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宗飞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蛛网膜
  • 5篇蛛网膜下
  • 5篇蛛网膜下腔
  • 5篇蛛网膜下腔出...
  • 5篇网膜
  • 5篇下腔出血
  • 5篇膜下
  • 5篇痉挛
  • 5篇出血
  • 5篇磁共振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痉挛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 2篇基底
  • 2篇成像
  • 1篇血管成像
  • 1篇兔脑
  • 1篇组织学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戴宗飞
  • 4篇韩卉
  • 4篇张子轩
  • 4篇邓雪飞
  • 3篇陈丹
  • 1篇莫子
  • 1篇骆祥伟
  • 1篇朱友志
  • 1篇张禹
  • 1篇李大圣

传媒

  • 2篇中国解剖学会...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静脉血管痉挛的磁共振对照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仅针对脑动脉痉挛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课题组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存在脑静脉的收缩痉挛。为此,本研究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
张子轩戴宗飞邓雪飞陈丹韩卉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与基底动脉的磁共振对照被引量:2
2012年
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照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生理盐水组,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d行磁共振检查,观测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大脑内静脉和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大脑内静脉造模后1d管径明显变细,第3天有所缓解,第5-7天到达高峰,第9-11天逐渐恢复;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后第1天无明显变化,第3-5天管径明显变细,第7天缓解,第1l天恢复正常。结论: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内静脉发生痉挛性改变,其发生规律与基底动脉有明显差异。
张子轩邓雪飞戴宗飞陈兵高斌夏春华陈丹韩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大脑内静脉基底动脉磁共振成像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痉挛的磁共振观察
目的:通过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的磁共振观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组(20只)和生...
戴宗飞张子轩邓雪飞陈丹韩卉
两种枕大池注血法致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对比观察
目的利用B超定位下经皮枕大池单次和两次注血技术,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模型;在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对比观察单次注血、两次注血模型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损伤、基底动脉和基底静...
戴宗飞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磁共振血管成像组织学
文献传递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深静脉的磁共振观察
2012年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模型,观察SAH后大脑深静脉管径的变化,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兔38只,随机分为SAH组(33只)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5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作为对照。SAH组18只、NS组2只兔行显微解剖、动物行为和神经功能观察,其余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后5 d行MR颅脑扫描。结果显微解剖示兔脑干腹侧面、侧脑室、四叠体池等部位皆有明显积血。NS组大脑深静脉直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造模前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直径为(0.57±0.13)、(0.38±0.08)、(1.33±0.31)mm,造模后分别为(0.42±0.08)、(0.25±0.12)、(1.26±0.31)mm,其中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的直径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SAH后大脑深静脉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痉挛。
戴宗飞邓雪飞张子轩朱友志张禹李大圣骆祥伟莫子韩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核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