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扬

作品数:99 被引量:239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15篇会议论文
  • 7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生物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电气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7篇形态学
  • 17篇硅藻
  • 15篇海链藻
  • 13篇菱形藻
  • 12篇拟菱形藻
  • 9篇微型硅藻
  • 8篇物种
  • 7篇物种多样性
  • 7篇角毛藻
  • 7篇海域
  • 6篇新记录种
  • 6篇形态学特征
  • 6篇植物
  • 6篇群落
  • 6篇记录种
  • 6篇产毒
  • 5篇电池
  • 5篇系统学
  • 5篇浮游植物
  • 5篇赤潮

机构

  • 65篇华南师范大学
  • 41篇厦门大学
  • 32篇暨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韩山师范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广东省海洋与...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 1篇厦门海洋职业...

作者

  • 99篇李扬
  • 25篇吕颂辉
  • 19篇高亚辉
  • 9篇齐雨藻
  • 9篇陈朝
  • 9篇杨星
  • 8篇李欢
  • 8篇江天久
  • 8篇陈长平
  • 7篇郭雅琼
  • 7篇黄春秀
  • 6篇梁君荣
  • 5篇赵秋兰
  • 5篇徐国双
  • 4篇连奕新
  • 4篇黄德强
  • 4篇岑竞仪
  • 4篇杨意泉
  • 4篇方维平
  • 4篇张祥

传媒

  • 18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海洋学报
  • 4篇热带亚热带植...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科学学报
  • 2篇庆祝中国藻类...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Acta B...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福建水产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3篇2018
  • 1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贝类对一株拟菱形藻所产多莫酸毒素的蓄积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以分离自中国台湾海峡的一株产神经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DA)的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C4181)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对其所产DA的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连续暴露4 d后,3种贝类中DA的蓄积含量、组织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太平洋牡蛎对DA的整体蓄积能力(以软体组织计)显著高于栉孔扇贝和紫贻贝(P<0.01),其最高含量为42.40μg/kg。紫贻贝的软体部质量与DA蓄积含量成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小个体贻贝蓄积DA能力要强于大个体,其他两种贝类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果。虽然3种贝类的内脏团、外套膜、鳃丝、性腺及闭壳肌均具有一定的DA蓄积能力,但内脏团的蓄积能力最高,栉孔扇贝、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内脏团中的DA含量分别为11.12、1.63和26.96μg/kg。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贝类对DA蓄积含量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贻贝蓄积DA含量与其自身大小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开展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评估、促进沿海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郑关超吴海燕彭吉星郭萌萌李兆新李扬谭志军
关键词:贝类蓄积
微小辐环藻,我国硅藻藻华的新记录种被引量:2
2018年
2016年5月4日—10日,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Semina,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细胞个体较小,壳面直径为6.4~11.1μm,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郭晓慧涂志刚陈丹丹郭雅琼李扬
关键词:硅藻藻华
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形态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于2007年夏季(8月)在广东省大亚湾海域观察到伪柔弱拟菱形藻复合群的6个种类:花形拟菱形藻(P.caciantha Lundholm,Moestrup & Hasle)、靓纹拟菱形藻(P.calliantha Lundholm,Moestrup & Hasle)、尖细拟菱形藻[P.cuspidata(Hasle)Lundholm,Moestrup & Hasle]、曼氏拟菱形藻(P.mannii Amato & Montresor)、伪柔弱拟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Hasle)Lundholm,Hasle & Moestrup]和中华拟菱形藻(P.sinica Qi&Wang),其中花形拟菱形藻、靓纹拟菱形藻和曼氏拟菱形藻为我国新记录种类。对该复合群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种类之间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扬何利娜马艳艳吕颂辉
关键词:形态学特征
我国底栖硅藻的两个新记录种
2014年
硅藻形态分类学的发展与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紧密相关。最初的硅藻分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光学显微镜,根据所能观察到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学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观察到硅藻种类更加丰富的形态学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开始在硅藻分类学中的应用,使得硅藻学者能够观察到更加细微而全面的形态学特征,这些形态学特征的发现丰富了硅藻的分类依据,导致硅藻分类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硅藻分类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5]。基于此,一些新的分类单位和修订单位被报道[6,7]。
李扬吕颂辉江涛齐雨藻
关键词:新记录种珠江口
中国东南海域拟菱形藻属的新记录种和产毒种被引量:2
2018年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 H. Lim, C. P. Leaw&P. T. 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
庞金秀董焕嫦李扬
关键词:形态学
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Ⅰ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水样进行了观察,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Cleve开展了分类学的专题研究.经鉴定,确认其中的5个种类为我国的新记录种类,它们分别是安达曼海链藻T.andamanicaGedde、双线海链藻T.duostraPienaar、吉思纳海链藻T.gessneriHustedt、海氏海链藻T.hasleaeCassie et Dempsey和具毛海链藻T.hispidaSyvertsen.我们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电镜照片.
李扬高亚辉吕颂辉
关键词:海链藻
福氏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fukuyoi)——中国产毒拟菱形藻的新记录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福氏拟菱形藻(P.fukuyoi Lim,Teng,Leaw&Lim)。本文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与相似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ITS2-RNA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多个株系中均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02—0.23pg,这是我国报道的第二种产毒拟菱形藻。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水平进行了诱导,发现浮游动物能够提高福氏拟菱形藻的DA含量,增强幅度在4.7—28.5倍之间。本文提高了对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和水平,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黄春秀董焕嫦吴海燕吴海燕谭志军
关键词:形态学特征
广东沿海拟菱形藻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分布
<正>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种类是在全球海洋水体中广泛分布的一类硅藻,其中一些种类还是麻痹性贝毒ASP的重要来源,是近年藻类学、毒理学,以及公共健康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对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的...
李扬吕颂辉Nina Lundholm马艳艳何建宗
文献传递
中国沿海新报道的三种产毒拟菱形藻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明确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的产毒特征,从中国沿海建立了15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多莫酸特征进行检测,在10个株系中检测到多莫酸。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确认上述10个产毒株系分别隶属于3个物种:尖细拟菱形藻P.cuspidata、伪柔弱拟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伪善拟菱形藻P.fraudulenta,其中伪善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建立尖细拟菱形藻的11个尖细拟菱形藻株系,其中3个株系未检出多莫酸,其余8个株系有检出,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4—5.5 fg。建立伪柔弱拟菱形藻株系2个,1个未检出多莫酸,另1个株系的单细胞产毒量为1 fg。建立伪善拟菱形藻株系2个,纯种培养株系均未检出多莫酸。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对部分藻株进行混培诱导,其中尖细拟菱形藻(MC4049)和伪柔弱拟菱形藻(MC3015)的产毒水平略有下降,单细胞产毒水平分别由2、1 fg降至0.2、0.4 fg,而伪善拟菱形藻(MC4074)的产毒能力则有显著改变,单细胞产毒水平由未检出上升至17.5 fg。研究丰富了我国产毒拟菱形藻的物种多样性,明确了其物种信息和产毒水平,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董焕嫦黄春秀李扬
关键词:拟菱形藻物种多样性卤虫
硅藻分类系统的认知演进
本文论述了自 Engler——Prantl 建立的藻类分类系统以来对硅藻起源、进化及分类系统认识的演进。最早 Kirchner(1978)在他的 Algen 一书中把硅藻规定为两大类:中心类及两侧对称的羽纹类。
齐雨藻高亚辉李扬吕颂辉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