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诊治进展被引量:4
- 2023年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儿童较成人多见,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和局部炎症有关,并因解剖位置而异。手术是IM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易复发,肿瘤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与靶向药物的不断开发,我们对LMT的组织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IMT的诊治策略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旨在回顾IMT的病因、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阐述IMT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一些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为儿童IMT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陈欣媛李智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靶向疗法
- 空肠Burkitt淋巴瘤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儿:男,5岁,体重18kg。入院前3个月因持续不明原因血便辗转多家医院诊疗,曾行结肠镜检及腹部同位素扫描术发现病因及出血原因,仅行对症及输血治疗。入院前1个月因发现阴囊肿大于当地医院诊断双侧斜疝,行双侧鞘状突结扎术,术后才发现腹部包块,行B型超声、腹部CT枪套,仍不明确肿块性质,故转入我院。
- 袁宏耀孙晓毅李智孙大昂
- 关键词:BURKITT淋巴瘤空肠腹部包块同位素扫描出血原因结肠镜检
- 失败的巨结肠根治术原因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报道一组既往巨结肠根治术失败而再手术的病例,对失败的原因作出探讨。方法3年间本科单一手术组187例巨结肠根治术病例;其中既往手术失败而行二次以上手术者42例,占22.46%,既往手术次数在3~9次之间,平均3.5次。合并有心脏、泌尿、生殖等系统严重畸形以及先天性愚型者5例(11.9%)。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行组化、测压及钡灌检查,对未造瘘的手术失败患儿同时行结肠传输实验。术后病理样本HE染色病检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全部187例患儿按术后病理诊断分组:同源病(HAD)组78例,因既往手术失败再手术者22例(28.21%)。节细胞减少症(HG)46例,再手术者8例(17.39%);IND32例,再手术14例(43.75%),失败原因均为残留病变导致复发。先天性巨结肠(HD)组109例,因既往手术失败再手术20例(15.6%),失败原因:病变段肠管残留14例;肠管扭曲、回缩、吻合口瘘等6例。结论临床所谓的巨结肠症实际上是包括无神经节细胞症(HD)、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IND)、神经节细胞减少症(HG)等一大类肠道神经系统病变。术前临床症状结合各种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准确判断肠管病变的范围十分重要。诊断及病变范围估计错误而误选手术方式并导致病变残余是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 孙晓毅李智袁宏耀余东海王果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症巨结肠同源病再手术
- 小儿肝内胆管腺瘤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儿男,3个月。因黄疸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示肝左叶实质性病灶,血管瘤可能。CT检查示肝左内叶1.9cm×2.5cm异常密度灶,肿瘤性病变可能(图1)。患儿谷丙转氨酶78U/L,AFP185ng/ml。体格检查:全腹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右肋缘下可触及1.5cm质韧肝脏,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
- 李智袁宏耀孙晓毅
- 关键词:小儿B型超声检查腹部包块肿瘤性病变谷丙转氨酶体格检查
- 单纯经脐腹腔镜在小儿复杂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单纯经脐腹腔镜在小儿复杂性腹股沟斜疝(复发疝、巨大疝、嵌顿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复杂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资料共52例,其中19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33例采用单纯经脐腹腔镜手术。通过比较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瘢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该类儿童斜疝中的优劣。结果开放手术与单纯经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3min和23.2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3d和2.7d,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平均瘢痕长度为3cm,而单纯经脐腹腔镜手术无明显瘢痕。开放手术术后阴囊水肿12例(63.2%),血肿1例,复发1例;单纯经脐腹腔镜手术仅有3例阴囊水肿(9.1%),无复发、血肿病例。结论在儿童嵌顿疝、复发疝、巨大疝的治疗中,单纯经脐腹腔镜与传统手术相比,手术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增加,但前者局部创伤小,手术效果可靠,并且术后几乎可达到无瘢痕的效果。
- 李宁张文周学锋袁继炎冯杰雄翁一珍孙晓毅魏明发李智
- 关键词:腹股沟腹腔镜外科手术
- 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及巨结肠根治术后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评估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以及巨结肠根治术后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婴幼儿(为便秘治疗组)和6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1个月的患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组)运用本院专利扩肛器分别行扩肛治疗,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结肠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扩肛前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便秘治疗组60例经过扩肛治疗后,50例便秘消失(每日均排大便);8例便秘好转(偶有停止排便2~3 d,干预后恢复);2例无效;复查结肠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1)。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组60例于术后1个月行扩肛治疗,随访6个月后,42(70%)例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复查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扩肛治疗对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而言,可以建立反射,刺激便意;促进蠕动,缓解肛压;阻断肠神经元病变的继续发展。对于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而言,可以扩开瘢痕,使排便通过无阻力;促进新建直肠顺应性恢复;促进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建立;促进蠕动,缓解肛压,减少肠炎发生,最终使肛管直肠排控便机制达到正常。
- 李智袁宏耀郭先娥孙晓毅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