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霞

作品数:2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养殖
  • 1篇养殖过程
  • 1篇扇贝
  • 1篇石斑
  • 1篇石斑鱼
  • 1篇死亡率
  • 1篇普通变形菌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调查
  • 1篇流行病学调查...
  • 1篇类立克次体
  • 1篇海湾扇贝
  • 1篇斑鱼
  • 1篇半致死浓度
  • 1篇病原学
  • 1篇病原学研究
  • 1篇赤点石斑鱼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吴信忠
  • 2篇杨霞
  • 1篇李登峰
  • 1篇张维翥
  • 1篇孙敬锋
  • 1篇张扬

传媒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 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杨霞吴信忠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普通变形菌半致死浓度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张维翥吴信忠李登峰孙敬锋张扬杨霞
关键词:海湾扇贝流行病学调查死亡率类立克次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