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 作品数:67 被引量:84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潜力数值模拟及其自然正交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明确华北平原夏玉米区域生产潜力的气象要素影响层次,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田间试验,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等对夏玉米生长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理生态参数测定,在此基础上对WOFOST模型进行了相应改进和系统验证,并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对华北平原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行了生产力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过程。华北平原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在7360~1137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9384 kg/hm2,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光温生产潜力的EOF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超过总方差的1/3,前3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达到总方差的62.5%。第一模态在区域上均为正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在6160~1042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7906 kg/hm2,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区域分布趋势类似,气候生产潜力的EOF前2个模态较为突出,其累计方差贡献可达总方差的1/3。该研究首次将作物数值模拟与EOF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层次关系,可为区域农业布局及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 刘玲刘建栋邬定荣王治海邱美娟姜朝阳Yu Qiang
-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EOF
- 三江源区湿地变化及其区域气候变化
- 三江源湿地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该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湿地总面积达7.33万km2,沼泽分布率大于2.5%,许多湿地为世界和中国所知名。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
- 郭安红刘玲李凤霞高素华
- 关键词:区域气候变化湿地变化
- 气候变化对蒙古栎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5年
-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式计算,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有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量的累积,当CO2浓度增加1倍时,叶面积增加28.1%,主茎新增量增加23.3%,分株数增加22.5%,叶片气孔阻力增加41.8%,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16.5%;而土壤干旱不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的累积,当土壤湿度由60%~80%下降到45%~60%时,叶面积减小36.5%,主茎新增量减少34.3%,分株数减少37.5%,光合作用速率减小35.1%.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可以减弱干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的气候生产力在118 m3~288m3/hm2之间,积温对蒙古栎数量成熟龄时材积量的影响不大,但积温增加可以缩短蒙古栎的成熟龄,从而缩短蒙古栎的生长周期,而降水和辐射增加有利于蒙古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
- 郭建平高素华刘玲周广胜
- 关键词:气候变化蒙古栎气候生产力蒙古栎气候变化CO2浓度升高光合作用速率数量成熟龄
- 基于基准台站及加密台站的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亏缺对比分析
- 2015年
- 采用1961-2010年华北平原地区379个加密台站(325个一般台站及54个基准台站)的气象数据,分别计算并分析基于加密台站(即所有气象台站)和基准台站的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ET0、作物水分亏缺率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应用两种不同密度的气象资料计算所得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基于加密台站的结果低于基准台站10%左右;计算所得生育期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整体趋势较为一致,均大致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增大,但在河南西部和南部多山地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2)参考作物蒸散ET0在1961-2010年整体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基于基准台站数据所得ET0大于加密台站6%左右,且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20世纪90年代差异达11%左右;基于两种台站数据所得生育期ET0空间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基于加密台站数据所得ET0高值区(>650mm)与低值区(<450mm)普遍小于基准台站,且加密台站所得ET0普遍小于基准台站,在河南西部、山东西部、河北中部等区域其差异尤为明显。(3)基于两种气象资料得到的近50a作物水分亏缺率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高达0.947,但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在1980年以前加密台站得到的结果大于基准台站,而1980年之后则相反,两个阶段的平均差异均在12%左右;生育期作物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除河北东北部外,大致趋势为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但加密台站得到的作物水分亏缺率普遍小于基准台站,且以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等山前平原以及泰山周围的差异更为突出。研究说明,目前利用基准台站所进行的华北冬小麦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基本可靠,但实际农业生产决策时,华北山前平原及泰山附近区域的研究结果应谨慎参考。
- 俸玉端王石立邬定荣刘玲刘建栋
- 关键词:冬小麦华北平原
- 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研究
- 作为农业干旱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未考虑底墒作用及不同发育期水分对产量影响不同,针对此问题,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构建了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该指数将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产量反应系数应用到降水距平干旱指数中...
- 吴东丽刘玲
- 关键词: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
- 复杂地形下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分布式模拟
- 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组成。基于RS和GIS技术,以DEM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利用光路逆向寻踪法建立地形遮蔽模型。分析了近10年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地表辐射的影响...
- 王伟刘玲申双和邬定荣杜军
- 关键词:复杂地形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EM)
- 广东冬季寒害对香蕉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3年
- 广东丰富的气候资源有利于香蕉生产的发展 ,但冬季寒害仍可使香蕉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即使冬季最温暖的粤西南亦难幸免。阐述了广东香蕉寒害发生的情况 ,对几次突出的冬季寒害及其危害进行分析。严重影响广东香蕉主产区的寒害虽然平均约 5年左右一遇 ,但是 2 0世纪 90年代寒害出现较频繁 ,加上反季节种植的春夏蕉由于经济效益较高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使得其抽蕾或花芽分化在冬季 ,造成香蕉遭受寒害的几率增大 ,对香蕉产量影响很大。为此 ,广东香蕉生产的发展要重视寒害、风害及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必须因地因时制宜 ,合理布局 。
- 刘玲高素华黄增明
- 关键词:冬季寒害香蕉
- 玉米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效应及抗旱涝试验研究被引量:21
- 2009年
-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水分影响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天气、气候条件。在干燥少雨的条件下,地膜田耕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土壤相对湿度提高3—5个百分点,抑蒸保水效果明显;多云或阴天也有一定的保水效果;在多雨期,地膜增加地表径流,导致耕层水分含量减少,有利于避免涝灾发生。地膜覆盖改善了降水在农田中的分配和农田水分平衡,使土壤水分含量因天气干、湿而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有抗旱和防涝的双重作用。地膜改善农田水分平衡、抗旱和防涝的效果前期大于中后期,以播种至拔节期最为显著。
- 马树庆王琪郭建平刘玲沈忠声
- 关键词:玉米田地膜覆盖土壤水分
- 新型统计检验聚类方法在精细化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4年
- 基于新型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将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分成4个区,并利用1981-2011年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土壤墒情资料分区构建冬小麦温度、水分、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对各区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并与基于传统等值线方法分区的产量预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传统等值线分区的产量预报,其中一个分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建立预报模式,其它3个分区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准确率为94.2%,外推预报的平均准确率为92.3%;而基于CAST分区的产量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各分区预报模式的历史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达95.8%,外推预报的平均准确率达93.6%。表明基于CAST分区的产量预报明显优于传统分区产量预报,可为精细化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重要途径。
- 邱美娟宋迎波王建林邬定荣刘玲刘建栋
- 关键词:冬小麦
- 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被引量:9
- 2007年
- 探讨蝗灾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是建立蝗灾天气学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运用统计学理论研究了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头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南移有利于成虫生长和产卵;当年2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偏北、当年1月太平洋区极涡偏强影响虫卵越冬和夏季生长,与当年蝗虫发生面积呈负相关;当年5月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移至60°—90°W时,灾害等级均为3级以上。
- 白月明刘玲乌兰巴特尔郭安红高素华
- 关键词:大气环流特征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