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岑思弦

作品数:21 被引量:27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7篇大气热源
  • 6篇气候
  • 6篇夏季
  • 6篇降水
  • 5篇低频振荡
  • 5篇振荡
  • 5篇水汽
  • 4篇气候特征
  • 4篇流域
  • 3篇水汽输送
  • 3篇流域洪涝
  • 3篇可降水量
  • 3篇降水量
  • 3篇洪涝
  • 3篇大气低频振荡
  • 2篇气候特征分析
  • 2篇气候学
  • 2篇青藏高原东部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局成...
  • 1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贵州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空军装备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1篇岑思弦
  • 10篇巩远发
  • 7篇王霄
  • 5篇赖欣
  • 4篇周长艳
  • 3篇李跃清
  • 2篇秦宁生
  • 2篇齐冬梅
  • 2篇任倩
  • 1篇傅慎明
  • 1篇史小康
  • 1篇田辉
  • 1篇何金海
  • 1篇杨淑群
  • 1篇文军
  • 1篇王林
  • 1篇唐信英
  • 1篇彭骏
  • 1篇蒋兴文
  • 1篇彭国照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地理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岑思弦巩远发王霄
关键词:低频振荡淮河流域洪涝
金沙江流域汛期径流量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金沙江流域的直门达、石鼓、小得石以及屏山4个站的径流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金沙江流域汛期(7月-9月)径流量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汛期金沙江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直门达站径流量以2~4a时间尺度为主要振荡周期;而石鼓、屏山以及小得石站径流量在197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这种突变主要体现为变率突变,1970年以前振荡周期以2~4a时间尺度为主,1970年以后振荡周期则转变为以8~16a时间尺度为主;当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上空的西风水汽输送加强(减弱)时,三江源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有利于金沙江流域源头径流量增加(减少);当沿青藏高原南侧边缘西风水汽输送以及中国东部至日本附近地区气旋性水汽输送环流西侧的东北水汽输送加强(减弱)时,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中下游沿岸降水偏多(偏少),导致金沙江中下游径流量增多(减少)。
岑思弦秦宁生李媛媛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径流量水汽输送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伏旱与低频大气热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5°—40°N地区上空形成一个低频经圈环流,该环流圈的下沉支刚好位于川渝地区上空;纬向上在中国台湾及其附近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和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共同影响下,在105°—130°E地区上空形成的低频纬圈环流以及80°—105°E地区上空出现的次级低频纬圈环流,加强了中国川渝以南地区上空的低频上升气流,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经向上15°—40°N地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在这个低频经圈环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川渝地区上空的低频下沉气流,另一方面加强了川渝地区低层的低频辐散气流,结果导致中国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
岑思弦巩远发秦宁生赖欣王霄黄先伦
关键词:低频振荡伏旱
西南涡的气候学研究进展
2023年
西南涡是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西南涡的涡源分布、活动频数、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分布特征,阐述了西南涡活动对我国西南及其下游地区天气、气候及区域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西南涡与高原涡、南亚高压等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综述了近年来西南涡气候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后续展开的西南涡的客观识别算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综述发现,前人研究中关于西南涡活动异常变化特征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选用的资料时段、时间长度以及西南涡识别方法等不同造成的。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客观算法识别的西南涡基础研究资料是展开未来高质量研究的基石,对理解、预测西南涡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西南地区天气、气候、环境预测水平。
赖欣王庆语皇甫静亮蒋兴文王林陈文黄荣辉傅慎明岑思弦汤玉莲
关键词:暴雨大气污染
东亚冬季风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及其振荡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1979~2012年NCEP/NCAR 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东亚冬季风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及其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月内周期性活动特征,其月内活动时间尺度主要以准1周、准2周和准3周左右的时间周期为主,其中准2周比准1周和准3周略强。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强盛期和西南地区冬季低温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
齐冬梅李跃清唐信英岑思弦周长艳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低频振荡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未来不同排放情景(RCPs)下的多模式(CMIP5)气温和降水预估结果,构建基于气温和降水的未来径流量预估模型,并以宜昌站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80年(2020~2099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结果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在RCP2.6排放情景下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RCP4.5排放情景下呈不显著减小趋势,而在RCP8.5排放情景下则呈显著减小趋势;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预估均值相对于1961~2000年分别减少6.42%、10.99%和13.25%;同时,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在RCP2.6和RCP4.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初期偏多、中期偏少而后期变化并不明显,在RCP8.5排放情景下则是21世纪中期以前偏多而中期以后明显偏少。本研究方法可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分析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成果可供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上游乃至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詹万志王顺久岑思弦
关键词:排放情景长江上游
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高原“湿池”水汽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温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逐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探讨了1979~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含量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水汽(去趋势)EOF第二模态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前期3~4月关键区(5°S^20°N,45°E^75°E)的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夏季高原水汽的预测信号。在暖水年,赤道附近显著的东风异常对夏季高原水汽输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00 hPa上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并西移,600 hPa上赤道附近为显著的异常东风,将水汽从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向西输送到印度半岛,并在异常反气旋环流西侧的南风作用下,将水汽带向青藏高原。高层风场上,西太平洋地区辐合,青藏高原上空辐散。以上环流形势表明暖水年夏季青藏高原水汽偏多;冷水年则相反。就影响机制而言,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显著偏暖,引起其上空异常的对流上升运动,驱动异常沃克环流从春到夏显著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和异常增强西移,有利于赤道东风异常的增强和西移,并经过水汽输送通道将水汽带向青藏高原上空。
任倩周长艳何金海岑思弦邓梦雨
关键词:沃克环流
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研究
采用1948-2007年共计60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夏半年(4月)青藏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即总水汽含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及其附...
王霄巩远发岑思弦
关键词:可降水量
文献传递
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被引量:44
2009年
采用1948-2007年共计60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夏半年(4-9月)青藏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层的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湿池"特征非常显著,湿池主要有三个大的可降水量中心,即高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高原南侧。4-9月,高原上的可降水量变化很大,高原的增湿的速度小于减湿的速度。水汽进入高原主要通过三条水汽通道,即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通道和南海—孟加拉湾水汽通道。水汽主要在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高原东南侧进入高原。
王霄巩远发岑思弦
关键词:可降水量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年际关系
2019年
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动平均以后的SVD第一模态结果表明,当高原东部感热出现南弱(强)北强(弱)时,对应我国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高)。当春季高原感热呈现南负北正的分布时,高层200hPa上,高纬东风异常减弱背景西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加之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中低层环流场上,我国北方地区上空为一深厚的东北冷涡所控制,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呈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分布。一方面,它引导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压异常减弱,气温异常偏低;另一方面,其西侧北风异常阻滞了华南地区上空的背景西南风,不利于暖气流的输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PC1相关的南北温度差值场上,东亚地区上空从低纬到高纬呈现"负-正-负"的分布形势,有利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在我国上空的显著增强。气旋中心上暖下冷的结构,导致位涡显著发展并向低层伸展、侵入,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整个对流层为深厚的异常干空气,湿度负值中心与冷中心相对应,表明干冷空气异常下传发展。干侵入使得冷涡加强发展,维持了异常气旋性环流,导致春季东北、华南地区的异常降温。虽然前冬Nino3.4区海温与春季感热相关较好,但其对我国东部春季气温影响并不显著。
任倩周长艳周长艳岑思弦岑思弦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东北冷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