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红艳

作品数:53 被引量:27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地震
  • 16篇重力场
  • 9篇震前
  • 8篇场源
  • 7篇地震前
  • 6篇重力场变化
  • 5篇重力数据
  • 5篇反演
  • 5篇潮汐
  • 4篇断裂带
  • 4篇裂带
  • 4篇流动重力测量
  • 4篇龙门山
  • 4篇龙门山断裂
  • 4篇龙门山断裂带
  • 3篇地震观测
  • 3篇地震前兆
  • 3篇孕震
  • 3篇阵列式
  • 3篇梯度场

机构

  • 5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0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福建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北京天文馆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53篇卢红艳
  • 40篇陈石
  • 30篇徐伟民
  • 13篇郭凤义
  • 8篇刘端法
  • 7篇刘克人
  • 7篇蒋长胜
  • 7篇石磊
  • 6篇王谦身
  • 4篇宋胜合
  • 4篇祝意青
  • 4篇杨锦玲
  • 3篇李艳娥
  • 3篇高孟潭
  • 2篇王武星
  • 2篇李真
  • 2篇李晓一
  • 1篇张东宁
  • 1篇王岩
  • 1篇王青华

传媒

  • 7篇地震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地震学报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地质
  • 2篇测绘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理论与应用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地震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0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陆地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陆地重力观测相较于航空和卫星重力观测,距离场源更近,观测精度相对较高,其静态异常和时变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地球动力学问题.21世纪以来,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发展迅速,陆地观测网络日益完善,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产品逐渐丰富,基于这些产品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高精度陆地重力观测数据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包括基于重力异常数据构建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地壳物性结构模型、反演Moho界面形态和估计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以及利用时变重力数据构建时变重力场模型、探测微弱动力学信号、估计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和分析与火山、地震过程的可能关联,最后探讨分析了陆地重力测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为中国大陆重力观测系统建设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韩建成陈石李红蕾张贝卢红艳卢红艳徐伟民贾路路
关键词:重力仪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大地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著关系。目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三维倾斜台阶模型入手,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并对异常进行变换,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边界的方法,并进一步应用空间相关系数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得到了从概率意义上估计危险区的方法。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998—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异常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圈定异常梯级带位置,确定质源体边界形态,并可以联合背景重力异常场等其他资料,给出危险区发震概率的空间估计,分析结果在年度震情会商中可以有效地对地震危险区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陈石徐伟民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青藏高原东缘
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被引量:7
2004年
本文从介绍白家疃台站的 Geodynamics TRG—1型潮汐重力仪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系统入手,对所记录到的1999.6~2002.6期间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长达3年、变化幅度为130×10^(-8)m·S^(-2)的重力变化可能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
刘端法刘克人郑金涵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地震前兆
1985~2003京津唐张地区重力变化被引量:14
2004年
本文分析了京津唐张地区1985~2003年详实的重复重力测量资料,重力变化的图像显示该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测网南部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重力增加,增加幅值在(100~300)×10^(-8)m·s^(-2)之间,从可搜集到的高程及地下水资料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流体而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测网北部山区重力趋势性减小,19年减小幅值约30×10^(-87)m·s^(-2),与香山绝对重力点的变化量相当,高程及地下水对此种趋势的影响不大,大面积山区继承性、同步性的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地表重力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重力变化的明显特征是1990年6月至1994年6月间有一重力的快速下降然后上升过程,这可能是与1995年10月滦县 M 5.9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相比之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重力趋势的影响较微弱.
卢红艳郑金涵刘端法郭凤义刘克人
关键词:地表沉降
利用实测资料确定LCR重力仪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被引量:5
2004年
利用3台LCR重力仪在首都圈重力网同步观测的大量实测数据,根据其中2台(G570,G596)的基本参数,解算另一台仪器(G147)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由于该方法联立的误差方程较多(达934个),提高了解算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LCR147仪器格值线性参数k=0.999 380,比一般的LCR仪器小0.001,且在周期T3=7.88和T5=70.94处存在明显的周期误差,幅值分别为A3=10.2×10-8m/s2和A5=6.3×10-8m/s2;将本文计算的重力仪线性格值与周期误差参数,运用于首都圈重力地震监测的资料处理分析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观测精度,而且对提高重力变化的可信度,削除虚假重力变化信息有重要的意义。
卢红艳郑金涵刘端法郭凤义
关键词:格值
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阵列式陆地时变重力和梯度场的观测装置,包括绝对重力仪、相对重力仪、定位装置、数据处理终端、位于陆地测量场地室外的观测墩阵列和位于陆地测量场地室内的基准点,能够获取各测量点的重力点值、重力水平梯度和重力垂...
徐伟民陈石卢红艳
文献传递
基于变差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以华北地区为例,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徐伟民孙少波李晓一卢红艳郑秋月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区域重力异常变差函数KRIGING插值
基于Tsoft系统提取中国大陆重力台站非潮汐分量的初步结果
<正>目前,固体潮是唯一可以精确计算引起固体地球形变的因素之一,可根据地表任一点的固体潮理论值和观测值对比分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等地球物理学问题。重力固体潮用于地震前兆研究中,通常认为潮汐力是地震触发的重要因素。地震前可...
徐伟民陈石卢红艳
文献传递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与3维反演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西昌测网2012—2014年6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和累积动态变化特征,以及近震源区测点的时序变化曲线,认为鲁甸6.5级地震前2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累积异常,而可能的前兆信号与断层滑动面两侧的测点2014-03—2014-06时段的重力点值差异性变化相关。针对此异常采用等效源模型反演至震源深度范围内的密度值变化在10-5g/cm3量级,推测该质量源在短期内的变化可能与地壳内部介质孔隙流体的充填或运移相关,在短期构造运动等动力条件下,孕震区可能由于流体物质运移、充填并诱发断层滑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石磊贾晓东陈石徐伟民卢红艳
白家疃台重力非潮汐量对比分析及地震动事件提取
<正>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白家疃台)在'十五'改造后,布设了一台gPhone重力仪(原PET031)记录重力固体潮,该仪器自2008年起持续稳定工作;台站原有大地动力TRG-1型潮汐记录重力仪(#804),自20世纪80...
徐伟民陈石高孟潭卢红艳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