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婷

作品数:14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3篇降水
  • 3篇归因
  • 2篇灾害
  • 2篇气候灾害
  • 2篇气温
  • 2篇温升
  • 2篇IPCC
  • 1篇调查问卷
  • 1篇心组织
  • 1篇研究员
  • 1篇议定书
  • 1篇应对气候变化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决策
  • 1篇中国代表团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机构

  • 1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上海国际问题...

作者

  • 14篇胡婷
  • 4篇孙颖
  • 4篇巢清尘
  • 3篇石英
  • 2篇黄磊
  • 2篇张永香
  • 2篇郑有飞
  • 2篇孙颖
  • 1篇胡国权
  • 1篇刘洪滨
  • 1篇张雪艳
  • 1篇于宏源
  • 1篇胡永云
  • 1篇董思言
  • 1篇周江兴
  • 1篇周波涛
  • 1篇刘克修
  • 1篇陈迎
  • 1篇袁佳双
  • 1篇田沁花

传媒

  • 6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减灾
  • 1篇阅江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近百年中国极端冷事件的变化
2023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发生明显变化。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近百年极端冷事件变化特征的研究还较少。通过对比观测资料和两套百年尺度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的13个极端冷事件指数,对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同全球变暖一致,20世纪早期以来,中国极端冷事件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均呈减小趋势,基于过冷系数定义的寒流次数、持续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采暖度日数减小,反映我国供暖能源需求呈减少趋势。1951年以后极端冷事件的特征的变化更为显著,一些指数的变化明显超过百年尺度的变化,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冷事件迅速减弱、减少。两套百年尺度的再分析资料可用来研究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变化,但在资料匮乏的地区不确定性很大,需要谨慎考虑资料分布范围和资料质量等问题。
王冰杰孙颖孙颖胡婷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
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被引量:45
2017年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出现在2036,2028,2033和2025年,升温2℃的时间在后3个情景为2049,2056和2039年,而RCP2.6情景在2100年前没有达到2℃温升(尽管有些单个的模式试验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气温到达不同温升的时间主要与不同排放路径上达到的辐射强迫和排放浓度有关.不同情景达到1.5℃(2℃)温升时的辐射强迫和CO_2当量浓度值相近,分别为2.9~3.0 W/m^2^(3.7^3.9 W/m^2)以及450.6~454.1 ppm(523.0~539.1 ppm).因此,基于不同组合的排放路径选择决定了温升阈值出现的时间,1.5℃温升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开发更低的排放路径组合.利用气候敏感度为指标对不同模式间差异的分析表明,一般而言,瞬时气候响应高(偏暖)的模式到达1.5和2℃温升的时间早,瞬时气候响应低(偏冷)的模式到达的时间晚,但其他因子也可能影响到达某个特定温升的时间.进一步对多模式集合的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在达到同一温升值时,不同情景驱动下的全球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布基本不存在差异,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和高低排放情景的定义(基于2100年的辐射强迫)基本无关.由此对RCP8.5情景下每升温0.5℃的模式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排放和辐射强迫的增加,全球气温和降水基本呈现出高纬温度增幅大于低纬、陆地增温大于海洋、湿润的地方降水增多、干旱的地方降水减少等未来气候变暖的普遍特征.气温每增加0.5℃的区域响应特征基本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这些变化基本都是线性的.
胡婷孙颖张学斌
关键词:温升气温降水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检测归因结论的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识别人为和自然因子对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的核心研究内容,也是迄今没有很好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学术界对于检测和归因的概念有严谨的阐述。气候变化的检测,是在某种统计意义的定义下揭示气候或被气候影响的系统已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并不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
胡婷胡永云
关键词:归因IPCC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政治决策被引量:5
2018年
气候系统的变化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环境和发展问题,从而涉及国家安全。通过分析国际和英、美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流程和结论,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政治决策在互动中彼此"促进",科学"认知共同体"与政策决策的相互影响。理论分析也表明,科学知识影响的建构是一个互动式的政治过程,通过知识的生产、传输以及消费三个路径予以实现;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我国开展学术研究、引导国际气候治理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更好地结合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和要求,就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巢清尘胡婷张雪艳于宏源陈迎张永香胡国权
关键词:气候变化互动影响
一次别开生面的小型研讨会
2011年
2011年6月23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召开了有关"中国的减排目标以及国际谈判战略"的小型研讨会。会议邀请美国东西方中心资深研究员张中祥博士作主题报告。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任国玉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罗云峰博士介绍了会议背景以及主题报告人的主要学术背景。
胡婷
关键词:气候变化主题报告国际谈判研究员心组织
USCRN气候基准站网布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美国气候基准站网(USCRN,US Climate Reference Network)的均匀正三角网格布局模式,以站网对我国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能够达到95%和98%为标准,利用我国2416个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研究了我国气候观测站网的布局设计,得到能反映我国整体气候特征的站网最少台站数。结果表明:为显著减少全国尺度上的气候不确定性,需要新建边长为3°纬距的正三角均匀网格(103个站点)站网,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站址考察、总结评估和运行检验工作,才能得到新的气候基准站网;在已有气候观测系统基础上改进完善而不新建系统,则改进的气候基准站网为最接近边长为2°纬距的正三角网格分布(229个站点),其中199个预期位置或其附近已建有观测站点,没有对应实际站点的30个预期位置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大部,这些地区将是未来建站的重点。
胡婷周江兴代刊
全球和中国区域近50年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中期以来温度、降水和主要极端事件变化的检测归因研究进展,而不涉及更长时间尺度历史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分析表明,国际上近年来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从全球尺度气温变化的检测归因发展到区域尺度和多变量的检测归因。但在中国,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等发生的原因,但在以数理统计推断方法为基础的气候变化事实归因领域的研究仍然亟待加强。一些重要的问题,如中国不同区域的变暖、不同区域的变干或变湿的归因分析,以及这些因子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因子的异同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
孙颖尹红田沁花胡婷石英刘洪滨周波涛
关键词:气候变化
“后巴黎”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向被引量:6
2020年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全球气候治理也进入新的时代.近几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也由过去的被动防御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巴中国在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和保障、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科普宣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巴《巴黎协定》达成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模式也发生了机制上的转变.全球气候治理由《京都议定书》设立的自上而下减排模式开始转变为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全球合作减排模式巴随着《巴黎协定》后续实施细则的逐渐落实,“后巴黎”时代作为与之前全球气候治理不同的新时代逐渐开启叫对中国而言,如何参与这一时期的全球气候治理既是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黄磊张永香巢清尘袁佳双胡婷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京都议定书》
IPCC AR6报告解读: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2021年8月9日,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第三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定量评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气候模式对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的模拟性能。报告基于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变量的综合评估明确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为影响已经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升温;支撑本次评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气候模式模拟的大多数大尺度气候指标的近期平均气候,相比前一次评估报告(AR5)中的CMIP5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报告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区域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气候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但受制于观测、模式与过程认知的不足,在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及气候变率模态的多个指标变化中人为影响的贡献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甚至缺少研究。
胡婷孙颖
关键词:气候系统
全球1.5度和2度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 ,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
胡婷孙颖张学斌
关键词:气温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