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流产
  • 9篇米非司酮
  • 9篇非司酮
  • 7篇蜕膜
  • 6篇药物流产
  • 6篇前列醇
  • 6篇米索
  • 6篇米索前列
  • 6篇米索前列醇
  • 5篇早孕
  • 4篇子宫
  • 3篇绒毛
  • 3篇手术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亚群
  • 2篇孕酮
  • 2篇妊娠
  • 2篇体温
  • 2篇体温监测

机构

  • 18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8篇李瑞珍
  • 15篇王振海
  • 10篇吴瑞芳
  • 6篇石彬
  • 5篇卢士燕
  • 3篇吴燕菁
  • 2篇张彤艳
  • 2篇葛杏林
  • 2篇辛虹
  • 1篇马秀菊
  • 1篇齐玉明
  • 1篇卜鲜绿
  • 1篇魏丽惠
  • 1篇郝桂敏
  • 1篇徐素欣
  • 1篇王静霞
  • 1篇赵屹
  • 1篇蒋玉萍
  • 1篇杨兰芝
  • 1篇王建六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生殖与避孕
  • 2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国外医学(计...
  • 1篇河北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国外医学(计...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与早孕蜕膜和绒毛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被引量:14
2000年
王振海张彤艳吴瑞芳李瑞珍徐素欣葛杏林
关键词:药物流产子宫出血早孕蜕膜孕激素
女性性功能障碍分类及危险因素被引量:2
2006年
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20% ̄50%,并引起个人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男性性生理以及性功能障碍的研究,女性性功能障碍也逐渐引起重视。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分类是建立在女性性反应周期的基础之上。其危险因素包括心理/感情因素、婚姻状态、慢性疾病、男性伙伴性功能障碍、多性伴、教育程度、女性自身解剖或炎症状态、绝经状态、药物、内分泌或手术的影响。现对其分类、定义及各种类型女性性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辛虹李瑞珍王振海
关键词:女性性功能障碍
雌二醇、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结局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为了解生殖激素雌二醇(estrad iol,E2),孕酮(progesterone,P)与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停经49 d以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76例,其中完全流产43例,不全流产33例,于孕囊排出后7 d,14 d,21 d随诊时抽肘静脉血,以磁性颗粒酶联免疫法测定E2,P水平,并对出血超过2周的病例进行刮宫送病理检查。结果:药流后7 d时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E2水平迅速下降到卵泡期水平,两组无差异,而不全流产组P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流产组(P<0.005)。药流后14 d与21 d时,不全流产组E2水平明显低于完全流产组(P<0.05),而两组P水平则无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组药流后14 d较7 d时E2明显上升(P<0.05),不全流产组14 d较7 d时E2无明显升高。完全流产组7 d时P处于卵泡期水平,不全流产组P则高于卵泡期水平。刮宫发现不全流产中全部有蜕膜和/或绒毛残留。完全流产中有6例发展为排卵期出血,2例发展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结论:药流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米非司酮药流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可能是药流后出血的原因之一,药流后7 d时孕激素高于卵泡期水平,可能是预测不全流产的指标,但药流后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容忽视。
石彬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雌二醇孕酮流产
基础体温监测药物流产的临床意义
2005年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周期中BBT的变化及米非司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嘱药物流产妇女自服药日起每日晨起立即测口温5 min,将结果记录在基础体温单上,连续测量至转经并月经干净后复诊,制成BBT曲线.结果:有可分析的BBT结果146例(完全流产145例,药物失败1例,无不全流产).BBT双相137例,占94.5%;BBT单相8例,占5.5%;1例服药后8 d BBT仍持续高温不降,B超证实药流失败;2例药流后BBT双相,高温相维持20 d,尿HCG阳性,B超证实早孕,提示再次妊娠;2例BBT双相,黄体期维持20 d来月经,经后BBT下降,推测有隐匿性流产可能.89.0%药流妇女BBT于服米索前列醇当日及孕囊排出后第1天开始下降;94.5%的BBT降幅在0.2℃~0.5℃;80.7%的BBT于孕囊排出后至7 d内降至最低值;95.9%的BBT最大降幅在0.3℃~0.7℃;BBT双相者平均排卵日为(20.8±0.3)d,黄体期为(12.5 +0.2)d.多数表现为黄体功能不足(LPD):①12.4%的双相BBT高低温差≤0.3℃;②97.8%的高温相波动幅度≥0.1℃;③5.1%的BBT上升移行期≥3 d;④16.1%的BBT高温相≤11d.81.0%的LPD单项异常,13.9%的LPD 2项同时异常,5.1%的LPD 3项同时异常.转经日期为(32.9±0.3)d,经期为(6.1±0.1)d.经多元相关分析发现,宫腔操作史、药流史、BBT变化各指标及出血时间长短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药流BBT多于服米索前列醇当日或胎囊排出后第1天开始下降,降幅0.2℃~0.5℃,约经1周BBT逐渐下降达最低水平,最大降幅为0.3℃~0.7℃,于20 d左右BBT上升并排卵.黄体期维持12 d左右,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黄体功能不足,但对转经、经期和经量无影响.BBT尚可监测药流失败和再次妊娠.
石彬李瑞珍吴燕菁王振海
关键词:基础体温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流产
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被引量:4
2000年
本文探讨了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服米索后6h内(4~6h)胎囊排出者为Ⅰ组,共38例;服米索后6h胎囊仍未排出即刻刮宫者为Ⅱ组,共20例。应用HPLC分析法检测Ⅰ组、Ⅱ组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后该药物在血液、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浓度。结果Ⅰ组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液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Ⅱ组(P<0.01);两组间绒毛组织中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中,Ⅱ组药物浓度低于Ⅰ组;两组绒毛组织中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蜕膜组织(P<0.01)。实验结果提示米非司酮不但作用于蜕膜还可直接作用于绒毛组织,对流产结局产生一定影响。
张彤艳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葛杏林
关键词:米非司酮蜕膜绒毛HPLC人工流产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最佳方案探讨被引量:23
2000年
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卢士燕
关键词:终止妊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给药方案
米非司酮药流时整合蛋白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蜕膜与绒毛内的表达被引量:11
2000年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 (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1 )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 1 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 ICAM 1水平 ,并以 1 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 :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 β3和 ICAM 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蜕膜组织整合蛋白 β3与 ICAM 1分别为 1 9.1± 5.0 1 %和 2 0 .6 1± 6 .51 % ,对照组分别为 2 9.3 1± 5.2 6和 2 6 .6 9± 6 .1 1 ;实验组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与 ICAM 1分别为 2 1 .3 2± 4 .3 8%和 2 0 .2 9± 6 .4 9% ,而对照组则为 3 1 .3 1± 7.85和 2 8.6 9± 7.98。结果提示整合蛋白β3及 ICAM 1可能与维持早孕有关 ,米非司酮影响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 β3及 ICAM 1的表达 ,可能参与药物抗早孕机制。
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
关键词:米非司酮蜕膜绒毛ICAM
雌二醇和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探讨生殖激素雌二醇 (E2 ) ,孕酮 (P)与药物流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停经≤ 4 9d已确诊早孕 ,要求用药物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流产的妇女 138例 ,其中完全流产 86例 ,不完全流产5 2例。于孕囊排出后 7,14 ,2 1d随诊时分别抽肘静脉血 ,以磁性颗粒酶联免疫法测定E2 、P水平。对出血超过 2周者进行刮宫送病理检查。结果 药物流产后 7d时完全流产组与不完全流产组E2 水平迅速下降到卵泡期水平 ,两组无差异 ,而不完全流产组P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流产组 (P <0 .0 5 )。药物流产后 14d与 2 1d时 ,不完全流产组E2 水平明显低于完全流产组 (P <0 .0 5 ) ,而两组P水平却无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组药物流产后 14d较 7d时E2 明显上升 (P <0 .0 5 ) ,不完全流产组E2 无明显升高 ;完全流产组 7d时 ,P处于卵泡期水平 ,不完全流产组P则高于卵泡期水平。不完全流产组刮宫均有蜕膜或绒毛残留 ;完全流产组有 16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致雌激素水平低下 ,可能是不完全流产及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药物流产后 7d时孕激素高于卵泡期水平 ,可作为预测不完全流产的指标 ,药物流产后出血超过 2周的主要原因是不完全流产 ,但药物流产后发生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应引起重视。
赵屹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石彬
关键词:药物流产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雌二醇孕酮
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81
2001年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探讨药物流产的免疫作用机理。方法 将 38例停经≤ 49d的早孕妇女分成 3组 :米非司酮组 13例 (Ⅰ组 ) ,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组 12例 (Ⅱ组 ) ,对照组 13例 (Ⅲ组 )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蜕膜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 ,即辅助T淋巴细胞 (CD+ 4)、抑制或杀伤T淋巴细胞 (CD+ 8)、T总淋巴细胞 (CD+ 3 )、自然杀伤 (NK)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簇 (CD+ 56、CD+ 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Ⅰ组、Ⅱ组CD4 + 分别为 (30 91± 2 5 7) %、(31 5 8± 3 2 8) % ,与Ⅲ组(2 5 6 4± 2 36 )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Ⅰ组、Ⅱ组CD+ 56分别为 (2 2 40±2 77) %、(2 6 88± 3 79) % ,与Ⅲ组 (18 5 8± 4 0 4)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Ⅰ组、Ⅱ组CD+ 16分别为 (8 98± 2 18) %、(10 84± 2 5 1) % ,与Ⅲ组 (6 34± 2 0 1)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P <0 0 0 1)。TNF α在Ⅰ组、Ⅱ组的表达较Ⅲ组有增高趋势 ,TGF β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CD+ 3 、CD+ 8、CD+ 4/CD+ 8比值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卢士燕吴瑞芳王振海李瑞珍郝桂敏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蜕膜T淋巴细胞亚群
整合素β_3及细胞外基质分子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在早孕药物流产蜕膜与绒毛中的表达被引量:19
1999年
为了解整合素β3 及细胞外基质中纤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M)在米非司酮抗早孕蜕膜与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将20 例停经≤49 天,要求流产的早孕妇女随机分成2 组,对照组10 例,药物流产(药流)组10 例,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对经免疫荧光标记的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素β3、FN、LM 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药流组绒毛与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 及LM 与正常早孕组比较,呈同步性降低(P< 0.001~0.05);FN 则无明显变化(P> 0.05)。提示整合素β3 和LM 在维持早孕中具有重要作用,米非司酮可降低绒毛、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 和LM
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卢士燕石彬
关键词:药物流产整合素Β3F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