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
-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电位触发质子自交换效应有效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
- 电控离子交换膜(ESIX)利用其电位触发质子自交换效应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u2+,基于此原理本研究中用吡啶二甲酸制备了电控离子交换膜用于除去水溶液中Cu2+,研究发现,该膜对Cu2+有高的选择性,并且通过简单的电位变换...
- 王忠德刘一鸣徐守东张鼎
- 纳米Cu_2O/Ag/TiO_2三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纳米Cu2O/Ag/Ti O2三层复合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FLO)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及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对复合薄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插入Ag层的纳米Cu2O/Ag/Ti O2三层复合薄膜显示出远高于Cu2O/Ti O2双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提高了三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吸收强度,增加了表面积,促进了激发电子的转移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 刘一鸣张王刚梁伟王红霞余彬
- 关键词:结构性能光催化性能
- 海底“三极”与地表“三极”:动力学关联被引量:7
- 2019年
- 地球地表环境3个极端分别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誉为地表“三极”。本文提出深地动力系统的“三极”,分别为Tuzo、Jason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这“三极”主体发育于海底之下的深部地幔,因此称为海底“三极”。地表“三极”和海底“三极”统称地圈“六极”,是全球变化(变暖或变冷)、深时地球、深地动力、地球系统、宜居地球等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难以回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6个纽带和突破口,也是寻求地球系统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Tuzo和Jason是现今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之下的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LLSVP),它们控制了大火成岩省、微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也控制了集中式火山去气作用,进而引起大气循环变化;它们还不断衍生微板块,并将其向北驱散,这些微板块围绕东亚环形俯冲系统不断聚集,导致大量物质深俯冲,促进深部物质循环,同时,在岛弧地带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改变地表系统大气环流;板块聚散伴随海陆格局变迁,同时,也改变着全球海峡通道、高原隆升和垮塌,调节着地表流体系统的运行:包括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冰盖形成与演化也受其控制。海底“三极”也是地史时期超大陆聚散的根本控制因素,而地表系统的百万年内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公转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控制,气候变化受热带驱动和冰盖驱动双重控制。总之,尽管早期地球以后逐渐具有地球宜居性,但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地圈“六极”研究可作为宜居地球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 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姜兆霞赵彦彦刘一鸣李玺瑶刘一鸣刘博于胜尧郭玲莉张国伟
- 关键词:海底微板块全球变化青藏高原
- 板块驱动力:问题本源与本质被引量:11
- 2019年
- 本文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之前和之后关于地球驱动力问题的发展历程,从近3000年人类由表及里认识地球的历史讨论中,可以发现人们认知这个问题的历史转变和外在干扰,并从唯物论?唯心论和固定论?活动论两条主线,梳理理解板块驱动力的问题本源和本质。当人们追究板块构造起源到前板块体制下的早期地球时,板块驱动力问题变成了对全时整体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讨论,实质是对地球上块体变形和变位根本动因的追寻。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人们必然回溯到最早期开尔文提出的热驱动,并通过对比太阳系其他行星,试图回答“为什么太阳系中唯独地球具有板块构造”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地球变形和变位的一切根源和本质在于热的时空不均一性和不同阶段地球的热状态和热结构,然而,热驱动是重力作用衍生的次级机制。地球构造圈形变机制实际上在不断演变,重力驱动力的表现型式也在不断演变,具体地区和不同时空尺度又有所不同,因而就区域构造解析而言,驱动力是多起源的。最后,本文将板块驱动力问题拓展到地球系统动力学问题探讨,并就方法论、认知论做了简要总结。
- 李三忠王光增索艳慧索艳慧戴黎明刘一鸣戴黎明郭玲莉刘一鸣张国伟
- 关键词:板内地幔对流地幔柱俯冲带前寒武纪
- 非晶TiO_(2)纳米管形貌对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采用改进的两步电化学阳极氧化和电化学氢化法制备了不同管径、长度和壁厚的氢化无定型TiO_(2)纳米管阵列(H@am-TNAs)。结果表明,电化学氢化对TiO_(2)纳米管阵列的结构影响不大。经过电化学氢化后,纳米管在100 mV·s^(-1)时的比电容为4.05 mF·cm^(-2),比未氢化的管长和管径相同的TiO_(2)纳米管的比电容大20倍。纳米管的比电容不仅与管长有关,还受管径的影响。通过指数函数拟合,纳米管的长径比呈线性关系。面积电容/长径比达到0.056,几乎相当于锐钛矿相TiO_(2)纳米管。阳极化处理后的纳米管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阻力和最佳的离子扩散/输运动力学,具有最高的面积容量。此外,为了研究H@am-TNAs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的润湿性,相同的H@amTNAs电极在C-V和C-P测试前,在电解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结果表明,比电容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 宋致远李线绒庄昌万卫爱丽张王刚刘一鸣
- 关键词:超级电容器无定型二氧化钛纳米管长径比
- 茜素分光光度法测定磷霉素钠被引量:1
- 2010年
- 在乙醇体系中,磷霉素钠与茜素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1∶1的络合物,溶液颜色发生明显改变,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磷霉素钠的浓度在1.4—60mg·L-1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47×103L·mol-1.cm-1,基于以上反应,本方法测定药物制剂含量与文献方法一致,回收率在99.6%—100.5%之间,结果满意。
- 刘一鸣郭俊俊马啸宣春生
-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磷霉素钠茜素
- TiO_2/C催化苯酚和碳酸二甲酯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TiO_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条件以及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苯酚(PhOH)和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DPC)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550℃下焙烧4h得到的活性炭负载TiO_2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12h,n(DMC)∶n(PhOH)∶n(TiO_2)=1∶1∶0.03条件下进行精馏反应,PhOH转化率为39.6%,DPC选择性和时空收率分别达到75.6%和0.75g/(g·h)。活性炭可以较好的稳定活性组分TiO_2,催化剂回收并循环使用4次仍保持较好的催化性能。
- 尹龙平刘一鸣王忠德GE Chuan
- 关键词:碳酸二苯酯酯交换碳酸二甲酯
- 浸水对重载铁路加筋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解决重载铁路路基湿化后路基性能下降,影响列车行车安全的问题,通过室内模型实验模拟不同轴重列车动载作用,研究浸水前、后重载铁路加筋路基的动力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浸水后素土路基的应力、沉降、加速度会显著增大;浸水后与素土路基相比,格室加筋后路基最大应力下降21%,轨枕沉降下降20%,复合加筋路基的最大应力下降23%,轨枕沉降下降30%,复合加筋效能优于格室加筋.加筋可以提高路基强度,使路基的上部结构更稳定,降低路基加速度.浸水后路基各层的应力衰减系数增大,加筋使应力衰减系数和应力竖向扩散深度减小.加筋可以降低路基孔隙水压力峰值,提高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浸水后土工布可以保持道砟层性能,减轻道砟污化.
- 李丽华江曙光梅利芳刘一鸣
- 关键词:浸水重载铁路应力加速度孔隙水压力
- 等通道转角挤压制备7075Al/AZ31复合板界面组织及结合强度被引量:4
- 2016年
- 在573 K,通过等通道转角挤压成功制备了7075Al/AZ31复合板,并采用SEM、EDS、XRD和剪切实验研究了挤压道次及退火温度对复合板界面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剪切断裂面的组成。结果表明:1道次等通道转角挤压制备的复合板界面处形成厚度为20μm均匀致密的扩散层,由Al_3Mg_2相和Mg_(17)Al_(12)相组成,Al_3Mg_2相层厚(17μm)是Mg_(17)Al_(12)相层厚(3μm)的5.6倍。2道次等通道挤压后,扩散层厚度无变化,但是出现了裂纹,剪切强度大幅下降,剪切断裂面发生在Al_3Mg_2相层。复合板界面层在473 K退火,扩散层厚度无变化,裂纹无改善,剪切强度略有提高;573 K退火,复合板扩散层中的Al_3Mg_2相层和β-Mg_(17)Al_(12)相层均急剧增厚,微裂纹被焊合,剪切强度均大幅下降。在相同处理状态下,1道次ECAP复合板剪切强度均高于2道次ECAP复合板,473 K退火处理后,强度高出30.11%。573 K退火处理后,强度高出12.4%。故利用等通道转角挤压法制备7075Al/AZ31复合板,1道次比较合适,扩散层退火温度不宜超过473 K。
- 任广笑王红霞周斌刘一鸣王斌兵
- 关键词:复合板等通道转角挤压
- 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被引量:1
- 2021年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74.1±1.1 Ma,εHf(t)值为4.5~6.9。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U、K和Pb,亏损Ba、Nb、Ta、La、Ce、P和Ti。该花岗闪长斑岩为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 车旭刘一鸣刘一鸣范建军于云鹏郭润华解超明解超明
- 关键词: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