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伟

作品数:92 被引量:352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1篇手术
  • 26篇动脉
  • 26篇动脉瘤
  • 21篇血管
  • 18篇颅内
  • 17篇外科
  • 17篇显微手术
  • 12篇脑损伤
  • 11篇手术治疗
  • 11篇外科治疗
  • 11篇畸形
  • 10篇动静脉
  • 10篇静脉
  • 8篇缺血
  • 8篇疗效
  • 7篇动静脉畸形
  • 7篇血管造影
  • 7篇造影
  • 7篇显微手术治疗
  • 6篇脑血

机构

  • 88篇南京军区南京...
  • 6篇解放军第10...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 1篇深圳市龙岗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2篇吴伟
  • 59篇杭春华
  • 52篇史继新
  • 28篇王汉东
  • 26篇成惠林
  • 17篇印红霞
  • 16篇刘开东
  • 12篇张鑫
  • 11篇张庆荣
  • 11篇茅磊
  • 11篇戴巍
  • 10篇戴嵬
  • 9篇凌海平
  • 7篇张翔圣
  • 7篇潘云曦
  • 6篇文立利
  • 5篇张治元
  • 5篇吴琪
  • 5篇马驰原
  • 5篇李劲松

传媒

  • 19篇江苏省第十八...
  • 11篇医学研究生学...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江苏医药
  • 3篇中国医师协会...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河南实用神经...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3篇2017
  • 14篇2016
  • 2篇2015
  • 20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刘景鹏叶振南张翔圣吴凌云张子焕陈强吴伟茅磊张鑫杭春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白蛋白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
颅内、外动脉分流术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颅内巨大动脉瘤由于其特殊的颅内分布及病理表现 ,临床处理中常需阻断载瘤动脉 ,为避免载瘤动脉阻断后可能导致的脑缺血 ,许多神经外科学者创造了各种行之有效的颅内、外动脉分流术 (EIAB)技术来辅助巨大动脉瘤的处理。
吴伟史继新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外科治疗
脑室内低温对脑局部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研究兔侧脑室低温液滴注对脑局部缺血 再灌注损伤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眶入路以显微动脉瘤夹暂时夹闭左侧大脑中动脉 (MCA) 2h ,再灌注 2 4h ,制作脑局部缺血 再灌注模型。缺血后即刻 2 2℃无菌等渗盐水持续侧脑室滴注并引流 ,降低脑温至亚低温 (32~ 35℃ )后维持 2h ,再灌注 2 4h ,采用DNA片段原位末段标记技术 (TUNEL法 )分别检测对照组、夹闭组、低温组MCA供血区皮质神经元凋亡水平。 结果 :低温组缺血区凋亡神经元数明显低于夹闭组 (P <0 .0 1) ,而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脑室内低温方法可抑制脑缺血 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 ,减轻脑缺血 再灌注的损伤。
吴伟史继新成惠林孙桂勤印红霞
关键词:脑室脑缺血-再灌注凋亡
协同刺激分子B7-H6在脑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6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观察其在脑胶质瘤细胞株U87中表达下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7-H6表达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通过RNA干扰技术,观察下调B7-H6表达对胶质瘤细胞株U87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结果B7-H6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病理类型(Z/χ2=23.935,P=0.000)、WHO分级(Z/χ2=3.008,P=0.003)以及组织类型(Z/χ2=13.908,P=0.001)显著相关;通过使用RNA干扰技术成功构建B7-H6下调表达细胞株U87-B7-H6-siRNA以及转染对照组U87-NC,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在72 h,U87-B7-H6-siRNA组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U87-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划痕试验结果表明,24 h后U87-B7-H6-siRNA组的划痕愈合速度低于U87-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U87-B7-H6-siRNA组与U87-NC组比较,24 h后侵入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下调B7-H6表达后,G1期细胞比例增多,G2/M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周期出现阻滞。 结论B7-H6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且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蒋天伟吴伟张华升张翔圣张顶顶王强黄磊王冶杭春华
关键词:脑胶质瘤U87RNA干扰
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运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全切除 4例中央前后沟内的海绵状血管瘤 ,无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无癫痫发作。结论 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行立体定向辅助 ,沿脑沟显微切除脑组织损害最小 ,手术效果好。
潘云曦史继新王汉东吴伟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
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9例颅内感染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其中18例行鞘内注射,临床治愈28例,死亡1例,临床治愈率96.6%,取得满意疗效。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感染控制时间短,有效降低颅内压,死亡率大大下降。
肖阳成惠林吴伟张大平裴荣权孟令文张永明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颅内感染脑脊液漏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在16例18个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中,使用MDU对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瘤处理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降低或消失时,改...
茅磊赵鑫杭春华吴伟纪祥军王笑亮王汉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恢复期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 ,连续治疗 3 7例颅脑损伤昏迷恢复期病人 ,总疗程 2 0~ 180d。结果 :2 5例 (67 6% )苏醒 ,死亡 6例 (治疗 19~ 97d) ,6例自动出院 (治疗 5 0~ 180d后仍处于昏迷状态 )。结论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 ,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综合方法治疗 。
余英教朱立英吴伟曹连生孟令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中西医结合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早期诊断策略
2012年
目的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容易误诊。现分析3例得到早期诊断病例的资料,以期制定SDAVF早期诊断的策略。方法对近年来得到早期诊断的3例SDAVF患者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程序及内容。结果3例SDAVF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或麻木,运动后加重等特点。磁共振检查出现脊髓周边血管流空影及局部脊髓水肿均高度提示SDAVF,均通过DSA获得确诊。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疑似SDAVF患者,脊髓MRI扫描和进一步的DS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成惠林吴伟张治元励宁许晓宇
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
目的: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后易形成颅内血肿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且MCA解剖变异较多。本文对MCA的局部解剖、MCA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杭春华史继新王汉东吴伟潘云曦成惠林樊有武孙康建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