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

作品数:70 被引量:288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斜视
  • 21篇肉毒
  • 19篇肉毒毒素
  • 11篇A型肉毒毒素
  • 10篇手术
  • 7篇弱视
  • 7篇综合征
  • 6篇毒素治疗
  • 6篇儿童
  • 5篇眼外肌
  • 5篇肉毒毒素治疗
  • 5篇肉毒杆菌毒素
  • 5篇内斜
  • 5篇内斜视
  • 5篇磁共振
  • 4篇术后
  • 4篇双眼
  • 4篇双眼视
  • 4篇双眼视觉
  • 4篇麻痹性

机构

  • 59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眼科医...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59篇吴晓
  • 9篇王京辉
  • 8篇焦永红
  • 7篇卢炜
  • 6篇闫丽娟
  • 5篇刘刚
  • 5篇张方华
  • 3篇乔慧
  • 3篇赵堪兴
  • 3篇王雪
  • 3篇魏文斌
  • 3篇李鑫
  • 3篇满凤媛
  • 3篇王振常
  • 3篇贾文清
  • 3篇李苑
  • 3篇成娟娟
  • 2篇骆非
  • 2篇鲜军舫
  • 2篇傅涛

传媒

  • 12篇眼科
  • 12篇中华眼科杂志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国外医学(眼...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实用眼科杂志
  • 2篇2012年斜...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食品与药品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全国眼科临床...
  • 1篇第四届全球华...
  • 1篇2014年斜...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0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体标本眼外肌Pulley结构的量化分析
2006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和传统解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人体眼外肌Pulley结构的空间定位及解剖组织构成,探索Pulley定位量化分析的方法。设计非对照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4例人体尸头标本。方法采用高分辨率MRI对人体尸头标本进行冠状、矢状及水平位的逐层扫描,在冠状位MRI图像上对Pulley空间位置进行测量。同时在直视下对其进行空间定位测量。并采用Masson三色、Gie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Pulley结构组织学观察。主要指标MRI扫描图像,MRI以及解剖定位数据。组织学成分验证。结果MRI冠状位扫描Pulley结构较清晰,角膜顶点平面至首张出现Pulley结构扫描面的平均距离在内、外、上、下直肌分别是(11.25±1.04)、(14.50±0.93)、(15.75±1.28)、(13.25±1.04)mm。水平位扫描上、下直肌Pulley结构不清。直视下角膜顶点平面至Pulley间距在内、外、上、下直肌分别是(11.81±0.53)、(14.38±0.52)、(15.75±1.04)、(13.75±0.60)mm。免疫组化染色可见Pulley结构中胶原蛋白、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组织的存在。结论高分辨率MRI可以作为眼外肌Pulley结构的定位量化分析的方便工具而服务于临床。(眼科,2006.15:304-308)
刘刚吴晓
关键词:PULLEY眼外肌核磁共振成像
多克隆CNTF抗体对肉毒毒素引起肌麻痹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多克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 iliary neurotroph ic factor,CNTF)抗体对肉毒毒素(botu linum toxin,BTX)引起的肌麻痹的作用。方法10只新西兰兔,分别在双侧眼外肌肌腹和面部皮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 linum toxin A,BTXA),注射后第4天在右侧眼外肌和面部皮下注射多克隆CNTF抗体,左侧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注射后14 d,行电镜观察双侧眼外肌和面肌的肌细胞、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的改变。结果注射BTXA后14 d眼外肌和面肌的肌纤维均明显萎缩,线粒体肿胀,肌纤维结构无明显破坏;神经髓鞘板层松散,可见髓样小体,运动终板处可见清亮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小泡增多密集。右侧注射CNTF组可见肌细胞核内移,胞质内线粒体肿胀聚集,肌细胞呈空泡样改变,局部肌丝断裂溶解,变性的肌细胞坏死崩解成细胞碎片;运动终板处也可见大量清亮小泡聚集,神经髓鞘增多。结论注射多克隆CNTF抗体后,与单纯注射BTXA者比较,局部肌细胞结构出现不可逆性破坏,延长了肌肉麻痹恢复时间,提示多克隆CNTF抗体可能延长BTX的肌麻痹作用。
闫丽娟吴晓孙异临李鑫
关键词: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运动终板面肌
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斜视中的的应用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在斜视等眼外肌病的治疗中应用近30年,对肉毒毒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治疗各种不同类型斜视的临床研究尤为丰富,为其作为斜视手术的替代治疗方法提供了大量依据。BTX...
吴晓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斜视手术药物剂量
文献传递
虹膜劈裂症被引量:3
1992年
虹膜劈裂症是一罕见眼病,1922年Schmitt 首次发现,1945年Lovenstein 和Foster 首次报告本病的病理学改变,并命名为Iridoschisis。1953年Carter 提出本病为先天性或老年性虹膜基质改变,称为进行性老年性虹膜基质纤维性萎缩。国内自1936年共有4例报告。现将笔者所见2例报告如下。例1 男60 双眼反复胀痛伴头痛13年。曾行双眼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未控制,右眼失明2年。有脑血栓及心梗史。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4,jr3。眼压右眼4.96kpa.左眼3.73kpa。右眼滤过泡较平,角膜清,
吴晓
关键词:虹膜劈裂症
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神经萌芽及运动终板的变化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兔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后3个月的神经末梢萌芽、运动终板及肌纤维的变化,从神经再生方面探讨BTX的作用规律。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1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10只白兔,在双眼8条眼外肌肌腹各注射BTXA 2.5U,在注射0、2、4、6、8、12周时各取一条眼外肌,共60条作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化染色显示运动终板、肌纤维,用Bielschowsky银染法显示神经末梢萌芽。主要指标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肌纤维直径。结果眼外肌的运动终板中,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在2周(84.04±3.56.170.71±46.83)和4周(91.52±4.13,162.11±56.19)时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到12周时降到最低(19.53±4.00,40.46±6.47),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及肌纤维直径亦出现此规律。结论注射BTXA后的神经末梢萌芽和运动终板的变化在2~4周时最为明显,之后逐渐降低,与临床上观察到的肉毒毒素作用规律相符,为研究肉毒毒素引起的肌麻痹的恢复过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途径。(眼科,2006.15:326-330)
闫丽娟吴晓李鑫刘刚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眼外肌运动终板
术中D波监测及电位翻转技术对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D波监测和电位翻转技术对行髓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髓内肿瘤切除术的76例患者(术前McCormick评级为Ⅰ~Ⅱ级)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术中进行MEP和SEP监测(常规监测组),38例采用MEP、SEP联合D波及电位翻转技术监测(联合监测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期的McCormick评级、术后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长、肿瘤切除程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指标,从而评价不同监测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肿瘤累及脊髓节段、首发症状、术前McCormick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联合监测组的McCormick评级优于常规监测组(χ^(2)=5.68,P=0.017),而两组术后2周McCormick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642)。两组患者的术后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长、肿瘤全切除与次全切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03)。对于预测神经功能所采用的电生理指标,常规监测组的阴性、阳性预测率分别为86.7%和25.0%;联合监测组分别为93.9%和40.0%。结论髓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常规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D波和电位翻转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在评估预后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刘伟豪王博吴晓吴晓樊星乔慧乔慧
关键词:脊髓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神经电生理监测D波
黄斑转位术后的旋转性斜视与复视
2003年
黄斑转位术是近年来一种创新性手术 ,主要治疗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组织胞浆菌病等引起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造成的中心视力不可逆性下降。本文对黄斑转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即旋转性斜视和复视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焦永红卢炜吴晓魏文斌张方华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旋转性斜视复视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被引量:6
1993年
采用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方法,治疗17例(18只眼)麻痹性内斜视患者。最大的肌肉麻痹作用发生于注射后7~14天,最大斜视矫正度为50-,随访时间为4~20周,5例最终获得双眼视。未见全身副作用。认为,这种疗法可在部分患卉中替代斜视矫正术。
吴晓张方华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合并颅眶沟通肿物一例
2011年
患者女性,4岁。因“发现眼斜4年,加重1年”来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生后2个月发现双眼向左斜,头向左肩倾。当地医院诊为斜视。无复视、视物模糊、眼球突出。无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患儿足月剖宫产,
丁宁吴晓
关键词: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肿物同仁眼科中心肢体运动障碍视物模糊眼球突出
弱视眼波前像差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弱视眼波前像差特点,分析像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弱视治疗提供依据。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弱视患者112例,正视眼30例。方法利用主观波前像差仪比较弱视眼与正视眼的像差,对可能参与弱视形成的球镜、柱镜和年龄等因素进行协方差分析,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指标整体像差、高阶波前像差、各阶及各项波前像差。结果弱视组整体像差(0.90±0.72)大于正视眼组(0.35±0.17),在像差第5项(45°和135°斜散光),正视眼组、弱视组、弱视治愈组、难治性弱视组间表现出特征性差异,其中弱视组(0.32±0.64)明显高于正视眼组(0.06±0.21);难治性弱视组最佳矫正视力虽已达到0.7~0.8,但第5项像差(0.33±0.36)仍明显高于正视眼组;而弱视治愈组(0.11±0.25)与正视眼组无显著差异,弱视治愈组斜散光趋于正常。结论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与弱视形成有关。人眼正视化过程中难以矫正的斜散光使视觉信息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弱视。斜散光不仅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疗弱视的关键。
艾立坤吴晓贺及苍徐亮张士元
关键词:弱视波前像差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