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善
- 作品数:20 被引量:21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其控储效应被引量:10
- 2022年
- MT1井的战略突破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马四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储层认识的不足制约了天然气勘探与部署。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四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进行恢复并开展岩相古地理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马四段沉积前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三隆一坳的古地理格局,三隆即伊盟古陆、中央古隆起和吕梁隆起,一坳即台内坳陷,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凸两凹,即榆林—横山凸起、神木—米脂凸起、桃利庙凹陷和米脂凹陷。隆坳相间、坳中有凸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马四段储集相带的展布;(2)马四段沉积期由3个四级旋回组成,马四3亚段沉积期主体为海侵旋回,中央古隆起演化为弱镶边台地边缘,盆地东部整体表现为半局限台地,以石灰岩和云质石灰岩沉积为特点;马四2亚段沉积期为海退早期,随着台缘滩的加积和海平面下降,台缘滩障壁作用凸显,盆地东部表现为局限台地沉积特点,在凸起区开始发育丘滩并沉积薄层白云岩和硬石膏岩;马四1亚段沉积期为海退中期,台缘滩障壁作用加剧,盆地东部局限台地水体持续变浅,凸起以丘滩坪沉积为主,白云岩和硬石膏岩厚度增加、范围扩大。(3)岩相古地理控制了马四段储层发育的类型与分布,主要发育了颗粒白云岩储层、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和斑状(灰质)白云岩储层,颗粒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受颗粒(丘)滩微相控制,沿古隆起和凸起区发育,而斑状(灰质)白云岩储层则分布于潟湖相。研究认为,榆林—横山凸起及神木—米脂凸起地区有利于马四段储层发育,是有利勘探区带。
- 周进高张涛于洲吴东旭李程善丁振纯李维岭刘雨昕尹陈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岩相古地理储层类型
-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分析被引量:33
- 2011年
- 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跨西缘冲断带和天环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针对该区侏罗系低幅度构造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钻遇多口工业高产油流,但目前对侏罗系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制约了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应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侏罗系原油与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长6段和长7段3套烃源岩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侏罗系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和长6段、长7段烃源岩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面具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区域性不整合面、裂缝成为沟通侏罗系储层与长6段、长7段油源的运移通道;侏罗系原油主要来源于长6段和长7段烃源岩。
- 赵彦德刘显阳张雪峰张忠义李程善齐亚林
- 关键词:油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烃源岩沉积模式及生烃潜力被引量:7
- 2021年
-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日益向深层发展,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发育规模和生烃潜力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全岩矿物、有机碳、稀土元素、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热解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烃源岩的沉积模式和生烃潜力进行了详细研究。沉积相研究表明: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主要发育浅水灰质陆棚相、深水陆棚相和海槽相3个相带,其中的深水陆棚相由于水体安静且处于氧化界面以下,是烃源岩发育和保存的良好相带,而海槽相由于受到重力流、浊流等的影响,水体动荡,不利于烃源岩的保存。烃源岩分析表明:深水陆棚相大部分地区的烃源岩TOC超过0.4%,干酪根以Ⅰ型为主,含少量Ⅱ1型,烃源岩普遍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是有效的产气源岩。以0.4%为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计算得到乌拉力克组的总生烃量达到8.226×10^(8)t,可以为盆地西部奥陶系储层提供充足的天然气。
- 吴东旭吴兴宁李程善于洲李维岭蔡君李国军
- 关键词:烃源岩生烃潜力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 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段储集层轻烃录井解释评价被引量:2
- 2017年
-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段储集层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范围大,油水分布规律复杂,油水层界限模糊,易造成部分油层的错判或漏判。为解决该问题,应用轻烃录井技术,结合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以长9段已试油的32口井80个试油层的不同储集层轻烃谱图特征为统计分析对象,形成了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谱图特征以及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反映油、水特征的敏感参数分析,通过参数优选,建立了甲苯与正庚烷比值(Tol/nC7)和正庚烷与甲基环己烷比值(nC7/MCYC6)轻烃录井解释评价图板。生产实践表明,轻烃录井谱图特征识别与解释评价图板相结合,可实现该地区延长组长9段储集层的有效解释评价。
- 雷晶超孟令涛李程善王建方铁园王海涛李雪娇刘芳芳刘瑞焦艳爽
- 关键词:储集层特征参数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被引量:27
- 2015年
- 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受华北海、兴蒙洋、秦祁洋以及贺兰海多重影响,沉积格局十分复杂,单一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难以建立全盆地年代等时地层格架。在借鉴国、内外海(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该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共5个模块(简称"五步法"),其中古生物地层是基础,重要地质事件是标志,层序界面识别是关键,地球化学数据是补充,井-震结合一体化解释是核心。应用该套技术流程对盆地奥陶系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对比。结果显示,奥陶系主要发育3统6阶,其中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对应下统特马道阶,马一段—马三段对应下统弗洛阶,马四段和马五段下部对应中统大坪阶,马五段上部和马六段对应中统达瑞威尔阶,平凉组对应上统桑比阶,背锅山组对应上统凯特阶,盆地普遍缺失上统赫南特阶。
- 赵振宇孙远实李程善张庆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与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对比研究
- 塔北和塔中隆起都是在早古生代就形成的隆起,相似但不相同的构造演化特征,决定了两者有很多相似但不相同的油气成藏特征,尤其对于下古生界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可比性。目前,塔北隆起的塔河油田主体和塔中的主垒带是...
- 李程善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石油地质
-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被引量:20
- 2021年
- 寒武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基于最新钻井、野外露头、地震资料和镜下薄片鉴定,识别出其主要发育相控型和构造强改造型两大类储层,进而细分出8类储集体,其中表生岩溶储集体和高能云化鲕粒滩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的主要储集体。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孔、洞、缝均发育,不同储集体类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差异明显。提出了寒武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高能相带云岩、古隆起区表生岩溶作用和断裂活动等3方面因素,建立了寒武系储层模式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指出盆地西南缘的庆阳古陆周缘地区的寒武系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区是重点勘探地区。
- 张春林姚泾利李程善邢凤存范立勇莫午零朱秋影曾旭
- 关键词:主控因素勘探方向储层特征寒武系鄂尔多斯盆地
- 实验室条件下厌氧降解原油及次生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 2008年
- 选取胜利油田2个油样(一个遭受明显改造,另一个没有遭受明显改造),实验室条件下对2个油样进行厌氧降解,定期抽取微生物作用后的油样,对降解后的原油及厌氧降解原油产生的天然气进行多种实验分析,探讨原油的变化以及厌氧降解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厌氧降解过程中,族组分发生变化;原油被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生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甲烷;次生气中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43.4‰左右,二氧化碳碳同位素主要为-11.8‰左右,表明厌氧降解气是有机成因的。而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变轻,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变重。
- 段传丽陈践发郭建军师生宝李程善聂国振
- 关键词:厌氧降解原油微生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胜利油田
-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油层组自生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2年
- 自生绿泥石是砂岩储层中常见的成岩矿物,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①该区自生绿泥石主要以黏土膜和玫瑰花状2种形式产出,黏土膜内层的颗粒黏土包膜自同沉积时期开始形成,转变为自生绿泥石后,黏土膜外层的孔隙衬里绿泥石于中成岩期呈叶状或针状垂直于内层包膜向孔隙方向生长;玫瑰花状绿泥石于晚成岩期在较大孔隙内形成。②自生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自生绿泥石可通过改变孔隙微区环境及占据颗粒表面空间,阻止自生石英在碎屑石英表面成核来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从而保存原生孔隙;另一方面自生绿泥石在保存原生孔隙的同时,占据了喉道空间,使砂岩储层的渗透性降低,其含量与渗透率呈负相关性。
- 杨巍陈国俊张铭杰李程善吕成福李超
- 关键词:绿泥石成岩作用鄂尔多斯盆地
-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 郭建军陈践发王铁冠周学慧李程善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