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敖英芳

作品数:530 被引量:2,798H指数:2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31篇期刊文章
  • 104篇会议论文
  • 77篇专利
  • 1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3篇医药卫生
  • 14篇文化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280篇关节
  • 215篇韧带
  • 207篇交叉韧带
  • 178篇前交叉韧带
  • 128篇膝关节
  • 113篇关节镜
  • 112篇软骨
  • 57篇手术
  • 53篇韧带重建
  • 53篇半月板
  • 49篇关节软骨
  • 48篇交叉韧带重建
  • 46篇韧带断裂
  • 46篇交叉韧带断裂
  • 44篇前交叉韧带重...
  • 42篇前交叉韧带断...
  • 38篇术后
  • 35篇骨损伤
  • 34篇软骨损伤
  • 27篇肌腱

机构

  • 476篇北京大学第三...
  • 37篇北京大学
  • 20篇北京医科大学
  • 15篇北京医科大学...
  • 9篇国家体育总局
  • 3篇国家体育总局...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天津体育学院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2篇北京天智航医...
  • 2篇康膝生物医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529篇敖英芳
  • 107篇余家阔
  • 106篇于长隆
  • 96篇崔国庆
  • 84篇胡跃林
  • 67篇王健全
  • 66篇胡晓青
  • 63篇田得祥
  • 49篇龚熹
  • 41篇王永健
  • 41篇张辛
  • 40篇黄红拾
  • 38篇张继英
  • 36篇郭秦炜
  • 35篇马勇
  • 31篇曲绵域
  • 31篇江东
  • 30篇杨渝平
  • 29篇徐雁
  • 25篇闫辉

传媒

  • 161篇中国运动医学...
  • 29篇中华外科杂志
  • 2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6篇2009年中...
  • 14篇北京大学学报...
  • 8篇体育科学
  • 7篇中国生物化学...
  • 6篇科技导报
  • 6篇中华创伤骨科...
  • 6篇中华关节外科...
  • 6篇第十三届亚洲...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医学教育...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2002年第...
  • 4篇第五届全国体...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2004年国...

年份

  • 8篇2023
  • 12篇2022
  • 25篇2021
  • 16篇2020
  • 17篇2019
  • 17篇2018
  • 23篇2017
  • 34篇2016
  • 31篇2015
  • 25篇2014
  • 17篇2013
  • 12篇2012
  • 25篇2011
  • 16篇2010
  • 37篇2009
  • 35篇2008
  • 27篇2007
  • 26篇2006
  • 15篇2005
  • 16篇2004
5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节运动损伤与微创治疗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敖英芳曲绵域田得祥余家阔郭秦炜等
关节运动损伤主要包括膝、肩、踝等滑膜关节的韧带、软骨及具附属结构的损伤,是常见多发伤病。近年来,我国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病人数呈指数增加,发病人群以年轻患者为主、容易导致关节的早期退变。以往,由于对运动损伤的其发生规律、微创...
关键词:
关键词:微创治疗预防措施康复方案
反复封闭致腓骨长短肌腱断裂2例报道被引量:1
1999年
王都春崔国庆田得祥敖英芳周捷余家阔
关键词:腓骨肌腱断裂病例报告
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比较前内束(AMB)重建、后外束(PLB)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关节稳定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6具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生物力学测定仪上分别测定前交叉韧带完整组、AMB重建组、双束重建组、PLB重建组和前交叉韧带断裂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胫骨前移:双束重建组在接近伸直位时,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及PLB组差异不明显(P>0.05),与其他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在屈膝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LB组比较移位明显减小(P<0.05);AMB组和PLB组比较,屈膝20°位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屈膝角度时AMB组明显移位小(P<0.05)。(2)胫骨内、外旋:在20°、30°、60°、90°位时,双束组与AMB组及PLB组差异均显著(P<0.05),双束重建明显好于ACL单束重建;AMB组与PL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膝关节内、外翻:双束组、AMB组和PLB组各组之间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控制胫骨内、外旋方面均好于单束重建,接近正常。单独前内束重建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单独后外束重建ACL不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两者均有限制胫骨过度内、外旋转作用。
王健全敖英芳于长隆刘平陈临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关节生物力学
ATDC5来源外泌体包载小分子药物5Z-7-Oxozeaenol治疗骨关节炎被引量:1
2023年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研究表明,TAK1的抑制剂小分子药物5Z-7-Oxozeaenol(5Z-7),用于治疗OA时直接将药物进行频繁关节腔注射,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本研究选取小鼠胚胎瘤成软骨细胞系(ATDC5),是一种理想的成软骨细胞模型,其增殖速度和培养稳定性均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提取外泌体作为药物的载体。本研究提取ATDC5来源的外泌体(ATDC5-Exos),包载药物5Z-7。在炎性细胞因子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中,载药外泌体可以促进合成代谢相关基因Col2a1、Sox9的表达,抑制分解代谢相关基因Adamts5、Mmp13的表达。本研究使用8周龄雄性小鼠,行前交叉韧带离断术(ACLT)诱导OA小鼠模型,关节腔注射外泌体或载药外泌体治疗,取膝关节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显示,载药外泌体可缓解创伤后OA模型的病理表型。结合Micro-CT影像学结果显示,治疗能改善ACLT术后膝关节软骨下骨骨小梁的流失和骨赘减少,关节表面更为光滑。本研究证实,ATDC5-Exos包载药物5Z-7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可缓解OA表型。外泌体包载递送5Z-7减少了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频率,且药物和外泌体可以叠加治疗改善OA的效果。
樊逸菲程锦徐雁何通川敖英芳胡晓青
关键词:骨关节炎小分子药物外泌体
滑膜间充质亲干细胞亲和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筛选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膜间充质亲干细胞亲和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筛选方法及应用,属于生物制药领域。所述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分别进行人成纤维细胞阴性筛选和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筛选;筛选之后,提取滑膜间充质干细...
敖英芳邵振兴皮彦斌张辛周春燕
一种检测亲水支架上细胞培养状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亲水支架上细胞培养状态的方法,属于细胞生物学检测领域。该方法包括:将待检测细胞接种到亲水支架上进行培养,至待检测细胞在亲水支架上的生长融合率为90%-95%时,获得支架-细胞复合体系。采用吖啶橙染色液...
敖英芳孟庆阳黄洪杰皮彦斌袁兰
文献传递
关节镜观察前十字韧带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分析前十字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断裂继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原因及规律 ,探讨早期重建 ACL的意义。方法应用膝关节镜观察继发的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发生部位、损害程度,并对损伤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与 ACL损伤后病程的关系以及股骨髁软骨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 ACL陈旧性断裂合并软骨损伤发生率 (75% )明显高于急性损伤组 (2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软骨损伤的病理改变不同,但以股骨髁软骨“垄沟”状病损为特征性改变;病程在 1年以内者软骨损伤发生率为 60%, 1年以上者为 79.6%;病程 1年以上者软骨重度损伤发生率 (44.9% )明显高于 1年以内者 (4.76%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有股骨髁软骨损伤的 43例 (67.2% ),其中伴有半月板损伤者 55.8%,无半月板损伤者 44.2%。结论 ACL断裂后膝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软骨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关节软骨损伤以股骨髁软骨负重区受累最重,但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关系,主要因 ACL断裂后膝关节不稳所致。 ACL断裂后应尽早手术重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预防和中止对软骨的损害。
敖英芳于长隆田得祥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软骨ACL
兔早期骨关节病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12
1998年
运用切断内侧副韧带及切除内侧半月板的方法,制作兔早期骨关节病动物模型,研究早期骨关节病的病理变化以及探讨早期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结果表明:术后5-10天时,在扫描电镜显示关节软骨表面的胶原网架结构完整情况下,软骨细胞及基质中蛋白多糖已有明显变化。术后15一30天,扫描电镜显示软骨表面胶原网架结构裸露、断裂等改变;组织化学、组织学出现典型骨关节病变化。由此,本文提出一种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即在胶原网架结构完整的情况下,持续较小外力可先使胶原网架内的软骨细胞发生改变,然后造成胶原网架的破坏,再导致骨关节病的发生.
赵京元于长隆敖英芳邱平刘燕
关键词:骨关节病扫描电镜病理学
兔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应用动物模型研究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后的生物力学转归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将四股半腱肌腱编织改善等张性的方法促进束间融合,改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分为两组,每组16只,一组行常规自体四股半腱肌腱重建 ACL(常规重建组),另一组行编织的四股半腱肌腱重建 ACL 手术(编织组)。每组于术后26周和52周各处死8只进行 ACL 观察,并每组取6只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研究。结果常规重建组26及52周共16例韧带中,5例融合为一束,11例存在分束。编织组16例标本中,13例合为一束,3例呈不同程度的分束状态。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常规重建的韧带26和52周的最大载荷分别达到正常韧带的22.63%和35.87%,编织组26和52周的最大载荷达到正常韧带的33.17%和67.20%;编织组26、52周标本的最大载荷和硬度均显著高于常规重建组。结论四股半腱肌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各束之间可以发生融合、部分融合以及分束的状态,原因可能与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通过编织减少这种相对运动,可以促进各束融合,提高生物学及生物力学性能。
徐雁敖英芳于长隆张继英傅欣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
不同年龄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40岁患者28例,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5(41 -63)岁;年龄<25岁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21.0(18 -24)岁.平均随访时间26.0(24 - 4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和随访时均行Lysholm、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以及膝关节动度仪(KT-2000)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 年龄>40岁和年龄<25岁的患者术后平均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分别为89(74 -100)、5(3 -6)、90 (70 -100)和94(79 -100)、5(4-7)、93(74- 10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膝30.和90.KT-2000差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2(0-4)、1(-1 -4)和2(0-4)、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0岁与<25岁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相似.
王海军敖英芳龚熹王永健王健马勇刘阳蒋艳芳张继英程继红余家阔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科外科手术
共5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