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桢 作品数:24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下腔静脉途径反推力牵引法拔除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被引量:12 2001年 采用经下腔静脉途径 ,对 11例起搏器术后顽固性感染和 2例电极导线断裂患者的电极导线进行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拔除术。需拔除电极导线共 17根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5和 12根 ) ,其中 15根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和破溃需拔除的电极导线置入时间为 11.5± 3.5 (8~ 2 0 )年 ,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失败。结果 :经下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15根、不完全拔除 1根、失败 1根 ,无严重并发症。表明对置入年限长久和断裂电极导线 ,经下腔静脉途径的拔除成功率高 。 马坚 王方正 张澍 余培桢 王锦志 华伟 张奎俊 楚建民 陈柯平 姚焰关键词: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经上腔静脉途径射频消融右侧前上和前间隔房室旁道 被引量:6 2000年 报道经上腔静脉途径射频消融右侧前上和前间隔房室旁道的体会。 13例右侧前上或前间隔单一房室旁道患者 ,常规下腔静脉途径消融未能成功 ,失败原因包括 :消融电极与心肌接触不良或难以固定于三尖瓣环上。改经上腔静脉途径成功消融阻断所有房室旁道。平均放电 1.8± 0 .7次 ,输出功率 33± 4W ,消融靶点电图振幅明显高于下腔静脉途径 (1.4± 0 .3mVvs 0 .6± 0 .4mV ,P <0 .0 5 )。术后随访 17± 9个月 ,无 1例复发。作者认为对经下腔静脉途径消融失败的右侧前上和前间隔房室旁道采用上腔静脉途径消融可获得成功。 王中 马坚 楚建民 华伟 张澍 王锦志 余培桢 姚焰 王方正关键词:房室旁道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射频消融 可对情绪变化起反应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目前应用以感知运动的传感器为基础的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在患者发生情绪变化时不能够提高起搏频率,本组报道新近开发的可感知情绪变化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方法 7 例患者,男性5 例,女性2 例,因窦房结变时功能障碍,植入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其传感器为感知心室电极周围血液及心肌阻抗的变化的闭环传感器,不仅在运动时,而且可在情绪激动时增加起搏频率。术后对患者在平卧体位进行紧张试验,以观察在患者情绪变化时起搏器的频率适应功能。测试以患者倒数数的方法使患者保持情绪紧张。结果 患者试验前,平均起搏频率为64ppm ,情绪紧张时起搏频率上升至平均86ppm 。结论 感知心肌阻抗变化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在患者情绪紧张时可有效地使起搏频率增加。 华伟 王方正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马坚 楚建民 孙瑞龙 陈新关键词:闭环 情绪变化 心脏起博器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方法 患者男性 2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5 7岁 ,为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伴左束支阻滞 ,植入三 (四 )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7或 2 188电极导线 ,置于心后静脉起搏左心室 ,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室起搏并辅以合适的 AV延迟后 ,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N YHA分级从 ~ 级改善至 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 王方正 张澍 华伟 张奎俊 尤士杰 余培桢 王锦志 马坚 楚建民 姚焰 牛国栋 陈新关键词:双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激光物理因素对心室肌消融效果的影响 1997年 目的:探讨激光物理因素对其损伤灶的影响。方法:90个猪心标本按激光导管直径和有无生理盐水冲洗分为不同的组,用 Nd:YAG 激光以不同的功率、照射时间及能量进行激光消融,并与射频消融比较。结果:激光损伤灶的直径和深度分别与激光功率、照射时间、能量、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有正相关关系,生理盐水冲洗可减低心肌组织的气化及炭化,但亦降低损伤灶的直径和深度;光纤直径与损伤灶的大小无明显关系。结论:激光能量是描述激光与其损伤灶关系的较理想的变量。在较高能量水平,激光损伤灶的深度大于射频损伤灶的深度,因而提示激光消融有可能消除位于较深心肌中的致心律失常病灶,这对于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有较大意义。 方丕华 王方正 曲晋生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陈新 孙瑞龙关键词:射频消融 生理盐水冲洗 心室肌 高能量 室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报道5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旁路。结果电生理检查未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刺激时体表心电图的预激程度无变化。消融阻断旁路前传后,均示完全性房室阻滞。4例患者在消融术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随访中无心房颤动发作。1例患者放弃对旁路的消融治疗。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是射频消融的适应证。消融前对房室传导功能的评定十分重要。成功消融旁路后应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马坚 王方正 陈新 余培桢 王锦志 张奎俊 李一石 华伟 楚建民 方丕华 孙瑞龙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关键词:房室阻滞 预激综合征 射频消融 永久性起搏器 植入 单支房室旁路心电图定位的规则系统 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房室旁路定位的正确性,便利心内标测,缩短射频消融时医患受X线照射的时间。方法:样本按每区大于15例设计,全心分10区定位。累积射频消融成功的单支显性旁路277例。采用δ波初始20ms极性、QRS波形态、R/S比值、QRS终末波极性和ST段改变作定位指标。结果:发现心电图在相邻区的旁路有重叠现象,部分区呈一区多样性。本定位规则系统,对单支显性旁路有95.3%的敏感性与99.4%的特异性,诊断正确率99.0%。结论:本定位系统根据预激综合征改变心室除极全过程的原理,采用心室除极的起始波、终末波和复极的ST段定位,并采用一区多标准以适应心电图一区多样性,可从同步6道以上的体表心电图对单支房室旁路作出正确的定位。 任在镐 胡大一 吴旸 吴永金 商丽华 余培桢 许春萱 王建安 徐耕 黄从新 郭继鸿 张树龙关键词: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 房室旁路 导管射频消融 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1997年 目的:观察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时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固定频率心室起搏相比较。方法:对19例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了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术后随机依次程控为固定频率心室起搏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方式,分别进行踏车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量运动前后的每搏量、心排出量,心电图记录心率变化。结果: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时,运动时最快起搏心率达117±23 bpm,其运动时间明显长于固定频率心室起搏时(437±45 s 比323±51s.P<0.01)。尽管两种起搏方式的运动心排出量均明显增加,但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运动最大心排出量较固定频率心室起搏增加36%(P<0.05)。与运动前相比,固定频率心室起搏的运动每搏量增加51%,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每搏量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排出量,其主要机制是增快了运动时的起搏频率。 马坚 陈新 王方正 杨浣宜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张继革 王玉山关键词:心室起搏 血液动力学 运动前 心排出量 每搏量 起搏方式 100例起搏器安置前、后心音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前、后心音图的改变,以了解安置起搏器对心音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并安置有不同类型起搏器的患者100例,进行了安置前及安置当天及安置7天的7个部位心音图的描记和分析。结果:起搏器安置后有97%记录到心脏起搏音;69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安置后有40%第三心音消失,58%收缩期杂音减弱,35%增强。14例心房抑制型及17例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安置前、后心音图改变不明显。结论:提示起搏器安置后,心音图可获得改善。 姜治忠 牛雨 杨宏 陈庆华 王兰菊 王兰菊 关越 陶小娟 余培桢 余培桢 许美龄关键词:心脏起搏器 心音图 25例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 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25例房速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药物试验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24例阵发性房速为折返机制,并且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的终止率达87%;而另1例慢性房速则是异常自律性增加。(2)24例(96%)房速消融成功。成功靶点的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A-P′间期)提前38±11ms,明显长于非成功靶点(26±7ms,P<0.05)。消融成功部位主要位于房内特殊的解剖区域。结论成年人阵发性房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折返性,并对三磷酸腺苷敏感。 马坚 王方正 余培桢 王锦志 许斐 张奎俊 李一石 华伟 楚建民 方丕华 陈柯平 孙瑞龙 陈新关键词: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导管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