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幺太成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北煤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压
  • 2篇转换酶
  • 2篇紧张素
  • 2篇基因
  • 2篇高血压
  • 1篇蛋白
  • 1篇低通气
  • 1篇低通气综合征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胸腺

机构

  • 4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玉田县医院

作者

  • 4篇幺太成
  • 2篇刘秀荣
  • 2篇于清
  • 2篇吴寿岭
  • 2篇周永
  • 1篇张小平
  • 1篇高文静
  • 1篇王志彬
  • 1篇李云
  • 1篇宋绍敏
  • 1篇邵仲达
  • 1篇杜艳英
  • 1篇王黎光
  • 1篇李宏芬
  • 1篇王贺龙
  • 1篇沈志霞
  • 1篇程爱国
  • 1篇任燕
  • 1篇李军
  • 1篇程凯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ACE及AngⅡ浓度的关系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82 1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测定其血清ACE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醛固酮浓度 ,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其血清ACE、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无差别。结果 II、ID、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分别为 ( 3 2 0 9± 15 62 )U/L ,( 4 1 46± 16 67)U/L和 ( 4 7 60± 19 5 4)U/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 ;三组基因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别为 ( 63 78± 2 9 86) pg/mL ,( 63 89± 2 9 19) pg/mL和 ( 62 3 5± 2 0 66)pg/mL ,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醛固酮浓度在三种基因型患者中分别是 ( 15 1 98± 5 2 91)ng/L ,( 15 5 3 9± 49 91)ng/L和( 171 82± 43 82 )ng/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是影响血清ACE水平的主要因素 ,但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影响。结论 不同ACE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ID型和II型患者。
吴寿岭李云王志彬幺太成于清刘秀荣周永李宏芬沈志霞任燕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ACEANG
胸腺五肽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IgA的影响胸腺五肽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IgA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探讨早期加用胸腺五肽(TP-5)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IgA的影响.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TP-5复苏组,每组36例.常规复苏组选用乳酸林格液复苏;TP-5复苏组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早期加用TP-5.在休克前(t0)、休克复苏前(t1)及休克复苏或复苏给药后12 h(t2)、24 h(t3)、48 h(t4)、72 h(t5)各时间点采集肠道黏液,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SIgA含量,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小肠上皮损伤指数评分.结果 与休克前比较,复苏前后两组SIg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SIgA含量逐渐升高,两组复苏后12 h、24 h、48 h、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休克复苏前及复苏后12 h、24 h、48 h小肠上皮损伤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小肠上皮损伤指数逐渐回降,TP-5组复苏后24 h、48 h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P〈0.05).结论 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早期联合应用TP-5较常规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SIgA的分泌量,加快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完整性的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益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邵仲达李冬青李黎明幺太成刘艳波朱秀萍张小平程爱国
关键词:休克免疫屏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胸腺五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5 1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 12 5mg ,每日 1次 ,共 6周。资料完整的 5 0 4例患者按II、ID、DD三种基因型分组 ,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降压疗效。结果 II、ID、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分别为 5 7mmHg(1mmHg =0 133kPa)、5 1mmHg、10 4mmHg ,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II、ID两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三组间舒张压下降值、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水平、血钠水平是影响收缩压下降值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对氢氯噻嗪的反应存在差异 ,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最明显。
吴寿岭周永刘秀荣于清程凯幺太成王志斌宋绍敏王黎光李军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氢氯噻嗪降压疗效高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幺太成王贺龙高文静杜艳英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