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驭龙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房颤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学
  • 2篇消融
  • 2篇房颤患者
  • 1篇电隔离
  • 1篇电子设备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应激
  • 1篇心率
  • 1篇心腔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9篇夏驭龙
  • 8篇周菁
  • 5篇蒋捷
  • 4篇盛琴慧
  • 4篇陈尔冬
  • 3篇贺鹏康
  • 3篇李康
  • 2篇丁燕生
  • 2篇霍勇
  • 2篇黄波
  • 2篇王禹川
  • 2篇范芳芳
  • 2篇褚松筠
  • 2篇王玉玲
  • 1篇薛林
  • 1篇龚艳君
  • 1篇王洁
  • 1篇谢秋芬
  • 1篇王梓凝
  • 1篇高澜

传媒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自动消融标注软件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中不同部位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探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可能原因。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初次射频消融治疗,并由同一位术者完成的房颤患者。术者应用8.5 F冷盐水灌注压力感知消融导管和自动消融损伤标注软件Visi Tag模块,在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辅助下完成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术。术中Visi Tag模块自动标记消融损伤点并记录各消融点的平均导管-组织接触力(CF)、接触力-时间积分(FTI)等参数。术后将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损伤线分为8个节段,双侧共16段,分析各段消融损伤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选28例患者,平均年龄(62.9±11.2)岁,其中男性22例(78.6%),阵发性房颤19例(67.9%)。所有手术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共记录到2175个消融点。比较各节段消融点平均CF均值、FTI均值、平均CF<10 g的消融点百分比和FTI<400 g·s消融点百分比等指标发现,左侧肺静脉前壁各消融节段(左前上、左前中、左前下)的消融损伤指标最不理想。在自动消融损伤标注条件为逐点消融时间不少于20 s和消融时导管移动范围不超过3 mm时,各节段均显示连续出现的消融损伤点,当增设参数,消融损伤一定时间的导管-组织接触力标注所需最小CF为5 g和限定时间百分比为50%时,各节段均有自动标注的消融损伤点消失,其中仍以左前上和左前中为显著,分别达到34.5%和29.0%。结论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时,左肺静脉前壁CF不足、稳定性不佳。这或许是影响消融后心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原因之一。
黄波王禹川李康贺鹏康陈尔冬夏驭龙蒋捷盛琴慧周菁丁燕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接触力
人尾加压素Ⅱ在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与心房颤动发生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夏驭龙赵静马为霍勇蒋捷薛林周菁
U波的基本特性与形成机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U波是位于心电图最末尾的一个多变的小而圆钝的波。目前有4个试图解释U波产生的学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乳头肌细胞的延迟复极、M细胞的复极以及机械电偶联学说,但4个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U波的产生。U波异常可表现为1U波倒置,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等疾病;2U波增高,常见于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体温等;3U波电交替,常提示电不稳定。
夏驭龙周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U波
房颤患者心率控制的目标及手段
周菁夏驭龙
无症状双侧肾动脉狭窄致急性肾损伤一例
2015年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主因"发热20余天"入院,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伴盗汗、体重下降,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夏驭龙龚艳君盛琴慧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肾动脉狭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患者的随访和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变化。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19年1月24日至2020年7月16日随访的ICD患者人群,研究组定义为2020年1月24日至7月16日随访ICD患者,与对照组定义为疫情前同期(2019年1月24至7月16日)及研究组自身既往2019年7月24日至2020年1月16日对比随访方式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ICD患者66例,其中42例(63.6%)电话随访;对照组59例患者全部诊室随访。研究组患者发生包括电击、心力衰竭加重、心脏原因入院、移植及臆测报警、起搏和除颤阈值升高、电量提前耗竭的事件共22例次。电击共147频次。对照组仅发生5例次事件,电击7频次。Poisson回归证实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近4倍升高[相对风险(RR)3.66,95%可信区间(CI):1.44~9.29,P=0.006],总的电击风险升高达17倍(RR 17.58,95%CI 8.44~36.60,P<0.001)。研究组与既往自身对照,患者在疫情期间不良事件也显著增加,且均主诉焦虑恐惧,而无心肌缺血,药物不依从等,亦未感染COVID-19。结论ICD患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加强远程随访指导和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王洁褚松筠王玉玲范芳芳盛琴慧蒋捷高澜李康陈尔冬金汉贺鹏康夏驭龙周菁
关键词:心理应激
单中心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描述单中心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决定抗凝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并于门诊随访的患者144例,收集并描述患者手术前基线资料、随访期间口服抗凝药物(OAC)使用情况及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射频消融3个月后是否中断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房颤患者共行158次射频消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2.0,29.8)个月。根据基线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共92例(63.9%)。1次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共53例(36.8%)。随访过程中,共140例(97.2%)患者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4例(2.8%)患者提前终止抗凝治疗。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的140例患者中,CHADS2≥2分的46例患者中有17例(37.0%)、CHA2DS2-VASc≥2分的89例患者中有32例(36.0%)患者持续OAC;射频消融3个月后,共104例(74.3%)患者中断OAC,其中34例(32.7%)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复发患者中有17例重新开始OAC。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2~6.79,P=0.016)。在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后发现,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仍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1~6.81,P=0.016)。血栓栓塞事件共发生4例(2.8%),均发生于停用OAC后,根据术前血栓栓塞评分,4例患者CHA2DS2-VASc≥2分,仅2例患者CHADS2≥2分;其中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无房颤复发。大出血事件共发生2例(1.4%),均发生于持续服用OAC过程中。结论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除CHA2DS2-VASc外决定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
夏驭龙周菁蒋捷霍东坡王梓凝谢秋芬霍勇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血栓栓塞大出血
三尖瓣峡部的心腔内超声解剖学特征
2022年
目的本研究使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三尖瓣峡部实时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且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标测的患者共纳入79例,其中45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简称房颤/房扑),34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早/室速)。在导管消融术的标测过程中,使用心腔内超声留取右房三尖瓣峡部三个扇面的影像,分别为游离壁峡部、中心峡部和间隔峡部,并使用压力感应消融导管或多极标测电极进行右房三维模型重建。观察和记录三尖瓣峡部是否存在囊袋样凹陷及其形态与分布、有无粗大的梳状肌、有无欧氏嵴隆起、有无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并测量右冠状动脉与三尖瓣峡部心内膜面的距离。结果房颤/房扑组的三尖瓣峡部存在囊袋样凹陷明显多于室早/室速组(80%vs 59%,P=0.028)。囊袋样凹陷多出现于间隔峡部、欧氏嵴前方靠近下腔静脉口,呈圆坑状或裂隙状。LogOR曲线分析提示三尖瓣峡部囊袋样凹陷的存在与年龄呈正相关。三尖瓣峡部存在粗大梳状肌、欧氏嵴隆起、以及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的比例在房颤/房扑组与室早/室速组无明显差异(22%vs 26%,27%vs 35%,9%vs 15%,P均>0.05)。走行在右房室沟内的右冠状动脉与游离壁峡部心内膜的距离最短(3.6±1.2)cm。结论三尖瓣峡部普遍存在囊袋样凹陷,尤其多见于房颤/房扑的患者,心腔内超声的实时影像有助于精准判断三尖瓣峡部的解剖学特征。
李康范芳芳王禹川陈尔冬黄波夏驭龙丁燕生周菁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腔内超声
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
2023年
目的:探讨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MRI、外科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CIED患者219例。调查具有潜在干扰的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置与最近欧洲心律学会发表的关于预防和管理CIED患者医疗程序引起干扰的共识建议的依从度,并分析与CIED相关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导线功能异常需更换,起搏失夺获或误治疗;次要终点事件包括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改变达到预设值;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院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4.4±11.2)岁,男性137例(62.6%)。医疗操作类型包括MRI检查84例(38.4%)、外科手术127例(58.0%)、放射治疗8例(3.6%)。总体操作前CIED评估、准备和操作后管理与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的依从度分别为44.7%、95.9%和95.9%。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9%,CIED相关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达17.8%,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史(OR=6.4,95%CI:2.0~20.2,P=0.002)、进行外科手术(OR=84.5,95%CI:5.2~1367.1,P=0.002)以及发生CIED相关终点事件(OR=19.1,95%CI:1.7~215.7,P=0.020)均是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的医疗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OR=0.1,95%CI:0.1~0.4,P<0.001)。结论:医源性干扰影响CIED功能,本研究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理较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存在差距。规范的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有助于确保CIED安全有效运作,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
王玉玲夏驭龙金汉陈尔冬贺鹏康蒋捷盛琴慧褚松筠周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