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邬定荣

作品数:62 被引量:68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小麦
  • 23篇冬小麦
  • 22篇气候
  • 12篇华北平原
  • 10篇作物
  • 8篇气候变化
  • 8篇气象
  • 7篇黄淮
  • 7篇干旱
  • 6篇玉米
  • 6篇水分
  • 6篇黄淮海
  • 5篇土壤
  • 5篇作物生长
  • 5篇发育阶段
  • 5篇发育期
  • 4篇生育
  • 4篇生育期
  • 4篇农业
  • 4篇气候生产潜力

机构

  • 55篇中国气象科学...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吉林省气象局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湖南省气象科...
  • 3篇河北省气象科...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悉尼科技大学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2篇云南省气候中...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62篇邬定荣
  • 19篇刘建栋
  • 18篇王培娟
  • 17篇刘玲
  • 16篇霍治国
  • 13篇杨建莹
  • 9篇姜朝阳
  • 8篇马玉平
  • 8篇邱美娟
  • 5篇俄有浩
  • 5篇王春乙
  • 5篇于强
  • 4篇房世波
  • 4篇赵小敏
  • 4篇王治海
  • 3篇吴次芳
  • 3篇赵俊芳
  • 3篇邓晓峰
  • 3篇谭凯炎
  • 3篇艾亮辉

传媒

  • 1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1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科技导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湖北林业科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有效积温的变化被引量:14
2017年
气候变化和以品种变化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是影响作物有效积温的主要因子。受此影响,近30年来我国农作物的实测有效积温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1981-2012年华北平原6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发育期观测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在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背景下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所需3℃以上有效积温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随年份和发育阶段内平均温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有效积温在播种-越冬开始阶段大体上自西向东增加,返青抽穗从北向南递减,抽穗-成熟规律不明显。全生育期(播种-成熟)大致从北向南递减。2)有效积温在播种越冬开始阶段变异系数最大,在全生育期最小,且具有各自的区域分布特点。3)平原东北部有效积温随时间的趋势在播种越冬开始、返青-抽穗阶段为负值,在河南南部的返青-抽穗阶段也为负值;其他区域的趋势值基本上均为正值,平原中西部正值最大。4)有效积温与发育阶段内平均气温的关系,除个别站点在抽穗成熟期存在负相关外,其他发育阶段均为正相关,且大部分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5)营养生长阶段(播种-越冬开始、返青-抽穗)内平均气温对有效积温的解释率高于年份的,而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反,表明气温变化对营养生长的影响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在生殖生长阶段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高于气温变化的影响。
王芳刘宏举邬定荣王春乙姚树然
关键词:气候变化有效积温发育阶段
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潜力数值模拟及其自然正交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明确华北平原夏玉米区域生产潜力的气象要素影响层次,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田间试验,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等对夏玉米生长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理生态参数测定,在此基础上对WOFOST模型进行了相应改进和系统验证,并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对华北平原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行了生产力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过程。华北平原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在7360~1137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9384 kg/hm2,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光温生产潜力的EOF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超过总方差的1/3,前3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达到总方差的62.5%。第一模态在区域上均为正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在6160~1042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7906 kg/hm2,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区域分布趋势类似,气候生产潜力的EOF前2个模态较为突出,其累计方差贡献可达总方差的1/3。该研究首次将作物数值模拟与EOF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层次关系,可为区域农业布局及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刘玲刘建栋邬定荣王治海邱美娟姜朝阳Yu Qiang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EOF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对由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的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生产潜力在时空上的分异规律。首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生理生态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等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改进,获取了相关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充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随后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42个站点1961—2006年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EOF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变化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大致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EOF分析则表明,影响光温生产潜力最重要的因子是辐射,其次是温度。影响气候生产潜力最重要的是降水,其次是该区域光温条件的综合效应。
邬定荣刘建栋刘玲姜朝阳于强
关键词: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EOF
江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时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20年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杨建莹霍治国王培娟邬定荣
关键词:抽穗期最高气温
江西早稻高温热害等级动态判识及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20年
构建考虑高温天气过程(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日数)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可以实现对水稻高温热害等级的动态判识,对精准监测、预警与评估水稻高温热害意义重大。以江西早稻为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反演历史早稻高温热害,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和置信区间方法,构建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指标,并采用预留的独立的早稻高温热害样本进行检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江西各站点早稻高温热害指数(M),并分析水稻热害。结果表明:高温天气过程起始时间、持续日数是影响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其中,起始时间的影响大于持续日数。3~5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分别为抽穗后第10~12、5~9、2~4天;6~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1~18、8~10和1~7天;>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2~18、8~11和0~7天。指标验证完全一致的吻合率为73.7%,完全一致及相差1级的吻合率为89.5%。1981-2015年,M的线性倾向率为0.04·a^-1,1999年左右发生由低到高突变;M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江西中部和东北部,M>0.18;江西中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M值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均大于0.04·a^-1。总体来说,本文构建的指标实现了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判识,江西中部和东北部是早稻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域。
杨建莹霍治国王培娟邬定荣
关键词:早稻高温热害
华北冬小麦开花及成熟期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华北平原5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对1980s而言,1990s开花期普遍提前2~5 d ,成熟期提前1~6 d左右,2000s开花期则一般提前3~9 d,成熟期提前1~7d左右。因此,随着年代推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趋势在进一步加剧。相对1980s而言,1990s生育期等值线普遍北移,而2000s等值线进一步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发现,3-5月月平均气温升高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邱美娟刘建栋邬定荣刘玲王治海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化开花期成熟期华北平原
基于WOFOST模型的小麦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本试验于2001-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并对其进行了适用性验证,得出了该模型适用于黄淮海地区的结论,随后将它应用于德州地区.利用收集得到的德州...
邬定荣
关键词:作物生长模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资源利用气象因子
文献传递
基于基准台站及加密台站的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亏缺对比分析
2015年
采用1961-2010年华北平原地区379个加密台站(325个一般台站及54个基准台站)的气象数据,分别计算并分析基于加密台站(即所有气象台站)和基准台站的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ET0、作物水分亏缺率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应用两种不同密度的气象资料计算所得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基于加密台站的结果低于基准台站10%左右;计算所得生育期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整体趋势较为一致,均大致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增大,但在河南西部和南部多山地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2)参考作物蒸散ET0在1961-2010年整体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基于基准台站数据所得ET0大于加密台站6%左右,且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20世纪90年代差异达11%左右;基于两种台站数据所得生育期ET0空间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基于加密台站数据所得ET0高值区(>650mm)与低值区(<450mm)普遍小于基准台站,且加密台站所得ET0普遍小于基准台站,在河南西部、山东西部、河北中部等区域其差异尤为明显。(3)基于两种气象资料得到的近50a作物水分亏缺率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高达0.947,但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在1980年以前加密台站得到的结果大于基准台站,而1980年之后则相反,两个阶段的平均差异均在12%左右;生育期作物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除河北东北部外,大致趋势为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但加密台站得到的作物水分亏缺率普遍小于基准台站,且以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等山前平原以及泰山周围的差异更为突出。研究说明,目前利用基准台站所进行的华北冬小麦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基本可靠,但实际农业生产决策时,华北山前平原及泰山附近区域的研究结果应谨慎参考。
俸玉端王石立邬定荣刘玲刘建栋
关键词:冬小麦华北平原
基于MODIS和SEBAL模型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MODIS多时相遥感影像产品、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为基础,借助SEBAL模型估算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实际蒸散量(ETa);通过MODIS NDVI光谱曲线特征与冬小麦单产数据的耦合,将县域尺度作物单产"降尺度"至基于像元的产量栅格图,实现冬小麦产量栅格化。在完成作物实际蒸散量模拟和产量栅格化的基础上,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冬小麦水分生产力区域平均值为1.21kg·m^(-3),高值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一区)、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三区)和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五区)冬小麦产量与水分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其水分生产力增加;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二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水分生产力将随着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和产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产量增加对水分生产力提高的贡献大于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六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相关关系不明显,说明在黄淮海平原南部水分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实际蒸散量的减少。
杨建莹霍治国邬定荣王培娟刘勤
关键词:水分生产力黄淮海平原
两种参数化方案下冬小麦品种对发育期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华北平原4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10年冬小麦的品种、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基于常用的发育期模型,对两种参数化方案下品种变化对发育期影响的特征进行研究。其中参数化方案1采用固定的三基点温度,参数化方案2通过循环优化得到三基点温度。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品种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两种参数化方案均能较好地对返青-抽穗期与抽穗-成熟期的模拟过程进行参数化;两种参数化方案均认为品种变化使返青-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日数有延长趋势,但不同参数化方案的趋势值存在较大差异,且参数化方案1模拟的趋势值总是高于参数化方案2。此外,不同的参数化方案也会使模拟的趋势值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使用会对模拟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量化品种变化对发育期影响时,需关注不同参数化方案对结果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王芳邬定荣王春乙
关键词:发育期参数化方案不确定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