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SD大鼠药物性肝硬化模型,探讨原代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疗效。方法经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Ⅰ组经脾尾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Ⅱ组经脾尾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每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及肝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合成白蛋白(Serum albumin level,ALB)的功能。结果经CCL4诱导10周后,大鼠肝脏经HE染色发现假小叶形成,表明成功建立了肝硬化模型;移植术后8周,Ⅰ组大鼠存活率(75%)显著高于Ⅱ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大鼠的血清ALB水平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血氨(Serum ammonia level,AMM)水平较Ⅱ组明显降低(P<0.05);Ⅰ组大鼠移植术后1、8周,大量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定植下来;Ⅰ组大鼠移植术后5周,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具有合成白蛋白的功能。结论 CCL4能稳定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提高肝硬化大鼠的生存率,并改善肝性脑病和低蛋白血症。
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脏直接注射两种方法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得出更加优化的移植方法。方法:在Seglen改良两步法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分离培养肝细胞。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急性肝衰竭24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60只插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脾脏直接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脾动脉注射0.4m LHank’s液;脾动脉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模型对照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移植后14 d内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移植后7d,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脾动脉移植肝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分布和增殖情况;移植后14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蛋白合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0%-90%;(2)3组大鼠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脏直接注射组14 d存活率显著高于脾动脉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14 d存活率高于模型对照组;(3)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尤其以脾脏直接注射组最为显著;(4)CFDA-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经脾动脉移植7 d后,受体大鼠脾脏和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5)移植14 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脾脏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6)移植7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7)结果表明,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