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西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理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熟悉的异乡和故乡中的异客——从《奇迹年代》看欧洲犹太人的边缘性生存境遇
- 2012年
- 犹太作家阿佩菲尔德用凄婉的笔调,在《奇迹年代》中借一个年仅12岁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二战爆发前夕一个奥地利犹太家庭的不安、骚动和没落。透过对这个家庭在特殊历史境遇下横遭灾祸的描写,作品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犹太人在欧洲曾经遭受的恐惧。同时,作者还冷峻地告诉读者:那段历史犹如恶灵并未随时间的消逝而消逝,欧洲依旧是犹太人熟悉的异乡,而其回归之路也非一条康庄大道。
- 李春霞谢冠
- 关键词:西化生存境遇
- 寻根,溯根,根在何方——解读《深蓝》中移民群体的尴尬境遇
- 2012年
- 作品《深蓝》通过琉特琴师约阿吉姆一家四口三代人的宿命式人生,写出了背井离乡者在荷兰这片土地上的居无定所、孤苦无依和内心骚动。更通过再现人物身份的迷失和对其身世的追寻,深层次地表现出荷兰社会文化中整个移民群体处境的尴尬。
- 李春霞
- 关键词:移民群体文化冲突尴尬处境
- 河西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 2009年
-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文系师生的抽样调查分析,在明确当前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措施,完善和改进我系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以便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 李春霞赵建国胡立华
- 关键词:毕业论文
- 多行不义必自毙,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失利——解读《隐藏的力量》
- 2014年
- 小说《隐藏的力量》避开传统的政治观,以家庭世界尤其女性世界为突破口,描写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上"隐藏的力量"如何迫使威风凛凛的荷兰殖民者走的走,离的离,最后不得不作鸟兽散。通过对爪哇殖民官员及其妻儿们糜烂生活与分崩离析结局的描写,真切演绎了荷属东印度殖民主义如何在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默默抗争下,逐渐衰败的历史过程。
- 李春霞
- 阿摩司·奥兹小说中的阿拉伯人形象
- 2015年
- 希伯来语作家奥兹借纯文学手段,一方面展示了以色列建国前后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从民族生存的角度逼真地再现了两个民族如何从相互尊崇、和平共处到相互仇视、兵刃相见的历史现实。笔间,既流露出作家对犹太民族身世多艰的哀悼,也流露了对阿拉伯民族所遭受苦难的深深负疚,个人道义与民族责任的冲突跃然于纸。其笔下的阿拉伯人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成了复杂的文化心理现象,负载着作家深厚的历史意识与民族体验。
- 李春霞
- 关键词:小说创作阿以冲突
- 当代以色列小说中的圣城意象
- 2013年
- 在圣城辉煌历史的重压下,以色列作家在复国的欣喜被战争和恐惧耗尽后,强烈地投射出一种不堪文化重负的群体痛苦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这致使圣殿/圣城/圣地被毁的历史传说和残留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圣殿遭遇现实的尴尬,并由此带来人们生存的幻灭感。曾经获得救赎的精神支柱转变为阻碍走进未来的精神牢笼,纠结不清的耶路撒冷城在当代希伯来文学的书写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分裂与困惑。耶路撒冷到底是天堂还是引发灾难的地狱?是重新回归后的犹太人思慕千年的心灵自由乡还是精神集中营?文学重拾那份历史记忆是再触伤痛还是寻找解脱?本文试着对这些矛盾与悖论在文学表现中的不可解性作出可能的文化分析。
- 李春霞陈召荣
- 谈冯骥才先生的“文革”镜像写作——以口述史《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为例
- 2019年
- “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集体梦魇。冯骥才先生的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这场民族悲剧做了实录。前者由众多亲历者集体讲述民族的不幸,后者是冯先生的一部“文革”自述史,两部作品都用个体的命运见证了民族的史诗。在亲历者回忆的剧痛中为民族留存了记忆,也为启示未来记录了历史。尤其《无路可逃》一书,对身处绝境的人在劫难中负重前行的描写,生动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使命感。在人物个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两部作品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建了一幅独特的历史镜像。
- 李春霞
- 关键词:写作
- 谈贾植芳小说创作中的“果戈里化”现象
- 2016年
- "七月派"著名作家贾植芳,在秉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俄国作家果戈里小说创作的方法,使其文本在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讽刺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果戈里化"倾向。而借鉴中的成功创新,更使其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真实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代人的心理状态。
- 李春霞
- 关键词:小说创作
- 《巴黎圣母院》的结构象征被引量:3
- 2008年
- 《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用整整一个章节描述了教堂和巴黎城,这不仅给作品增添了实感而且构成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圆心结构,这个圆心结构因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型,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人物也呈现出以爱斯美拉达为中心环绕而成的圆心结构。环境的圆心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人物在他们相应的环境中活动着,不断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并由这种对应关系塑造出了一个如圣母般圣洁、散射着爱的光彩的女主人公形象。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环境的圆心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出发来探索其艺术魅力。
- 李春霞陈召荣
-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 解读《灵山》被引量:3
- 2003年
- 高行健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他的获奖是一次有争议的获奖,《灵山》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你可以将它否定得一无是处,也能够将它视作完美的极品.其中的是是非非读者当然心中有数、文学史自然会有评判,作为眼下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重要的是认识他的作品。《灵山》是高行健所有作品中最难读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读者和评论家便将解读的目标指向了《灵山》.
- 李春霞陈召荣
- 关键词:《灵山》叙事方式叙事手法民间情结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