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巢清尘

作品数:85 被引量:83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天文地球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经济管理
  • 6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6篇气候
  • 30篇气候变化
  • 11篇气象
  • 8篇气候治理
  • 8篇全球气候治理
  • 8篇IPCC
  • 7篇应对气候变化
  • 7篇
  • 6篇气候变化框架...
  • 6篇框架公约
  • 5篇气候风险
  • 5篇联合国气候变...
  • 5篇《联合国气候...
  • 4篇灾害
  • 4篇能源
  • 4篇气候事件
  • 4篇气候灾害
  • 4篇热带
  • 4篇温室气体
  • 4篇可持续发展

机构

  • 76篇中国气象局国...
  • 27篇中国气象局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国家海洋环境...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发展和改...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83篇巢清尘
  • 10篇黄磊
  • 8篇张永香
  • 6篇袁佳双
  • 5篇巢纪平
  • 4篇胡婷
  • 3篇胡国权
  • 3篇周波涛
  • 3篇陈迎
  • 2篇缪旭明
  • 2篇王长科
  • 2篇孙颖
  • 2篇陈文颖
  • 2篇唐国利
  • 2篇李婧华
  • 2篇郑有飞
  • 2篇王朋岭
  • 2篇石英
  • 2篇丁一汇
  • 2篇郑秋红

传媒

  • 20篇气候变化研究...
  • 6篇世界环境
  • 6篇中国人口·资...
  • 6篇气象科技合作...
  • 4篇科学通报
  • 2篇环境保护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气象软科学
  • 2篇阅江学刊
  • 2篇可持续发展经...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 1篇风流一代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中国电力
  • 1篇气象
  • 1篇国际展望
  • 1篇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
2005年
2005年11月1~2日,八国集团(G8)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12个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能源部长齐聚伦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展开新一轮对话。作者针对这次会议的背景、概况及所反映出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试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
就气候变化事务访问英国和瑞典总结
2016年
2015年7月23—29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代表团对英国和瑞典进行了访问,对两国的气候变化和能源领域有关政策与实践进行了调研,并就低碳政策和实践、气候风险、巴黎谈判等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
巢清尘
关键词:气候变化事务能源领域气候风险代表团
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综述及对我国的影响被引量:50
2006年
近十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列为全球环境问题之首,并且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其重要的焦点就是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为此,国际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技术以达到上述目标。其中的碳捕获和存储就是一项关注于研究和开发CO2的分离、捕获、运输和存储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碳捕获和存储所涉及的科学和方法学问题,包括概念、技术流程、技术潜力以及涵盖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了其对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今后在开展碳捕获和存储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巢清尘陈文颖
气候危机在即,气象服务价值如何体现
2021年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导致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长期和持续的气候风险将愈加显著,并不断由自然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渗透蔓延。2021年初,在荷兰举行的首届气候适应峰会指出,极端气候灾难将使全球经济在本世纪损失2.56万亿美元,过去20年有约48万人死于与极端天气有关的自然灾害。
巢清尘
关键词:经济社会系统气候危机气候适应气象服务极端气候水资源分布
参加气候变化国际科学大会总结
2009年
“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该会南国际大学研究联盟(IARU)主办,该联盟包括了目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也列其中,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对目前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最新科学进展进行梳理,
巢清尘胡国权
关键词:气候变化联盟
能源系统应急,需重新认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22年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正在加深。极端天气不仅会引起负荷在短时间内激增,还会导致发电燃料供应受阻、电力设施损毁,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出力骤降,使得电力供需严重失衡。依托能源应急系统的现有资源,人们在短期内可以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能源供给危机,但代价巨大。当“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更高频次在更广区域内出现时。
巢清尘
关键词:发电燃料能源系统电力供需能源供给光伏发电
“十四五”时期中国省级“双碳”目标评估和政策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双碳”目标与政策现状,定量比较了各省份碳达峰时间、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森林碳汇等“十四五”考核指标,分析了中国各省份贯彻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研究了不同省份的目标确定、政策增项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提出省级“十四五”“双碳”目标和考核指标的设定应更突出本地政策特色、更强化区域政策协同,根据碳排放态势的区域差异性、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等实际情况,强化“双碳”行动方案,做好目标和措施的上下衔接,并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技术变革,确保各地“双碳”工作的循序渐进。
王卓妮巢清尘张黎黎
关键词:碳排放
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新认知被引量:27
2020年
了解和认识百年来中国气候发生的变化、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未来的可能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本文综合评估了观测到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实、中国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三大方面,分析了气候变暖的趋势、水循环以及降水和冰川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生物化学循环、海洋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等最新科学进展。在中国百年温度趋势、气候系统多气候指标变化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的人类活动作用以及气候系统模拟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可以看到中国气候变暖趋势持续、大气二氧化碳等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长、人为强迫影响了多种气候要素在强度和频率的变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增加。本文最后提出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包括:中国气候变化中的城市化效应、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在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气溶胶-云-降雨相互作用的机理、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如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的气候效应,以及云辐射反馈、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气候-碳循环反馈等过程对气候模拟不确定的影响等。
巢清尘严中伟孙颖江志红廖宏贾根锁蔡榕硕
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化预估
IPCC SROCC的主要结论和启示被引量:8
2020年
2019年9月,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这是IPCC首次以高山地区与极区冰冻圈和海洋为主题的评估报告。报告全面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及其广泛影响与风险,其核心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背景下高山地区和极区的冰冻圈普遍退缩,未来冰冻圈将继续消融,高山地区和极区将面临更高的灾害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增暖,未来海洋将继续变暖、加速酸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危及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未来数百年海平面仍将持续上升,极端海面事件频发将加剧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灾害风险。报告强调,采取及时、积极、协调和持久的适应与减缓行动,是有效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和冰冻圈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长期和不可逆影响,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认识;高度重视我国冰冻圈和沿海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王朋岭黄磊巢清尘袁佳双陈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冰冻圈
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知识贡献及其影响局限被引量:2
2020年
气候变化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邀请全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评估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文献,提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进展的最新认识结论。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统计中国在气候变化十大重要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和影响力、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以及中国大陆引文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贡献,分析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贡献与局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大多数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已居全球第二或第三位,但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论文量明显落后;与美国和英国相比,中国气候变化科技成果的各类影响力指标明显偏低;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IPCC评估工作,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但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大陆引文的角度看,中国贡献仍整体偏弱,中国大陆引文的贡献呈领域分布不均衡,优势领域少,成果影响面窄的特点。与科学基础领域相比,中国在影响和适应、减缓和国际合作领域的科学贡献更弱,对全球视角关注不够,但中国大陆引文总体的国际科学合作活跃度较高。后巴黎时代,中国需要更加面向国家需求、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加强全球视野和原始创新,突出中国优势和特色,使气候变化的中国研究成果更多支撑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推进。
郑秋红巢清尘吴灿李婧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研究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