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作品数:5 被引量:1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喉罩对右侧颈部血管位置及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015年 目的研究喉罩对右侧颈部血管相对和绝对位置以及对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86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气道控制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EI),LMA组44例,EI组42例。分别于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用超声测量右侧中位(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的交叉顶点)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和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直径、动静脉重叠距离,计算动静脉重叠率;测量中位的体表标记点移位距离,血管中心体表投射至颈部正中线距离。根据解剖定位法行IJV穿刺,比较两组一针成功率、失败率、误穿动脉率。结果喉罩置入后,体表标记点明显向头外侧移位(6.3±2.1)mm。IJV直径无变化,CCA直径变小,动静脉重叠率显著增加,CCA、IJV中心体表投射至正中线距离均增加(P<0.05)。LMA组一针成功率显著低于EI组(分别为81.8%、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EI组误穿动脉分别为6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置入后,IJV、CCA、体表标记点均向外侧移位,动静脉相对和绝对距离发生变化,依靠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增加了超声引导穿刺的几率。 王芬 周英杰关键词:喉罩 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 颈内静脉穿刺 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A组,n=42)、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B组,n=41)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41)。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相同,EA组行硬膜外阻滞和硬膜外镇痛,TAPB组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予PCIA镇痛。术前(T0)、全身麻醉诱导后2 h(T1)、术后1 d(T2)、术后3 d(T3)、术后7 d或者患者出院前(T4)分别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3组患者T2CD4^+均比T0显著降低;TAPB组和PCIA组T2CD4^+/CD8^+均比T0显著降低;EA组T2总T淋巴细胞比T0显著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PCIA组T1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显著降低。结论无论何种镇痛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第1天的T辅助细胞受到明显抑制,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术中NK细胞数量的减少有益。 胡超力 王芬 周英杰 王晖瀛 傅舒昆关键词:镇痛 结直肠癌根治术 细胞免疫 Z-G旁流式EtCO_2监测吸氧装置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 2013年 目的评价Z-G旁流式EtCO_2监测吸氧装置EtCO_2监测准确性及其在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乳房肿块切除女性患者100例,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使用旁流式非气管插管EtCO_2监测吸氧装置。予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行静脉麻醉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给药前(T_0)、给药后EtCO_2波形稳定后5 min(T_1)、EtCO_2波形稳定后10min(T_2)的MAP、HR、SpO_2、RR、P_(ET)CO_2;分别于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前P_(ET)CO_2为(33.25±1.34)mmHg,p_aCO_2为(36.20±1.15)mmHg。术中P_(ET)CO_2、P_aCO_2、pH在T_1、T_2显示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的表现。P_(ET)CO_2与P_aCO_2相关系数r=0.627,呈正的直线相关,Pa-etCO_2平均为3.77 mmHg。所有患者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内,一致性界限以内Pa-etCO_2最大值为6.2 mmHg,P_(ET)O_2和P_aCO_2的平均值为38.5 mmHg。结论 Z-G旁流式EtCO_2监测吸氧装置监测EtCO_2使用方便,P_(ET)CO_2与P_aCO_2相关性好,可以及早、迅速、准确的发现呼吸异常,值得推荐使用。 周英杰 王芬 胡臻关键词:静脉全麻 非气管插管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价值。方法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按照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24)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26)。TAP组在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不行阻滞,术后行静脉镇痛。记录入室时、划皮前、划皮后5、10、15、60、90 min各时点的MAP、HR,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6、12、24、48 h 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肠道功能恢复、进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与PCIA组比较,TAP组划皮前、划皮后5 min MAP明显降低;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6、12 h VAS评分降低;哌替啶用量减少;肠道功能恢复、进食时间缩短;恶心呕吐例数减少(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TAP阻滞能显著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及恶心呕吐概率,缩短肠道恢复和进食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周英杰 王芬关键词:超声引导 神经传导阻滞 子宫切除术 镇痛 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95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2例,男60例,女62例,年龄26~85岁,BMI18.5~28.0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镇痛组(EA组,n=40)、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41)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41)。三组全麻诱导维持用药相同,EA组行硬膜外阻滞和硬膜外镇痛,TAP组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予PCIA镇痛。记录三组患者七氟醚、舒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记录术后1h(T0)、6h(T1)、12h(T2)、24h(T3)、48h(T4)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记录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A组舒芬太尼用量、哌替啶追加次数明显多于,麻黄碱用量明显少于EA组和TAP组(P〈0.05)。EA组和TAP组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TAP组T3、T4时VAS评分明显高于EA组(P〈0.05)。TAP组和EA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早于PCIA组(P〈0.05)。PCIA组恶心呕吐例数明显多于TAP组和EA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镇痛、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全麻联合静脉镇痛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依次降低;全麻联合硬膜外镇痛或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患者术后转归有利。 王芬 胡臻 周英杰关键词:全身麻醉 镇痛 结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