋水仙胺的终浓度)、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的检测价值。方法运用RHG显带技术对21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观察改良的细胞培养法对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应用探针1q21,13q14(RB1),14q32(IGHC/IGHV基因)进行FISH检测,提高MM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检出率。结果MM患者21例的骨髓标本采用常规法检出4例异常(19.1%);改良法检出6例异常(28.6%)。FISH检测18例MM患者检出12例异常(66.7%),其中1q21阳性4例(22.2%),RB1阳性5例(27.8%),IGH阳性8例(44.4%)。结论FISH技术能显著提高MM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检出率。
任娟杨林花李国霞樊建玲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染色体畸变
纤维蛋白原、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和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lactate dehydrogenase to albumin ratio,LAR)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08例初诊为MM的患者首次治疗前的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和完成4个疗程的疗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FAR、LAR的最大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比较高FAR组与低FAR组、高LAR组与低LAR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2组的FAR、LAR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08例初诊MM患者中缓解组82例(完全缓解2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8例、部分缓解43例),未缓解组26例(疾病稳定11例、疾病进展15例)。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到FAR、LAR的最大AUC分别为0.729(95%CI 0.626~0.832)、0.720(95%CI 0.601~0.838),提示对初诊MM疗效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075、6.720。高FAR组与低FAR组白蛋白(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LAR组与低LAR组血红蛋白(P=0.006)、乳酸脱氢酶(LDH)(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成4个疗程后缓解组的FAR、LAR水平均显著低于未缓解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LDH、ISS分期、骨髓浆细胞百分比、FAR、L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FAR是影响初诊MM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HR=8.020,95%CI 1.072~60.032,P=0.043)。结论:初诊MM患者高FAR提示治疗缓解不佳,可作为初诊MM疗效的预测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贺建林梁晶晶杨柳任娟杨林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
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患者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0(47-81)岁,男性14例,女性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恶性实体瘤至血液肿瘤发生的中位潜伏期为42.5(12-120)个月。治疗相关血液肿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0.5(1-83)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24.3%,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7(1-83)个月,3年OS率为21.4%。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其远期并发症治疗相关血液肿瘤预后差,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任娟任娟王刚王刚马艳萍马艳萍
关键词:血液肿瘤化疗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单中心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967例的痰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患者的诊断、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6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961株,革兰阴性菌516株(53.7%),分离的主要菌株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8株(12.3%)、铜绿假单胞菌68株(7.1%)、鲍曼不动杆菌67株(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2株(5.4%)、大肠埃希菌43株(4.5%)、阴沟肠杆菌42株(4.4%);革兰阳性菌171株(17.8%),真菌274株(28.5%)。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22.1%~31.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敏感。3种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10%)。未检出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结论本区域单中心恶性血液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不同。
任娟康建邦马艳萍张建华董春霞康建民张睿娟王梅芳葛晓燕杨林花
关键词:血液病呼吸道感染病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