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置管
  • 4篇PICC
  • 3篇静脉
  • 2篇血液
  • 2篇外周
  • 2篇细胞
  • 2篇护理
  • 2篇恶性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PICC置管
  • 1篇导管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血管通路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速度
  • 1篇血糖
  • 1篇血糖分析
  • 1篇血细胞
  • 1篇血细胞分离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曹雪
  • 6篇李健
  • 3篇徐敬
  • 2篇张宝荣
  • 2篇张亚荣
  • 2篇冀冰心
  • 2篇孙婉玲
  • 1篇任志英
  • 1篇史爱华
  • 1篇张春圆
  • 1篇梁靖
  • 1篇张红艳
  • 1篇李淑兰
  • 1篇孙秀玲
  • 1篇张娜娜
  • 1篇关永继
  • 1篇苏力
  • 1篇唐凤君
  • 1篇孙雪静
  • 1篇李健

传媒

  • 2篇护理学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199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对接受采髓术供者的护理
1998年
本文总结了10例采髓术的护理。指出术前准备中供髓者的心理护理;术中采髓、过滤、分装骨髓保存液、配液、冲洗均采用密闭式方法,以减少骨髓血的污染机会;术后妥善保存骨髓血是采髓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李健李艳军曹雪张志峰苏力
关键词:护理
SARS病人应用激素治疗期间的血糖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李健曹雪孙秀玲唐凤君关永继张春圆张娜娜
关键词:SARS病人激素治疗病死率血糖病情恶化新型冠状病毒
PIC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由于移植期间,病人需要输入大量液体、各种药物、血制品以及回输骨髓血和/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等。因此,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是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本文介绍了某医院采用PICC置管为造血干...
李健张宝荣史爱华曹雪徐敬冀冰心
关键词:PICC置管造血干细胞移植静脉通路恶性血液病
文献传递
建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血管通路的方法及采集效果被引量:8
2011年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的治疗,移植成功的基础是获得较多或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用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全血流速,一般为50~70ml/min。在采集过程中,要求全程血流速度稳定,因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对于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至关重要。
李健曹雪梁靖孙雪静孙婉玲冀冰心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管通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细胞分离机血流速度
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碍发生率比较被引量:38
2009年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碍的发生情况,为扩大PICC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果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46例(180例次)PICC置管术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右上肢、左上肢)和置管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置管障碍发生率。结果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静脉有显著差异(P<0.05)。发生较多的置管障碍为:送管困难、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及返折入腋静脉。组间比较除不同静脉置管返折入腋静脉和不同部位置管送管困难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P<0.05)外,其余差异不显著(均P>0.05)。结论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大,选取置管静脉和部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在置管过程中要重点防范送管困难和置入过深。
李健纪托张亚荣任志英曹雪孙婉玲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贵要静脉头静脉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97例,进行体表置管长度测量,根据X线摄片计算理想置管深度,分析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除左侧头静脉外,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显著相关(P<0.05,P<0.01),并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结论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相关性,所得回归方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李健李静李淑兰张亚荣曹雪徐敬
关键词:PICC置管深度
不同部位与不同静脉行PICC患者并发症的护理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比较PICC置管后不同部位、不同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指导临床护理。方法对201例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别按照置管部位(左上肢、右上肢)和置管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观察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左右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87,P〉0.05),不同静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68,1.253;P〉0.05)。结论穿刺左右上肢、穿刺不同静脉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没有差异。严格规范的操作与导管维护对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曹雪徐敬张宝荣张红艳郑亦君李健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