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伟民

作品数:47 被引量:18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地震
  • 17篇重力场
  • 8篇重力场变化
  • 6篇地壳
  • 6篇重力数据
  • 6篇场源
  • 6篇潮汐
  • 4篇反演
  • 3篇地形条件
  • 3篇震前
  • 3篇阵列式
  • 3篇深部
  • 3篇台站
  • 3篇梯度场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重力垂直梯度
  • 3篇重力点
  • 3篇重力仪
  • 2篇地壳厚度
  • 2篇地下介质

机构

  • 47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吉林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7篇徐伟民
  • 42篇陈石
  • 30篇卢红艳
  • 10篇石磊
  • 7篇王谦身
  • 7篇郭凤义
  • 5篇蒋长胜
  • 3篇高孟潭
  • 3篇郑秋月
  • 2篇文武
  • 2篇李艳娥
  • 2篇孙少波
  • 2篇李真
  • 2篇滕吉文
  • 2篇祝意青
  • 2篇李晓一
  • 1篇洪利
  • 1篇郭良辉
  • 1篇王岩
  • 1篇王鹏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地震
  • 6篇地震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测绘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科技纵览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部场源变化微重力观测系统设计与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陆地μGal级精度的重力重复测量可以获取高精度区域重力场时变信号,实现对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变化的监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现有地震重力监测网络,通过优化场地观测条件,联合应用高精度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联合水准、GNSS系统和水文等观测手段,设计一种新型的场地重力阵列式观测系统,有助于分离不同深部场源引起的微重力变化信号。该观测系统除可以提高地壳深部场源信号的信噪比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阵列间距来监控敏感区场源变化,有助于探测地壳深部地震孕育和发生阶段的场源介质物理变化过程。
陈石龚立卓徐伟民卢红艳王勇
关键词:流动重力测量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重力场和岩石层力学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属龙门山断裂带.根据最新的重力和地形资料,采用岩石层弹性板模型,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二维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并从岩石层的力学特征分析了穿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重力剖面特征;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岩石层的力学变形问题.结果表明,以龙门山为界,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板块弹性厚度为33(±4)km,龙门山西北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弹性厚度为13(±4)km,两侧岩石层存在明显的力学强度差异.包括两次地震震中范围的龙门山断裂带南部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值小于北部地区,说明该区域的岩石层更容易发生变形,可以解释在构造上具备强震发生的岩石层动力学条件.
陈石徐伟民石磊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
基于优化滤波法对芦山地震震区重力异常特征的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力异常分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使用这些方法对同一组理论模型数据进行试验,优选出异常分离效果较好的优化滤波法对芦山地震震区重力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初步认识此次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龙门山断裂带在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中反映为一条近北东走向的显著重力梯度带.该梯度带在天全附近分为两支,芦山地震震区靠近重力梯度带分叉处,且MS≥3.0余震同样呈近北东向展布,与梯度带走向基本一致,认为此次强地震的发生与重力梯度带下的深部结构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芦山地震震区浅部结构与深部构造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构造复杂及地壳深浅部耦合关系较差,说明此次强地震的发生受浅部和深部构造的共同控制.
石磊陈石蒋长胜徐伟民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陆地重力观测相较于航空和卫星重力观测,距离场源更近,观测精度相对较高,其静态异常和时变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地球动力学问题.21世纪以来,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发展迅速,陆地观测网络日益完善,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产品逐渐丰富,基于这些产品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包括基于重力异常数据构建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地壳物性结构模型、反演Moho界面形态和估计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以及利用时变重力数据构建时变重力场模型、探测微弱动力学信号、估计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和分析与火山、地震过程的可能关联,最后探讨分析了陆地重力测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为中国大陆重力观测系统建设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韩建成陈石李红蕾张贝卢红艳卢红艳徐伟民贾路路
关键词:重力仪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大地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著关系。目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三维倾斜台阶模型入手,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并对异常进行变换,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边界的方法,并进一步应用空间相关系数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得到了从概率意义上估计危险区的方法。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998—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异常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圈定异常梯级带位置,确定质源体边界形态,并可以联合背景重力异常场等其他资料,给出危险区发震概率的空间估计,分析结果在年度震情会商中可以有效地对地震危险区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陈石徐伟民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青藏高原东缘
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装置,包括绝对重力仪、相对重力仪、定位装置、数据处理终端、位于陆地测量场地室外的观测墩阵列和位于陆地测量场地室内的基准点,能够获取各测量点的重力点值、重力水平梯度和重力垂...
徐伟民陈石卢红艳
文献传递
基于变差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以华北地区为例,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徐伟民孙少波李晓一卢红艳郑秋月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区域重力异常变差函数KRIGING插值
设定场源参数的区域重力微变化特征与模型实验
2016年
流动重力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之一,所得到的区域重力场微变化信号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地壳变形、流体运移等信息。采用定量化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重力场变化信号时空特征,对于构建地震预报定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定场源参数构建了数值模型,正演得到了多组不同场源条件下的重力场变化模型;通过模型对比,分析了重力变化与重力梯度变化对不同类型场源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垂直梯度变化对异常体边界比较敏感,特对浅部异常更为敏感,适用于圈定异常体范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观测系统的优化测量方案,以及对观测精度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构建地震预报指标参数,优化流动重力观测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郑秋月陈石李晓一徐伟民
关键词:正演模型
震前重力扰动与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主频率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对于田MS7.3地震、鲁甸MS6.5地震、景谷MS6.6地震和皮山MS6.5地震前几天的重力扰动信号主频率特征及2014年台风"威马逊"、"麦德姆"和"黄蜂"引起的重力扰动主频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扰动信号和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信号频率范围很接近,对应周期为4-7s,单从频率大小无法对两者进行区分;在不受台风影响的情况下,不同台站震前重力扰动信号主频率极差和标准差均小于0.02Hz,而台风引起的不同台站重力扰动信号主频率极差和标准差均大于0.02Hz;通过主频率极差和标准差这两个指标可以很好地将震前重力扰动与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进行有效区分,这将大大推进连续重力观测在强震短临监测中的应用,为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相关依据。
王新胜韩宇飞徐伟民
关键词:台风短临异常
应用Slepian局部谱方法解算中国大陆重力场球谐模型被引量:8
2017年
根据经典的球谐函数方法,为满足正交化要求,观测数据需要覆盖整个球面,而对于地表局部测量数据,则无法应用球谐方法解算重力场模型。针对此问题,采用Slepian局部谱分析方法解算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实测重力场变化数据,并以GOCE卫星球谐函数解作为已知模型,评估由于实际陆地重力测点的非均匀分布对球谐函数解的误差影响。通过计算多个阶次中国大陆局部范围的Slepian基函数分布;采用GOCE卫星获得重力场模型的前72阶球谐系数作为已知结果,评价实际测点非均匀分布的解算有效性,并针对中国大陆地区采用Slepian基函数进行解算,通过模型对比选择最优截段项数;针对2005—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重力场变化信号进行解算,获得了72阶重力场变化模型。
陈石徐伟民王谦身
关键词:球谐函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