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波

作品数:18 被引量:40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冰川
  • 4篇雪山
  • 4篇玉龙雪山
  • 4篇气候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 3篇信息系统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降水
  • 3篇海洋型冰川
  • 2篇雪坑
  • 2篇遥感
  • 2篇三维GIS
  • 2篇三维地理
  • 2篇三维地理信息
  • 2篇三维地理信息...
  • 2篇同位素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分析
  • 2篇年际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铁路局
  • 1篇信息技术有限...

作者

  • 18篇宋波
  • 17篇何元庆
  • 15篇院玲玲
  • 15篇庞洪喜
  • 13篇宁宝英
  • 11篇张宁宁
  • 10篇李宗省
  • 8篇卢爱刚
  • 7篇赵井东
  • 7篇贾文雄
  • 7篇和献中
  • 2篇张忠林
  • 1篇李永红
  • 1篇王旭峰
  • 1篇章典
  • 1篇张占军
  • 1篇杨小梅
  • 1篇刘巧

传媒

  • 5篇冰川冻土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铁路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环境化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区积雪及其融水径流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被引量:18
2006年
为了调查和比较我国海洋型、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覆盖区大气降水、冰川、积雪和融水径流系统内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雪相变时的现代同位素分馏过程,在2000—2003年间,按照季节和海拔高度分别对玉龙雪山、慕士塔格峰,念青唐古拉山的桑丹康桑峰以及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1号冰川积雪和冰雪融水径流进行了系统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玉龙雪山为代表的海洋型冰川区,新雪内的1δ8O呈现出显著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在冬季表现为“高度效应”,即δ18O值随海拔高度升高和气温降低而降低,反映出冬季风降水的特征;而经过融化的夏季积雪受到“降水量效应”、雪中含水量、蒸发等因素的影响,稳定同位素产生分馏变化“高度效应”空间变化比较复杂,反映出夏季风降水的特征,念青唐古拉山夏季积雪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极大陆型冰川分布的慕士塔格山地区和亚大陆型冰川分布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夏季新雪中1δ8O则表现为“高度效应”或者“温度效应”.无论在海洋型冰川或者大陆型冰川分布区,经过融化或正在消融的残余积雪内都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变化,1δ8O值比新雪高.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冰雪融水在流动过程中,1δ8O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流程和流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海洋型冰川区冰雪融水相变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和化学作用都比大陆型冰川区强.
何元庆庞洪喜卢爱刚章典张忠林宁宝英宋波赵井东院玲玲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冰川积雪气候效应
欧亚春季雪盖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被引量:9
2006年
文章研究了欧亚春季雪盖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研究发现,欧亚春季雪盖与印度洋偶极子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欧亚春季雪盖异常导致夏季赤道印度洋垂直纬向环流以及印度洋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垂直经向环流发生异常,是欧亚春季雪盖与印度洋偶极子存在反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欧亚春季雪盖异常可能是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诱发因子。
庞洪喜何元庆卢爱刚赵井东宁宝英院玲玲宋波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8
2008年
利用祁连山区及河西走廊2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5 a趋势滑动、Spline插值法,进行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的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90年代以后偏高;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298℃.a-1,并且升温趋势显著;大部分地区的增温幅度在0.02~0.04℃.a-1之间,其中祁连山区的增温幅度大于走廊平原;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分异,大致以黑河干流为界,中东部地区的增温幅度从南到北呈增大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从南到北呈减小趋势;降水在60年代偏少,其他年代偏多,其中2000年以后明显增多;降水的年际变化率为0.6571 mm.a-1,不过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增加幅度在0~2 mm.a-1之间,其中祁连山区的增加幅度大于走廊平原;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分异,其增加幅度从南到北呈减小趋势。
贾文雄何元庆李宗省庞洪喜院玲玲宁宝英宋波张宁宁
关键词:年际变化河西走廊
游客人体释放热量对玉龙雪山冰川退化是否有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院玲玲何元庆和献中卢爱刚赵井东宁宝英宋波张宁宁李宗省
关键词:玉龙雪山冰川区客人珍稀野生动物欧亚大陆旅游城市
我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雪坑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来源被引量:31
2007年
运用海盐示踪法、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两处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海螺沟1号冰川和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主要化学离子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冰川区除Na+是海洋源外,其他离子主要是非海洋源;Cl-、NO-3、SO24-、K+、Ca2+、Mg2+非海洋源所占的比重,在海螺沟1号冰川依次为52%、99%、100%、98%、99.9%、83%,白水1号冰川依次为68%、99%、100%、98%、99%、59%;分析认为,海螺沟1号冰川离子的非海洋源主要是大气环流远源物质和高原面物质输入,而白水1号冰川除上述来源外,冰川区近源物质输入对离子浓度贡献很大。两冰川区各离子具体来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阴、阳离子来源的共源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1)冰川区内局地环境的差异,比如岩性、山谷风系统、地形地貌等;(2)两冰川区离子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分析认为,海螺沟1号冰川离子淋溶作用较强;(3)不同离子的来源方式、沉降方式、自身化学特征以及沉积后过程不同所致。
李宗省何元庆庞洪喜杨小梅贾文雄和献中王旭峰院玲玲宁宝英宋波张宁宁
关键词:离子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被引量:107
2008年
利用8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和5年趋势滑动,进行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温持续升高,90年代以后明显变暖,其中秋、冬季升温幅度较大;60年代降水量最少,之后逐渐增多,80年代达到最多,90年代又减少,2000年以来又明显增多;气温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差异,以黑河干流为界,中东部升温幅度从南到北呈增大趋势,而中西部从南到北呈减小趋势;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也明显,东部表现为东西差异,降水量增加幅度从东到西呈减小趋势,而中、西部表现为南北差异,降水量增加幅度从南到北呈减小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滑动T检验法、Cramer法、Mann-Kendall法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气温突变比降水突变明显,不同方法检验的结果比较一致;春、夏季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而秋、冬季在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
贾文雄何元庆李宗省庞洪喜院玲玲宁宝英宋波张宁宁
关键词:气候突变
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冰川-径流”系统的全球变化敏感性研究被引量:32
2008年
分析多种数据和资料,再现海螺沟冰川过去100年来的冰川进退过程,分析发现,冰川末端变化阶段在滞后期的基础上,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阶段相对应。运用水量-物质平衡法恢复海螺沟冰川45年来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物质平衡变化与北半球和中国同期(1960~2004年)气温变化表现出显著负相关。20世纪80年代全球加速变暖,海螺沟冰川冰舌段消融速率为7.86 m/a,冰川河径流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表明流量主要贡献者是冰雪融水。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冰川后退、持续亏损及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李宗省何元庆贾文雄庞洪喜院玲玲宁宝英刘巧和献中宋波张宁宁
关键词:全球变化
玉龙雪山冰川退缩对丽江社会经济的可能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玉龙雪山分布有中国最南的海洋性温冰川,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冰川特性使其成为丽江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但温冰川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玉龙雪山的冰川自20世纪以来,总体呈退缩趋势.通过综合分析历史资料与调查资料,认为冰川的退缩可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尤其是丽江的旅游业和居民生活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宁宝英何元庆和献中庞洪喜院玲玲赵井东卢爱刚宋波
关键词:玉龙雪山冰川退缩
GIS和遥感在我国海洋型冰川区的应用研究
世界各地冰川编目和监测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被称之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山地冰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加剧退缩趋势,尤其处于我国季风气候最为盛行的云南、四川和西藏东南部高山地区的众多海洋型冰川(也称季风温冰...
宋波
关键词:海洋型冰川地理信息系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全球气候变暖
典型海洋型冰川区消融期雪坑层位演变及离子沉积后过程初探被引量:8
2010年
2006年4—7月,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消融区(P1)和积累区(P2)分别开挖雪坑连进行续观测,分析了海洋型冰川在消融期雪坑内各层位的物理变化以及各离子的沉积后过程.结果表明:海洋型冰川区雪坑的消融速率远大于大陆型冰川;随着消融的进行,雪坑中各种粒雪成分逐渐向粗粒雪转化,同时冰片数量增多以及含水层加厚,并且向雪坑底部移动.雪坑消融可以分为雪坑内部的细粒雪、中粒雪向粗粒雪转变,雪坑厚度变化不大以及雪坑厚度的快速变薄两个过程,P2处两消融过程转变时间比P1处大约推迟两个月.根据各种离子在P1处雪坑剖面的浓度变化,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的淋溶序列为:K+>SO42->NO3->Cl->Ca2+>Mg2+>Na+.由于海洋型冰川的消融期也是它的积累期,该序列中各离子的顺序不仅反映了融水淋溶作用的影响,同时反映了物质输入对雪坑内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张宁宁何元庆庞洪喜和献中宋波李宗省
关键词:玉龙雪山海洋型冰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