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培养滤液MPT64抗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生长的效能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以培养滤液MPT64抗原作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生长指示实验(简称"MPT64检测法")的检测效能,为建立新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99例应用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培养仪器法(简称"仪器法")进行分枝杆菌培养的培养液在培养的第42天进行MPT64检测,对1265例每隔7d(即培养第1~6周末)进行1次MPT64检测,以出现阳性检测结果或第42天为检测终点,并和仪器法比较。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所有样本(2064例)的检测结果,分析MPT64检测法的准确度;对1265例监测样本应用t检验分析MPT64检测法的快速性。结果 (1)在2064例分枝杆菌培养的临床样本中,仪器法报告298例MTBC、108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1521例培养阴性及137例污染(后三者即无MTBC生长),其中分别有279、6、0、2例MPT64检测阳性(即有MTBC生长),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42);与仪器法的总体一致性为98.69%(2037/2064);对仪器法报告为MTBC者MPT64检测法的阳性率为93.62%(279/298),具有较高的阳性符合水平。(2)在每周进行MPT64监测的1265例培养液样本中,两种方法均检测到MTBC者168例。其中:仪器法在培养1~6周报告阳性率分别为25.60%(43/168)、66.67%(112/168)、92.26%(155/168)、98.21%(165/168)、98.81%(166/168)和100.00%(168/168);MPT64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则分别为17.26%(29/168)、61.90%(104/168)、89.88%(151/168)、95.24%(160/168)、98.81%(166/168)和100.00%(168/168)。两者阳性报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366)。结论MPT64检测法具有准确、快速、简便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许婉华黄业伦刘燕文胡丽环罗少珍孟繁荣刘志辉
-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细菌细菌蛋白质类细菌学技术
- 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查与质量控制被引量:7
- 2014年
- 我国结核病有上升趋势,实验室的分枝杆菌细菌学检查就成为指导流行病学调研和结核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分枝杆菌细菌学检验工作,是每个实验室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如何做好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总结和回顾广州市胸科医院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把在实验室工作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撰写成文,旨在与同道们一起研究如何做好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为流行病学调研和结核病诊疗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 吴龙章刘燕文钟炳棠
- 关键词:分枝杆菌属细菌学技术
- 细菌超声分散计数仪在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估细菌超声分散计数仪(简称“分散仪”)在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分散仪和磨菌瓶两种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标准株H37Rv和130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散处理,通过肉眼观察和抗酸染色两种方法对比这两种处理方式的分散效果;同时通过平板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来评估分散仪处理对分枝杆菌的活性及药敏结果的影响。结果(1)分散效果:130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111株菌落形态为粗糙型,包括MTB98株,龟脓肿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共13株,经分散仪和磨菌瓶两种方法处理后肉眼及显微镜观察,菌落呈现均匀分散的菌株分别占94.59%(105/111)和60.36%(6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28,P〈0.05)。(2)菌株活性: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的菌悬液经7H10平板和中性罗氏培养基培养,分别于(12.10±1.85)d和(11.50±2.05)d长出中等大小菌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0,P〉0.05)。统计上述两法处理后接种在7H10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215.00±0.95)×10^4CFU/ml和(207.00±1.10)×10^4CF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罗氏培养基菌落数分别为(178.00±1.31)×10^4CFU/ml和(185.00±1.75)×10^4CF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P〉0.05)。(3)药敏试验:分散仪处理与磨菌瓶处理菌悬液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00%(130/130)、90.00%(117/130)、96.15%(125/130)、98.46%(128/130),Kappa值分别为1.00、0.73、0.88、0.90;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力克菲蒺、利福布汀、丙硫异烟胺、利奈唑胺等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
- 蔡杏珊刘燕文张院良陈俊宇马尚明谭耀驹
- 关键词:超声处理
- SAT技术检测结核杆菌rRNA对肺结核的快速诊断价值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NA恒温扩增实时检测技术(SAT)检测痰、支冲液等标本中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液169份、支冲液151份。同时行快培法(BD960法)及SAT-TB法检测同时进行比较,记录结果。分别以BD960法及临床诊断作为参考标准,计算SAT-TB法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BD960法为参考标准,SAT法对肺结核患者在痰液、支冲液标本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0%、93.06%、89.36%、89.33%;89.19%、95.12%、94.29%、42.39%。以临床诊断作为参考标准,SAT法和BD960法在痰液、支冲液标本对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73%、93.06%、91.80%、62.04%;51.82%、94.29%、96.61%、42.39%;51.55%、95.83%、94.34%、59.48%;33.64%、90.24%、90.24%、33.64%。结论 SAT-TB法检测痰液和支冲液标本中的结核杆菌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的优点,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 许蕴怡蔡杏珊谭耀驹刘燕文曾少芳马品云周辉林
- 关键词:结核核酸扩增技术
- 培养滤液MPT64抗原检测法指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生长的效能分析
- 目的探讨以培养滤液MPT64抗原作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生长指示的实验检测效能,为建立新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目前检测性能优良的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系统法为参照,分析...
- 许婉华黄业伦刘燕文胡丽环罗少珍孟繁荣刘志辉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PT64
- 181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分析被引量:29
- 2012年
- 目的对广州市181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行药物敏感度试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第一线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对2009—2011年来自广州市胸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以及少部分院外单位在实验室中从痰液、支气管冲洗液、胸腹腔积液、尿液以及咽拭子等样品培养出的14 095株分枝杆菌进行菌型鉴定,对确认为NTM的实验菌株3264株,选择没有混合感染的株种1819株采用临床上常用的一、二线药物(包括INH、RFP、S、EMB、Am、Clr、Lfx、Mfx、环丙沙星(CIP)、力克菲蒺、Rfb、Pto和Cm共计13种药物)进行敏感度试验。结果非结核分枝杆菌对INH和力克菲蒺耐药率达96.15%(1749/1819)和95.41%(1248/1308);其他依次为S 76.25%(1387/1819)、Pto 73.94%(817/1105)、Lfx 72.94%(954/1308)、RFP 72.51%(1319/1819)、EMB 70.42%(1281/1819)、Mfx65.29%(854/1308)、CIP 60.13%(543/903)、Rfb 56.87%(236/415)和Cm 50.50%(102/202);而Clr和Am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率为88.17%(1163/1319)和67.73%(892/1317)。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具有高度的原始耐受性,而大环内酯类的Clr和氨基糖甙类的Am则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能,因而对实验室中分离出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有必要进行药物敏感度试验。
- 吴龙章谭守勇谭耀驹杨建良潘美玉陈剑锋曾少芳刘燕文
- 关键词: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评估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在诊断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患者214例,共分3组:PTB组87例,NTM肺病组70例和其他肺部疾病组57例。应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试剂盒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菌种特异性分泌蛋白: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和培养分泌蛋白10(CFP-10)的免疫反应情况。结果T-SPOT,TB结果显示87例肺结核患者77例阳性(阳性率88.51%),70例NTM肺病患者16例阳性(阳性率22.86%),57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3例阳性(阳性率为22.81%),PTB组T-SPOT.TB阳性率明显高于NTM肺病组(X^2=69.23,P〈0.01)和其他肺部疾病组(X2=63.4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NTM肺病组和其他肺部疾病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1.00)。结论T-SPOT.TB可快速辅助诊断肺结核和NTM肺病。
- 黄艳君谭耀驹蔡杏珊刘燕文竺澎波
- 关键词:肺疾病
- 对硝基苯甲酸与盐酸羟胺对分枝杆菌菌群进行初筛的比较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 对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分枝杆菌菌群初筛的方法学进行验证和对比研究,为提高实验室初筛分枝杆菌菌群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0.5 g/L对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为对照组,3种浓度的盐酸羟胺培养基(125、150和175 mg/L)为实验组,对广州市胸科医院MTB实验室保存的H37Rv株l株、非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12株和临床分离株4295株,同时进行PNB和盐酸羟胺的敏感性试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529株MTB对PNB培养基的耐受率为3.0%(76/2529),对125、150和175 mg/L盐酸羟胺培养基的耐受率分别为12.2%(308/2529)、4.8%(121/2529)和0.9% (23/2529);1766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对PNB培养基的敏感率为8.3% (147/1766),对125、150和175 mg/L盐酸羟胺培养基的敏感率分别为0.1%(2/1766)、0.5% (9/1766)和0.9%(16/1766).3种浓度的盐酸羟胺培养基与PNB培养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44~83.50,均P<0.05).结论 实验室对分枝杆菌菌群进行初筛,宜使用175 mg/L浓度的盐酸羟胺培养基.
- 吴龙章谭守勇谭耀驹简奕娈邝璐潘美玉曾少芳刘燕文钟炳棠
- 关键词:分枝杆菌属羟胺
- 三种不同涂片法对分枝杆菌涂片阳性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液基夹层杯法、荧光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检测痰液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液基夹层杯法、荧光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分别检测311例临床痰液标本,统计分析3种不同方法的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结果夹层杯法、荧光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8%、20.9%、11.9%,其中荧光染色法阳性检出率最高,且操作简单快速,夹层杯法次之,抗酸染色法阳性检出率最低。结论总体来说,荧光染色法操作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是直接检测痰液分枝杆菌比较理想的方法。
- 刘燕文曾少芳吴龙章
- 关键词:抗酸染色分枝杆菌
- 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pncA及rpsA基因突变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了解吡嗪酰胺(PZA)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ncA与rpsA的全基因突变特征与作用.方法 采用MGIT 960系统测定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市胸科医院的161株结核分枝杆菌的PZA药敏结果,分析pncA与rpsA全基因序列χ^2检验分析PZA耐药株和敏感株之间这2个基因的突变差异.结果 52株PZA耐药株的pncA突变率为84.6% (44/52),109株PZA敏感株无pncA突变,耐药株pncA突变率显著高于敏感株(χ^2=126.92,P=0.00).3株PZA耐药株发生rpsA突变,1株PZA敏感株发生rpsA突变,耐药株与敏感株的rpsA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42,P=0.06).PZA耐药株中,44株发生了34种pncA突变类型,其中包括12种新发突变类型(位点27缺失L、91缺失E、111缺失E、122缺失Q、130~132缺失VVG、131缺失V、D8A、S18P、H57Y、F58S、E174G及M175R)和1株启动子-11位核苷酸A→G突变株.pncA突变位点随机散布于pncA全基因,但有9株突变集中发生于G132-T142区域内.3株无pncA突变的PZA耐药株在rpsA基因的3'羧基末端发生单点突变,分别是R474W、R474L和E433D突变.1株PZA敏感株rpsA基因发生Q162R单点突变.结论 pncA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PZA耐药的主要机制,测定pncA基因突变有助于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PZA敏感性,新发突变揭示了区域性研究pncA突变特征的必要性.rpsA基因3'末端有望作为PZA敏感性分子诊断法的第2个耐药相关区域.
- 胡族琼蔡杏珊谢伟胜刘燕文马品云苏碧仪曾少芳邹彩容谭耀驹
- 关键词:吡嗪酰胺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