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维翥

作品数:16 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扇贝
  • 4篇养殖
  • 4篇细胞
  • 3篇血细胞
  • 3篇鱼养殖
  • 3篇中华乌塘鳢
  • 3篇塘鳢
  • 3篇栉孔扇贝
  • 3篇鳗鱼
  • 3篇乌塘鳢
  • 3篇免疫
  • 3篇类立克次体
  • 3篇海湾扇贝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养殖管理
  • 2篇稚鱼
  • 2篇水产
  • 2篇水产饲料
  • 2篇饲料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浙江大学
  • 3篇滁州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16篇张维翥
  • 7篇吴信忠
  • 6篇孙敬锋
  • 4篇李登峰
  • 2篇汪明
  • 1篇温博海
  • 1篇陈梅玲
  • 1篇张扬
  • 1篇李登蜂
  • 1篇杨霞

传媒

  • 4篇水产科技
  • 3篇热带海洋
  • 2篇Curren...
  • 2篇高技术通讯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淡水渔业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5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谈用于水产饲料中的维生素C被引量:4
1996年
水产养殖动物可能会出现维C缺乏症.鱼类维C缺乏症包括: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懒散、游泳不正常和一些形态学上的症状,如脊背弯曲,脊柱前凸,破头.虾类维C缺乏症包括外壳下的白斑和黑斑症,软壳,活性下降,肌肉白浊,头大鳃盖外翻,蜕壳不全和死亡率高.为什么会出现维C缺乏症呢?因为水产饲料中的维C即使是按照推荐量添加,但却不能保证养殖动物能获得必需的维C量.普通的维C极易被氧化转变成其它形式,特别是经过加工制造和贮存后,维C的活性几乎全部被破坏.水产饲料中必须添加稳定型的维生素C,现已被水产人士所共识.
张维翥
关键词:水产饲料维生素C
栉孔扇贝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对其分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将血细胞分成5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44±0.11μm,约占45%—50%;Ⅱ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83±0.28μm,约占15%—20%;Ⅲ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07±0.15μm,约占15%—20%;Ⅳ型中颗粒细胞,大小约7.20±0.26μm,约占20%—25%和Ⅴ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13.87±0.73μm,约占3%—5%。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1,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3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峰
关键词:FARRERI血细胞
海湾扇贝部分细胞免疫功能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扇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病贝为(3.16±0.38)×107cell/ml.颗粒细胞中的颗粒可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颗粒、Ⅱ型颗粒和Ⅲ型颗粒.用APIZYM试剂盒在健康扇贝血浆中检测到14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2种酶.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RLO的吞噬率分别为31.36%和24.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41.34%~48.62%)大于透明细胞的吞噬活性(9.26%~11.22%).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首次对海湾扇贝细胞免疫功能作较系统的报道.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蜂汪明
关键词:海湾扇贝血细胞显微结构酶活性吞噬活性
中华乌塘鳢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食物选择被引量:10
1991年
本文在实验培养条件下,对中华鸟塘鳢仔稚鱼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6文中采用线性指标:Li=ri—Pi分析仔稚鱼对轮虫、卤虫和桡足类这3种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东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的饵料有明显的选择性。本文同时对仔稚鱼的开口时间、日摄食量、消化吸收率、口器效应等作了初步的研究。
张维翥
关键词:仔稚鱼摄食量食物
中华乌塘鳢仔、稚、幼鱼行为生态初步观察被引量:13
1989年
对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仔、稚,幼鱼的游泳、摄食、探索等行为生态方面进行实验观察,发现中华乌塘鳢仔、稚、幼鱼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游泳行为有五种类型:底壁旋转、阶梯型游泳、滑翔运动、巡游和疾游。摄食方式有两种类型:摄食时呈现特殊的姿态和不呈现特殊姿态。中华乌塘鳢仔、稚鱼的摄食姿态属于“鲐鱼型”。仔、稚鱼在探索食物时主要以巡游速度游泳。探索过程中,除视觉之外,味觉、触觉等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对这些行为的生态学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张维翥
关键词:中华乌塘鳢幼鱼行为生态
鳗鱼养殖管理(续二) 五、鳗鱼的疾病防治
1996年
(1)病因:由气单胞菌(A.hydrophila.A.punctata;A.Liqaefaciens)引起,可全年发生。一般在季节交替时期,此时水温不稳定(克-夏、秋-冬)。(2)病状:鳗鱼不活泼,无食欲,往往潜在水中。重症鱼在水面慢慢游动,臀鳍、胸鳍、腹部、背部两侧和肛门变红。有时可见到腹部有溃疡和水肿。
张维翥
关键词:鱼养殖鳗鱼病状胸鳍
全文增补中
栉孔扇贝血液细胞的免疫功能被引量:34
2005年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病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8±0.34×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0.2%,透明细胞占59.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血细胞的表面结构主要有表面光滑型,表面松果型和表面褶皱阿米巴型3类。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颗粒细胞吞噬外源性颗粒(Ⅰ型颗粒)通过溶酶体(Ⅱ型颗粒)进行降解。并观察到同心片层结构出现在吞噬泡的降解过程中。利用APIZYM试剂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0种酶,健康血淋巴中酶的含量高于病贝。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类立克次体(RLO)的吞噬率分别为25.4%和2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30%-40%)远远大于透明细胞(4.8%-14%)。环境胁迫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因素影响较大。
张维翥吴信忠李登峰孙敬锋
关键词:栉孔扇贝吞噬活性细胞免疫功能血液细胞扫描电镜观察颗粒细胞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被引量:16
2005年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张维翥吴信忠汪明
关键词:超微结构血细胞海湾扇贝电子密度透射电镜观察分泌颗粒
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在BALB/c小鼠中传代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从患病近江牡蛎的鳃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类立克次体,然后在BALB/c小鼠体内感染传代。实验动物分组如下:(1)直接注射类立克次体;(2)注射用青霉素处理过的类立克次体;(3)同时注射青霉素处理的类立克次体和环磷酰胺;(4)注射灭菌的PBS。共传三代,分别于第3、7、11天解剖小鼠,采用实质性器官直接涂片、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小鼠体内的类立克次体进行检测。结果证明,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对BABL/c小鼠是低毒或无毒的,具青霉素抗性;类立克次体虽可在其体内繁殖,但用环磷酰胺抑制免疫系统的BABL/c小鼠能更好地繁殖类立克次体。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类立克次体在BABL/c小鼠体内连续感染传代繁殖的动物模型,找到了海洋贝类的RLO在陆地动物体内的培养方法,为RLO的分子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解决了获得RLO的动物模型问题,并且为研究RLO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病理模型。这项工作在海洋贝类RLO研究中尚属首次。
孙敬锋吴信忠温博海陈梅玲张维翥
关键词: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BALB/C小鼠传代分子免疫学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张维翥吴信忠孙敬锋李登峰
关键词:栉孔扇贝流行病学类立克次体类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