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婷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内镜
  • 5篇胃癌
  • 3篇蛋白
  • 3篇早期胃癌
  • 3篇迁移
  • 3篇迁移率
  • 3篇黏膜
  • 3篇高迁移率族蛋...
  • 3篇超声
  • 3篇超声内镜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肿瘤
  • 2篇黏膜下
  • 2篇腺炎
  • 2篇小鼠
  • 2篇膜下
  • 2篇坏死
  • 2篇坏死性
  • 2篇坏死性胰腺炎

机构

  • 12篇江苏省中医院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畜产品...

作者

  • 12篇张婷
  • 6篇张其德
  • 3篇夏敏
  • 2篇郭继中
  • 2篇陈卫昌
  • 2篇肖君
  • 2篇周玉宏
  • 2篇韩树堂
  • 1篇刘沈林
  • 1篇严士海
  • 1篇刘史佳
  • 1篇吴坚
  • 1篇金海林
  • 1篇姜素峰
  • 1篇张军玲
  • 1篇陈晶
  • 1篇王耀辉
  • 1篇徐婷婷
  • 1篇章宜芬
  • 1篇毛丽娟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药图...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3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ML)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初诊GML患者15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Lugano分期、胃镜下表现、放大内镜下表现、高频超声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5例GM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为主,其次为消瘦、贫血等。内镜下GML病灶多见于胃中1/3(10例),以弥漫型最常见(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9例;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处树支状血管(TLA)阳性13例,治疗后复查TLA阳性2例。高频超声内镜观察病灶可见胃壁1~3层的层次结构欠清,呈低回声改变;治疗后复查高频超声内镜,1例患者可见胃壁1~5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由GML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GML的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内镜可能在评估GML病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张婷肖君周玉宏张其德韩树堂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放大内镜超声内镜
胃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1例
2021年
胃内隆起性病变是常见的内镜下表现,病变特点及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常见如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囊肿、炎性纤维性息肉、平滑肌瘤等。2020年9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病理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为临床上罕见病,查阅文献,国内未见报道,现总结报道如下。
张婷金甜李秀清张其德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检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探讨HMGB1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30例重症急性胆管炎、42例轻症急性胆管炎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在起病72h内收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YIMGB1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及HMGB1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1.82±0.64)μg/L,(10.46±3.75)μg/L、(18.89±6.86)μg/L,轻症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胆管炎患者HMGB1mRNA表达明显增高,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胆汁和(或)血培养阳性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培养阴性者;重症急性胆管炎行急诊鼻胆管引流术后血清HMGB1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血清HMGB1水平在急性胆管炎时显著升高,重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明显高于轻症患者,并与脓毒血症相关。鼻胆管引流可明显降低其血清水平,血清HMGB1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郭继中张婷谢震雄蒋莉莎陆国民夏敏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引流术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家专利复方治疗进展期胃癌用药规律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建库至2022年11月9日中药复方治疗胃癌公开专利,使用Excel2019、R4.1.2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专利280项,中药处方280首。高频药物包含甘草、白花蛇舌草、黄芪、茯苓、半枝莲、半夏、当归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味为主,有毒中药占8.97%,药物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为主。强关联药物组合有党参+黄芪→白花蛇舌草,茯苓+甘草→白术,党参+甘草→白术,白术+茯苓→甘草等。核心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聚类分析获得5类药物组合。结论国家专利复方治疗进展期胃癌核心处方以扶正祛邪为主要原则,扶正常用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等,祛邪常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等,针对血虚、血瘀、湿热、痰凝等不同辨证可选白芍、莪术、三七、延胡索、薏苡仁、半夏等药物。
汪翰英金甜袁广众张婷王磊毛丽娟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中药复方数据挖掘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单抗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chromosomal protein1,HMGBl)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非组核蛋白,它通过结合晚期糖基化终端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edend.products,RAGE)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家族成员TLR2和TLR4进行信号转导,
夏敏张婷郭继中陈卫昌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TOLL样受体小鼠单抗
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内镜治疗效果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回盲部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最大径、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病灶分型,并分析病灶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患者年龄主要为50~79岁;病灶最大径<20mm的患者占比最大;病理分型为管状腺瘤的患者占比最大,其次为绒毛状管状腺瘤;手术方式以ESD为主;病灶分型以扁平隆起型为主,其次为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瘤,结节混合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假凹陷型病灶数量较少;行EPMR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于行ESD、EMR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回盲部LST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病灶最大径多小于20mm;不同病灶分型的病理分型存在差异;应对锯齿状腺瘤加以重视,减少漏诊;ESD对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高,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张婷肖君张其德韩树堂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回盲部
高频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可疑黏膜下浸润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胃镜(HFUS)在判断早期胃癌可疑黏膜下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术前行HFUS检查的1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HF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将溃疡型病变剔除,HFUS评估早期胃癌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86.3%,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分化类型、病灶大小、病灶形态等。针对白光内镜下怀疑有黏膜下浸润的病灶,HFUS评估早期胃癌病变浸润深度准确性提高至94.3%,胃角部位及残胃病灶可能会被白光内镜及HFUS过度判断。针对食管胃交界早癌siewertⅡ/Ⅲ型黏膜下浸润判断,准确性达到90.2%。结论HFUS作为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非溃疡型病灶白光内镜怀疑有黏膜下浸润时可行HFUS进一步明确。HFUS对于食管胃交界癌浸润深度判断亦有一定临床价值。
张婷张其德周玉宏陈晶金海林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伴器官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抗体的保护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I)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伴器官功能受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HMGBl单抗处理组(抗体组)。采用20%L-精氨酸腹腔注射制备小鼠ANP模型,抗体组于建模成功后即刻给予腹腔内注射HMGBl单抗200μg。制模后12、24、48h分批处死小鼠,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及肝、肾功能指标,ELASA法检测血HMGBI水平,取胰腺及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并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和肝脏组织HMGBl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ANP组、抗体组12h时的血清HMGBl水平分别为(9.09±1.03)、(25.04±4.30)、(16.84±4.27)μg/L;胰腺病理评分为(1.50±0.55)、(4.33±0.52)、(3.03±0.32)分;胰腺组织HMGBl mRNA表达量为0,48±0.18、7.53±2.71、3.26±2.33;肝脏组织HMGBl mRNA表达量为-1.23±0.37、0.15±0.65、-1.27±0.72。ANP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抗体组均显著低于ANP组(P值均〈0.05)。造模后24h血清HMGBI水平与胰腺病理评分呈线性正柏关(r=0.768,P〈0.05)。此外,各组血清淀粉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变化趋势同血清HMGBI的变化,血清HMGBl水平与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4、0.719、0.590,P值均〈0.05)。结论HMGBl可能是ANP小鼠体内炎症反应卡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因子,外源性给子其抗体可减轻ANP时胰腺及其他器官功能受损程度。
夏敏张婷郭继中陈卫昌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抗体
Vander Hoeve综合征一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4年
目的:探讨Vander Hoeve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诊治要点。方法收集Vander Hoeve 综合征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分析其遗传及临床特点。结果该病遗传方式符合外显率不全(25%~40%)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蓝色巩膜、传导性耳聋、多次骨折病史。结论 Vander Hoeve综合征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应综合其遗传学及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及分型。
张婷夏敏
关键词: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
老年早期胃癌患者内镜治疗术后伴发营养不良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 分析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居家伴发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早期胃癌行ESD或EMR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在居家环境中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将患者分为发生营养不良组(n=45)和未发生营养不良组(n=3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高血压、血钾、血糖、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文化程度、焦虑得分、抑郁得分、早饱感、人格特质、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血钙等均与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营养不良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抑郁得分>35分、有早饱感、焦虑得分≥29分、术前低蛋白血症等均为导致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模型新生成概率值为依据,对该模型进行数据验证,绘制预测模型ROC曲线,可见AUC=0.862(95%CI:0.795~0.859)>0.75,最佳临界值为0.554,提示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校准能力(χ^(2)=0.879,P=0.761>0.05),提示模型有良好的拟合优度。DCA结果显示,当营养不良临界概率值在9%~95%时,使用该模型能够获得较高的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5岁、抑郁得分>35分、有早饱感、焦虑得分≥29分、术前低蛋白血症等可能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经数据验证,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校准度,且在营养不良临界概率值范围内显示出较高的净收益,可为临床实践中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张军玲黄娟娟姜素峰卢晓云张婷
关键词:老年胃癌营养不良人格特质低蛋白血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