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稳 作品数:19 被引量:15 H指数:2 供职机构: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转喻模型ACD:转喻在名词性隐喻生成中的作用 2015年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刘建稳关键词:名词性隐喻 转喻 古文英译的文化翻译视角——以《原毁》英译为例 被引量:2 2012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间的翻译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古文的翻译,由于其原文文本中文化成分的博大精深,及其译入语阅读对象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如果忽略或者未对其文化成分给予足够重视,在其外译过程中往往造成大量文化底蕴的流失,造成翻译的失败,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特别是我国古文的外译,应当充分分析和挖掘其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结合汉语和译入语的结构等特点,通过替代、省略、形合、意合等方法将其转移至译入语中。 刘建稳关键词:文化 翻译 省略 形合 意合 基于实证语料的转喻研究——《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的捷径》评介 被引量:1 2016年 0.引言
认知语言学范式下的转喻研究始于概念隐喻的研究。自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出版以来,隐喻研究一度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代名词,转喻多被视作隐喻的一个次类加以论述,转喻研究则一直笼罩在隐喻的光环之下。尽管如此,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转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刘建稳 刘春伶关键词:转喻 语料 实证 交际 概念隐喻 形象代言人广告中转喻机制的研究 形象代言人广告本质上是将产品概念化为被描述的符号(所指对象),然后借助另一符号(能指,形象代言人)的典型特征来匹配,从而取得广告效果的符号行为。产品和形象代言人之间没有典型的指代关系及相似关系,而是通过选取和匹配二者之间... 刘建稳 刘春伶关键词:形象代言人 DOMAIN 文献传递 简论词类的确定性——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动词性用法 2012年 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汉语中并非所有的形容词、名词的动词性用法都属于词性转换,系词省略是独立存在着的,所谓的名词、形容词做动词均可还原。此外,不能用惯用法和概率统计来确定词性--不同位置、情景中的词本身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应简单将单个独立存在的词(抽象的符号)和该词在不同位置的各个实现形式(具体的词符,为前者的不同表征)混为一谈,二者实为同构异质。因此,词类是确定的,明晰的。词类的辨别应严格遵守逻辑上的同一律,避免将其内涵与外延混淆。 刘建稳关键词:词类 论合作原则中的“矛盾” 2012年 任何学科的理论研究都有其哲学背景和依据,语言学研究也不例外。文章拟从切分和理性两个方面对困扰广大语言学初学者的问题——格莱斯准则的违反与合作原则的遵守之间的"矛盾"及二者精巧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例说明,语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特别是语用学)本来就是根植于哲学的(特别是语言哲学),我们要勇于透过语言学理论的表面现象,深入到其哲学背景中去深度考察;同时学会哲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刘建稳关键词:切分 哲学背景 词语修辞格中格莱斯准则的违反 被引量:1 2009年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载体,修辞是一门驾驭语言的艺术。这使得修辞学成为学习、运用、研究语言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化蕴积的重要体现。词语修辞格作为美学修辞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国内外修辞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运用语用学基础理论之一、会话含义理论中的格莱斯准则对词语修辞格进行阐释,用以探索词语修辞格与格莱斯准则的结合点,从而说明词语修辞格通过违反格莱斯准则来实现修辞中的隐藏含义,从而发挥其美学作用。 刘建稳关键词:修辞 会话含义 论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认知元素——兼评《认知英语语法》 被引量:1 2015年 语法不仅仅是一系列形式化的规则,它还是一种伟大的认知成就: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总是试图与彼此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最终得以顺利展开主要得益于他们的思维被赋予某种结构。作为人类的发明,一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他们的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经验。一门语言中词汇的差异反映的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些重要的特定的经验;而其语法中的差异所反映的是某些经常发生的、普世的经验。同词汇一样,语法也是有意义的。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正是要挖掘语法结构形成的机理。 刘建稳 徐琲关键词:语法 《中国文化概况》课程中文化思维的激活——以茶文化为例 2017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日益提上日程。从国家层面上讲,我国以孔子学院为契机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对外汉语等专业日益完善,这其中一个亮点便是在我国众多高校中的专业中,例如汉语语言文学类、外语语言文学类等大的方向都开始设置了中国文化及相关课程。在此环境下,笔者于2012年向所在单位推荐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这门课,作为英语专业的选修课。本文现以"茶"为例,以小见大,管窥中国文化,旨在激发学生的文化思维,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献微薄之力。 刘建稳 刘春伶关键词:中国文化 文化思维 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纽带--《驱动力·领导力·课程设计》评介 被引量:1 2017年 Caroline Koh.教授的著作《驱动力·领导力·课程设计》(Motivation,Leadership and Curriculum Design Engaging the Net Generation and 21st Century Learners)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教育,围绕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梳理不同学者的观点,进一步全方位论述了学生的驱动力,领导者的领导力及教师的课程设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章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适合教育工作者及一线教师阅读和借鉴。 刘春伶 刘建稳关键词:驱动力 领导力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