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慧江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小肠
  • 4篇细胞
  • 4篇小肠移植
  • 3篇原位
  • 3篇器官
  • 3篇器官簇
  • 3篇淋巴
  • 2篇原发性
  • 2篇术后
  • 2篇器官簇移植
  • 2篇器官移植
  • 2篇全小肠移植
  • 2篇淋巴瘤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抑制
  • 2篇金淋巴瘤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病毒
  • 2篇霍奇金
  • 2篇霍奇金淋巴瘤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周慧江
  • 11篇尹路
  • 9篇李宏为
  • 9篇陈春球
  • 7篇彭承宏
  • 7篇周光文
  • 6篇陈桂明
  • 3篇陈辉星
  • 2篇赵任
  • 2篇张明钧
  • 2篇沈柏用
  • 1篇范跃祖
  • 1篇薛利军
  • 1篇陈皓
  • 1篇叶敏
  • 1篇杨卫平
  • 1篇张贵阳
  • 1篇金志明
  • 1篇倪俊声
  • 1篇施敏敏

传媒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小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系膜淋巴组织通过树突状细胞(DC)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作用后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强度和与 DC 作用后 MHC 类分子表达变化。方法分离培养 SD 大鼠DC、PBMC、混合淋巴细胞,获取 Winstar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悬液。CCK-8检测法测定负载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的 DC 和 PBMC,及负载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和卵白蛋白(OVA)抗原的 DC 对混合淋巴细胞刺激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用于 DC 后,其 MHC 类分子表达变化。结果获得的大鼠小肠淋巴组织悬液中,淋巴细胞占91%,其余包括少量粒细胞、浆细胞、上皮细胞等;在各组中负载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的 DC 对混合淋巴细胞刺激增殖能力,均强于 PBMC(P<0.05);在 DC与混合淋巴细胞比例≥1:100各组中,负载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的 DC,对混合淋巴细胞刺激增殖能力,强于负载 OVA 抗原的 DC(P<0.05);肠系膜淋巴细胞组织刺激 DC 后,其 MHC-Ⅰ和Ⅱ类分子表达高于未加入抗原组。结论小肠系膜淋巴组织具有强抗原性;DC 抗原呈递作用强于单核细胞;负载肠系膜淋巴组织抗原后的 DC 高表达 MHC-Ⅰ、Ⅱ类分子。
尹路陈春球陈桂明周光文周慧江施敏敏李宏为
关键词:小肠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用改进的三袖套法对120只大鼠进行原位小肠移植术,总结手术技巧,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结果术后有99只大鼠(82.5%)生存超过1周。死亡21只。受体术中出血平均少于1ml。导致大鼠死亡的原因为术中吻合121大出血(5只,4.2%)、门静脉血栓形成(2只,1.7%)、门静脉大量空气栓塞(1只,0.8%)、动脉血栓形成(4只,3.3%)、吸人性肺炎(2只,1.7%)、感染(4只,3.3%)、麻醉意外(2只,1.7%)和肠扭转(1只,0.8%)。结论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薛利军尹路周慧江张贵阳林谋斌倪俊声金志明彭承宏李宏为
关键词:外科手术并发症
带小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感染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带小肠器官簇移植的感染特点及其处理经验。方法对两例带小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例受体术后应用五联免疫抑制剂后,细菌感染以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早期真菌感染主要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受者1感染巨细胞病毒后胆汁骤减,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酸性粒细胞减少、CD8^+T 细胞升高(CD4^+/CD8^+降低),胆汁中检测出巨细胞病毒磷酸化的胞膜蛋白71。肝穿刺病理检查发现肝多发性微脓肿改变。结论器官簇移植术后感染情况复杂,免疫抑制剂的优化和对感染的早期诊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陈辉星尹路彭承宏周光文沈柏用陈桂明陈春球周慧江李宏为
关键词: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器官簇移植
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新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周慧江尹路
关键词:小肠移植移植物排斥免疫抑制
三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被引量:7
2006年
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肠外营养的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患者来说,小肠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肠道独特的生理特点使得小肠移植术后出现急慢性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及感染等问题较其他实质脏器移植更为突出。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制备,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良机。以往报道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由于显微外科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利用三袖套法吻合血管,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周慧江尹路张明钧陈春球周光文李宏为
关键词:小肠移植模型原位套管法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肠功能衰竭
肝肠联合移植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病例报告
2006年
目的探讨肝肠联合移植术后受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首例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CMV感染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移植术后,受体发生疲乏,关节酸痛等临床症状;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淋巴细胞增高现象;同时检测出CMV-IgG(+)、CMV-PCR(+),证明受体存在CMV感染。结论需要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测技术才能有效早期诊断出CMV的感染。
陈春球尹路彭承宏周光文严桔祺周慧江李宏为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24例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的临床病理特征、CD10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小肠DLBCL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经Ann Arbor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结果Ⅰ和Ⅱ期患者15例(62.5%),Ⅲ和Ⅳ期9例(37.5%),Karnofsky状态分析平均为75.5%(40%~100%)。24例患者中,20例(83.30%)行手术治疗,16例(66.7%)接受化疗,无放射治疗患者。在1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CD10阳性7例(36.8%),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但CD10阳性表达更多在Ⅰ期患者中(P=0.013)。19例患者获随访,平均生存期32.7个月(1~111个月),5例(26.3%)死亡。统计分析显示,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7),而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小肠DLBCLs中,Ⅰ、Ⅱ期患者的预后(包括手术和化疗)比Ⅲ、Ⅳ期更好,CD10阳性更多的表达在Ⅰ期淋巴瘤患者中。
陈春球尹路彭承宏叶敏赵任陈桂明周慧江李宏为范跃祖
关键词:小肠肿瘤淋巴瘤
改良三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简化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术式,建立符合生理条件、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2只封闭群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同种同基因原位无造瘘全小肠移植,腹主动脉、门静脉的吻合改良为三袖套法。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28/32),供肠热缺血时间0 min,冷缺血时间(32±5)min。术后7 d受体存活率100%。结论改良的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三袖套血管吻合法缩短供肠冷缺血时间,吻合口无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此方法操作简单,为研究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肠道功能的良好模型。
周慧江尹路张明钧陈春球周光文李宏为
关键词:小肠
一例全腹器官簇移植初期报告被引量:4
2005年
尹路彭承宏周光文沈柏用杨卫平申川陈皓严佶祺邓侠兴李勤裕邱伟华万亮陈桂明陈辉星陈春球周慧江李宏为
关键词:多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病例报告
带小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病原体严重感染二例
2006年
我院于2004年施行了两例带小肠器官簇移植,其中受体Ⅰ术后103 d死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受体Ⅱ术后52 d死于细菌感染.现简要报告该两例受体术后病原体感染和处理情况,对器官簇移植的感染特点和处理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陈辉星尹路彭承宏周光文陈桂明陈春球周慧江李宏为
关键词:移植术后病原体感染器官簇小肠巨细胞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