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欣

作品数:108 被引量:696H指数:1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3篇动脉
  • 45篇腔内
  • 43篇主动脉
  • 37篇血管
  • 22篇腔内修复
  • 22篇主动脉瘤
  • 20篇夹层
  • 19篇腔内治疗
  • 18篇手术
  • 16篇主动脉夹层
  • 14篇腹主动脉
  • 12篇动脉瘤
  • 12篇缺血
  • 12篇人工血管
  • 11篇血管成形
  • 11篇下肢
  • 10篇外科
  • 9篇修复术
  • 9篇术后
  • 7篇动脉硬化

机构

  • 108篇复旦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三明市第二医...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重庆市中医院

作者

  • 108篇徐欣
  • 90篇符伟国
  • 81篇杨珏
  • 73篇陈斌
  • 67篇郭大乔
  • 66篇蒋俊豪
  • 61篇王玉琦
  • 58篇史振宇
  • 37篇董智慧
  • 35篇竺挺
  • 26篇石赟
  • 23篇唐骁
  • 19篇王利新
  • 10篇范隆华
  • 9篇岳嘉宁
  • 5篇张新
  • 5篇李炜淼
  • 5篇周磊
  • 5篇张文波
  • 4篇郭宝磊

传媒

  • 20篇中华外科杂志
  • 20篇中华普通外科...
  • 13篇中国临床医学
  • 8篇外科理论与实...
  • 8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上海医学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大众医学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2篇中华细胞与干...
  • 2篇中华血管外科...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年份

  • 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18篇2009
  • 7篇2008
  • 13篇2007
  • 5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及其防治探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空气栓塞1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2例,与术中控制性降压或低血压时间过长有关者3例;死亡3例,另3例治愈出院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预后不佳。在以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总结经验,严格规范介入操作技术,积极改进相关医疗器械,以逐渐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唐骁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史振宇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手术后并发症卒中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脑脊液压力检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岳嘉宁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董智慧石赟王利新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脑脊液脊髓缺血
21例刀枪伤累及血管损伤的诊治
2003年
目的 根据刀枪伤所致血管损伤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方法 21例因刀枪伤造成血管损伤的病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并行血管修复。结果 21例术前能明确诊断合并血管损伤的仅14例。全部病人均予急诊手术。1例因颈内动脉断裂死亡,另1例术后3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3例血管重建,2例仅结扎断端血管。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功能障碍。2例患者分别于损伤后6、8年发现存在血管损伤,予血管腔内修复术。结论 刀枪伤入口小,单一的创口可造成多处的深部损伤;合并伤的严重程度和术前血管损伤的明确诊断,对评估患者的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欣符伟国杨珏史振宇
关键词:血管损伤手术治疗血管修复合并症
基于个体CT影像的胸主动脉-血管内支架数值仿真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胸主动脉和血管内支架的数值仿真,进行主动脉与支架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企盼阐明支架径向支撑力、弹性回直力及支架源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临床患者薄层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图像资料,运用MIMICS软件进行主动脉三维数值模型的构建,使用ABAQUS软件对主动脉及支架模型进行有限元建模。对模拟支架在人体内置入及释放的过程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和运算,获得相关力学数据及其分布。结果:在胸降主动脉近段,由近端向远端截取3个横截面,观察各自周长和截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原先的周长分别为72.406mm、69.571mm和65.381mm,支架置入后分别增加至77.468mm、75.931mm和71.013mm,分别增长为6.99%、9.14%和8.61%;原先的截面积分别为410.690mm2、379.788mm2和337.648mm2,支架置入后分别增加至469.697mm2、453.749mm2和399.111mm2,增长率分别为14.37%、19.47%和18.20%。在血管支架的两端附近应力相对较大且分布不均,最大的应力靠近支架近端。结论:基于CT影像的主动脉和血管内支架的数值仿真切实可行,初步结果判断与临床表现吻合,有望为血管和支架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董智慧李永生符伟国侯凯许世雄王盛章郭大乔徐欣陈斌王玉琦
关键词:胸主动脉血管内支架三维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附111例手术报告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分析111例(116个)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1959-2004年间,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5.7岁。作动脉造影或彩超、CTA以及MIRA无创检查,明确诊断后,全部行手术治疗。结果:3例手术死亡;4例发生脑栓塞;32例发生术后神经并发症;4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通过多普勒超声、CT或MRA检查,在术前明确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来源,便于术中及早控制供血动脉;而必要时行术前行动脉造影,行瘤体动脉栓塞缩小瘤体,可有效减少手术出血,并能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徐欣杨珏陈斌石赟符伟国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并发症动脉造影术
高危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最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 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施德兵符伟国王玉琦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史振宇董智慧竺挺李炜淼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血管假体植入危重病人医疗
非对称型人工血管内支架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非对称人工血管内支架,用于动脉夹层或动脉瘤腔内治疗。本支架由菱形网状裸支架和人工血管膜构成,带膜部分的近端呈斜口状,增加了支架近端锚定区,有效地减少近端I内漏的发生,提高腔内修复的成功率...
符伟国董智慧王玉琦史振宇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范隆华韩伟石赟
文献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08年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低且病死率高的缺血性肠疾病,主要病因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受压或痉挛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自2003年至2007年共收治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19例,其中10例行早期血供重建,现报告如下。
王劲松唐骁董智慧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外科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血管受压
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2015年
目的 探讨主动脉分支动脉重建联合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79.2%),女性5例;年龄29-69岁,平均(49±12)岁.入组患者均合并开放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其中14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0例为主动脉夹层.一期或分期完成复合手术.出院后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复查CT血管造影.结果 24例患者共重建分支血管74支,其中内脏血管63支,弓上分支血管11支.一期手术15例,分期手术9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5% (3/24),动脉瘤相关病死率为8.3%(2/24).人工血管分支30 d内通畅率为95.9% (71/74).围手术期无内漏、截瘫及肠道缺血发生.4例(16.6%)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访3- 12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Ⅰa型和Ⅲ型内漏;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7%、73.5%.结论 分支动脉重建联合腔内支架修复的复合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满意,适用于基础疾病多、再次手术及不适合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
郭宝磊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