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瑶宣

作品数:60 被引量:399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血管
  • 19篇动脉
  • 16篇脑血
  • 16篇脑血管
  • 14篇缺血
  • 13篇血性
  • 12篇动脉狭窄
  • 12篇血管病
  • 12篇缺血性脑血管
  • 12篇缺血性脑血管...
  • 12篇脑梗
  • 12篇脑血管病
  • 12篇梗死
  • 11篇脑梗死
  • 10篇颅内
  • 10篇内皮
  • 10篇超声
  • 8篇多发
  • 8篇多发性
  • 8篇多发性硬化

机构

  • 60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0篇李瑶宣
  • 39篇李吕力
  • 31篇董艳玲
  • 20篇滕晓茗
  • 15篇梁浩
  • 10篇张德敏
  • 9篇王铁建
  • 8篇林慧琼
  • 8篇王荣桂
  • 7篇蔺心敬
  • 6篇李燕华
  • 6篇肖继东
  • 6篇薛富英
  • 6篇赵毅兰
  • 6篇宁加玲
  • 6篇周微雅
  • 5篇杨霞芳
  • 5篇钟维章
  • 5篇周礼圆
  • 3篇莫祥兰

传媒

  • 7篇临床神经病学...
  • 6篇中国急救医学
  • 5篇山东医药
  • 4篇临床荟萃
  • 4篇中国临床新医...
  • 3篇医学综述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广西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对比经颅多谱勒超声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对比经颅多谱勒超声(cTCD)诊断卵圆孔未闭(PF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自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盐水作为造影剂,并结合Valsalva动作,进行cTCD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或心脏介入检查,诊断PFO。结果 18例(40%)患者cTCD检查PFO阳性,27例阴性;对其中8例cTCD检查PFO阳性患者进行了TEE检查,7例TEE检查阳性,1例阴性,对该例阴性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检查,提示存在PFO;对其中2例cTCD检查PFO阴性者进行了TEE检查,2例TEE检查阴性。与TEE和心脏介入检查比较,cTCD诊断PFO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100%。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cTCD检测PF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安全性较高。
李瑶宣周礼圆梁浩赵毅兰李吕力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122例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56例对照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内膜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董艳玲王荣桂李吕力李瑶宣莫志江许春梅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尿酸
基础病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基础疾病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594例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资料,对其发生产生影响的基础疾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基础疾病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肺部疾病与肾脏疾病是ACI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较准确分析出ACI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基础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秦岭李吕力马龙佰李瑶宣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脑梗死基础疾病
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首次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弥可保静脉滴注组34例、弥可保肌肉注射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分别应用弥可保0.5mg静脉滴注、弥可保0.5mg肌肉注射及维生素B120.5mg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5d,三组均同时使用相同剂量的泼尼松、抗病毒及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1、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周弥可保静脉滴注组患者痊愈率为47.06%(16/34),改善率为26.47%(9/34),总有效率73.53%;弥可保肌肉注射组患者痊愈率为31.25%(10/32),改善率为18.75%(6/32),总有效率50%;维生素B12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25.81%(8/31),改善率为16.13%(5/31),总有效率40.63%。治疗4周后,弥可保静脉滴注组患者痊愈率为70.59%(24/34),改善率为20.59%(7/34),总有效率91.18%;弥可保肌肉注射组患者痊愈率为68.75%(22/32),改善率为21.86%(7/32),总有效率90.63%;维生素B12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45.16%(14/31),改善率为22.58%(7/31),总有效率67.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好于维生素B12,弥可保静脉滴注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董艳玲王铁建李瑶宣
关键词: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弥可保维生素B12
对比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卵圆孔未闭是最常见的一种右向左分流通道,近年来对比经颅多普勒超声已成为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和评估卵圆孔未闭术后残余分流的重要手段。该文就对比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瑶宣董艳玲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
低渗液对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在低渗状态下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AQP9)表达的变化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方法取生后2d的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纯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渗组(又分268、254、240mmol/L三个组),每组分为3、6、12、24h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细胞孔数为6。对照组予正常培养液常规培养,低渗组分别予不同渗透压的低渗液作用于细胞,建立星形胶质细胞对低渗液反应的实验模型。通过采用原位杂交检测AQP9mRNA的表达,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低渗液的反应及AQP9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在正常渗透压培养液中培养3、6、12、24h后,AQP9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作用时间条件下,各低渗组细胞AQP9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作用12h后明显,而且与作用时间和低渗液的程度密切相关;同时细胞存活能力明显下降,其严重程度与低渗液的作用时间和渗透压有关。结论低渗液可导致细胞的生存能力下降、AQP9mRNA表达增强,提示星形胶质细胞AQP9的表达与渗透压可能直接相关,AQP9可能参与脑水肿的形成。
李燕华王铁建李吕力李瑶宣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9
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对455例无脑卒中及脑卒中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脂、血糖、尿酸。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病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与其相关性。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33.2%,动脉总狭窄率为11.21%。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频数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CS)。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车荦非狭窄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非狭窄组低;随年龄、病程、尿酸水平增高。血管狭窄程度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尿酸、HDL—C、血糖与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MCA和CS,年龄、病程、UA、血糖升高厦HDL-C降低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瑶宣李燕华王铁建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分级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ICVD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斑块检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进行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及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将各狭窄组分轻、中、重度狭窄亚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分析其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中399例ICVD患者(86.9%)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各狭窄组间对应亚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狭窄组中,中、重度狭窄亚组颈动脉IMT≥1.07 mm,斑块分级为3,均较无动脉狭窄组及轻度狭窄亚组显著增高(P〈0.05~0.01)。ROC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分级增加可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均P〈0.01)。将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作为预测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截断值,其敏感度均≥49.17%,特异度均≥81.67%,准确度均≥62.78%。结论颈动脉IMT≥1.07 mm及斑块分级为3对ICVD患者发生中、重度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李瑶宣李吕力薛富英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内-中膜厚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9年
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性可用来研究和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出内皮功能受损,对于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的预后、预防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终末期不可逆转的损害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技术对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李瑶宣李吕力
关键词:内皮功能肱动脉超声技术心脑血管疾病
重症肌无力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30例,女50例,男:女:1:1.67.年龄为1.5~88岁,平均29,5岁,>60岁12例.
董艳玲王铁建李瑶宣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合并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