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霄嘉

作品数:50 被引量:44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1篇气候
  • 30篇气候变化
  • 13篇适应气候变化
  • 4篇应对气候变化
  • 4篇生态系统
  • 3篇造纸
  • 3篇造纸污泥
  • 3篇生态
  • 3篇污泥
  • 2篇代际公平
  • 2篇山水
  • 2篇生态修复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性
  • 2篇适应气候
  • 2篇水文
  • 2篇水资源
  • 2篇谈判
  • 2篇重金

机构

  • 44篇中国21世纪...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4篇北京盖雅技术...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水利水电...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国务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0篇何霄嘉
  • 5篇许伟宁
  • 5篇张九天
  • 5篇王文涛
  • 5篇马欣
  • 4篇李玉娥
  • 4篇许吟隆
  • 4篇倪晋仁
  • 4篇曾维华
  • 4篇孙傅
  • 3篇高清竹
  • 3篇刘硕
  • 3篇张雪艳
  • 3篇马欣
  • 3篇郑大玮
  • 3篇付东康
  • 2篇桑卫国
  • 2篇翁白莎
  • 2篇郑拴宁
  • 2篇吴钢

传媒

  • 9篇中国人口·资...
  • 5篇全球科技经济...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2篇混凝土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人民黄河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7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现状、问题和建议被引量:35
2015年
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更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适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和地方适应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自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以来,国家、部门和地方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适应政策的现状,发现:我国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包含117项国家和部门层面适应相关的政策、31个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和21个省级适应规划。其中,虽然专门适应政策较少,但与气候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政策中,越来越多的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适应政策主流化趋势明显;地方适应政策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政策原则、目标和优先领域等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其次,剖析了我国现有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国家和部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不够完善,具体的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适应政策决策因素考虑得仍不够完整;适应政策监督不足,适应成效评估较弱。二是随着政策中心下移,地方政府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以及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能力存在明显局限。三是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科学基础仍相当薄弱。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提出了从提高适应战略地位到加强适应决策机制,从夯实适应研究基础到完善适应相关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彭斯震何霄嘉张九天马欣孙傅刘少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评价被引量:9
2015年
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发布的适应政策进行梳理,采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评估方法,对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决策、实施与评估等4个阶段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根据适应政策要素组成评估框架,单个适应政策可获得的最高综合评分为38分,我国发布的8项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平均得分为15.8分,约为总分的41.6%,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57项适应政策平均评分为总分的37%相当,整体处于相近水平。从适应政策制定的四个阶段来看,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平均为11.5分,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平均为2.6分,决策平均为6.6分,实施与评估平均为9.2分。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较清晰,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是主要的短板。同时,提出我国适应政策仍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需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力资源、资金、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等方面的投入。我国适应政策决策重视利益相关方和影响评估基础,但适应政策中忽视了对非气候因素的评估,对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假设和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对适应决策很关键的未来风险评估仍欠缺。适应政策推广部署较好,我国部门适应政策向下传达渠道明确,政策主要由省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实施,实施机制相对较完善,但监督与评估不足,适应政策多数对监督机制、成效评估没有明确的表述。
张雪艳何霄嘉孙傅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适应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分类研究是清晰认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是实现适应技术集成并构建合理有效的适应技术体系的手段。本文通过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方式,气候变化影响过程、区域、领域、适应目的、适应机制、适应时效、适应程度、适应层面等,针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梳理了中国不同区域与不同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从气候变化影响过程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气候变化影响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三类;从区域与领域气候变化影响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八大区域与七大领域;本研究重点针对八大区域与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领域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的导向不明确,造成对适应技术认识的不清晰;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分类往往与分层混淆在一起,导致人们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对适应行动的指导作用存在不足。综合来看,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进行精细分类,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筛选、集成、效益评估奠定基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高效有序开展,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李阔何霄嘉许吟隆郑大玮
关键词:气候变化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多尺度耦合框架及方法被引量:1
2023年
为解决过去保护修复工程只考虑单要素、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问题,我国于2016年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整体、系统、综合的方法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统筹治理。然而,目前的工程治理中仍然存在对系统内部及系统间耦合概念理解不充分、系统耦合机制不明晰、对“尺度”的关注不足、缺少科学的分析方法等问题,制约了保护修复的成效。对此,首先将多个尺度下的耦合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国家重点冰川水源涵养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疏勒河流域为例,将耦合方法用于分析要素间、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最后基于该实例研究,提出多尺度耦合分析框架与“升尺度”保护修复模式,以期帮助相关决策者明晰“山水工程”中要素、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增强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赵金羽萨娜付晓郑拴宁吴钢何霄嘉陆兆华桑卫国
关键词:疏勒河流域
国际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被引量:4
2016年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由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保障体制、保障机制和保障法制4个部分组成,是为了提高国家或地区的适应能力以及达成适应目标而形成的政策体系。在对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印度等主要国家和组织所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保障体系,总结了国际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保障体系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陈馨曾维华何霄嘉孙傅
关键词:气候变化政策保障体系
城市气候承载力定量化评价方法初探被引量:15
2016年
本文从气候天然容量、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较完整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气候天然容量指数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城市气候压力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指数采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进而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评价函数以量化评价结果。以上海市为例,对其气候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它可以描述某一城市时域上的变化,也可以对区域气候承载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可作为气候预警响应的依据,为我国建立区域气候安全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分析上海市2004—2013年这10年间气候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上海市气候承载力整体劣于基准年值,且因深受气候天然容量的影响而处于较大波动状态。
闫胜军何霄嘉王烜曾维华李春晖蔡宴朋
关键词:城市气候
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选择与偏好分析——基于青藏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为案例,基于专家判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进行了优先性排序,结果表明生态功能保护气候变化专项资金、载畜量控制配套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相对最重要的适应措施;决策与执行者、决策支持者和科学研究者对不同适应措施存在一定偏好差异,这些差异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能、适应措施执行时所牵涉的利益关系等有一定联系。将AHP应用于适应措施择优的可行性探索对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
周景博杨小明何霄嘉尹云鹤赵东升
关键词:气候变化优先序
广西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格局被引量:3
2022年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氮素储存库,在维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人工林主产地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桉树(Eucalyptus robusta)3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种林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氮储量组成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变化,不同林龄马尾松、杉木、桉树林氮储量大小范围在6.64—15.15、8.44—14.90、3.22—11.29 Mg/hm^(2)之间,其中马尾松、杉木、桉树分别在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达到最大,除幼龄阶段马尾松氮储量最高外,其他各林龄阶段均为杉木林最大。(2)各个林龄总体来看,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生态格局基本一致,绝大部分氮储存于土壤中(0—100 cm),乔木层氮储量仅次于土壤层,灌木层氮储量最小。0—100cm土层范围内,按10 cm每层进行划分,三种人工林各个林龄均是0—10 cm表层土壤氮储量最高。马尾松、杉木除幼龄林外土壤层氮储量均随着林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过熟林分别达到了10.71和16.63 Mg/hm^(2),桉树则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成熟林氮储量为11.26 Mg/hm^(2),过熟林则下降。同一林分各层次不同器官氮储量存在着差异,3种人工林乔木层中树干氮储量均占比最高,树干是乔木层的主要氮库;灌木层中叶片中含有更多的氮储量;草本层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氮储存的主要场所;细根氮储量0—20 cm>20—40 cm。不同造林树种生态系统氮固持能力有所差异,总体上,人工造林后期生态系统固氮能力逐渐增强,而速生桉树人工林收获期生态系统固氮有所下降。
杨支齐杜虎曾馥平彭晚霞郭诗宇宋同清何霄嘉
关键词:人工林
《巴厘行动计划》以来适应气候变化谈判进展及未来需求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回顾了《《巴厘行动计划》以来形成的与适应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国际决议及谈判进展,分析了这些决议对推动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进程的可能作用和面临的障碍,综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2015气候协议"的利益诉求和建议。作者认为:《巴厘行动计划》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谈判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建立了适应委员会、国家适应计划进程和应对损失与危害的国际机制等;资金、技术研发、推广和使用、政策法规、机构设置与能力、信息等是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限制因素;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仍是"2015气候协议"谈判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非洲集团和小岛屿国家联盟全球适应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的补偿的提议,作者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开发评估方法和工具,探讨气候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归因;同时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
李玉娥马欣何霄嘉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进展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气候变化风险识别及其规避对策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我国城市频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影响,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文章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城市影响的类型,分析了我国城市易遭气候变化影响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并提出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张雪艳何霄嘉马欣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