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泽仁志玛

作品数:42 被引量:17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1篇地震
  • 12篇震前
  • 7篇电离层
  • 7篇强震
  • 7篇强震前
  • 7篇DEMETE...
  • 5篇DEMETE...
  • 4篇电磁
  • 4篇震源
  • 4篇磁场
  • 3篇地震前
  • 3篇地震台
  • 3篇地震预测
  • 3篇震源机制
  • 3篇网格
  • 3篇网格计算
  • 3篇VLF
  • 2篇地震非均匀度
  • 2篇地震观测
  • 2篇地震科学

机构

  • 3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5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武汉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防灾技术高等...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

  • 42篇泽仁志玛
  • 15篇陈会忠
  • 11篇胡彬
  • 11篇申旭辉
  • 11篇张学民
  • 9篇李志雄
  • 8篇欧阳新艳
  • 8篇赵庶凡
  • 6篇刘静
  • 5篇路鹏
  • 5篇陆松宝
  • 5篇吴婷
  • 5篇黄建平
  • 4篇黄建平
  • 4篇陶本藻
  • 4篇何加勇
  • 4篇李圣强
  • 3篇钱庚
  • 2篇熊攀
  • 2篇周克昌

传媒

  • 7篇地震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学报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中国科技资源...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震前ELF/VLF磁场的扰动特征统计研究
近20世纪以来大量学者利用非力学的电磁学方法研究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发现在ULF/ELF/VLF的不同频段电磁信号提供了明显的地震短临信息。前人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研究主要关注了大约地震前后1到2月的较短时段,为了更...
泽仁志玛申旭辉曹晋滨张学民黄建平刘静欧阳新艳赵庶凡
关键词:DEMETER磁场强震
文献传递
地震信息基础架构(Seis-Cyberinfrastructure)的发展战略思考被引量:1
2007年
作者从新名词Cyberinfrastructure着手,阐释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意义,分析了地球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指出了信息基础架构是通向科学创新的“金山”之路,现代科研方式的重大变革和革命有赖于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基于对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认识,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本文提出了未来5~10年里,7个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
陈会忠泽仁志玛胡彬陆松宝
关键词:地震信息
IPv4与IPv6网络共存机制研究
<正>IPv4协议存在地址空间日渐耗尽,IPv4网络中路由器爆炸,缺乏安全机制。IPv6协议将IP地址从IPv4的32位增加到128位,以便支持更多级寻址层次和更多网络节点,及更简单的自动地址配置和可靠的安全传输。传统的...
泽仁志玛胡彬陈会忠陆松宝
文献传递
地震观测信息技术创新思考
2012年
1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地震学发展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纵贯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主要指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震学近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经典地震学阶段也称模拟地震学,定量地震学阶段也称数字地震学。地震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和高新技术密不可分,高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人类对地球和地震的了解越深入。
陈会忠蔡晋安黄建平泽仁志玛沈萍何加勇王东彬陆松宝
关键词:数字地震学技术创新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地震观测信息技术
高纬度哨声模合声波现象
利用低轨道卫星DEMETER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2006年4月14日一个CME驱动的强磁暴期间的电磁波动现象。首次发现合声波在高纬度地区穿越等离子体层层顶进入电离层传播的证据。在此磁暴期间,DEMETER卫星观测到了从...
泽仁志玛
从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和海啸看各国地震系统的反应被引量:2
2005年
陈会忠崔秋文杨大克泽仁志玛闻军胡彬
关键词:苏门答腊地震海啸震源机制解地震台
门答腊北部Ms7.8地震前电离层扰动特征研究
DEMETER卫星是2004年4月由法国发射并主要应用于地震与电离层异常相关性的研究,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监测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活动的电磁卫星。该卫星是极轨卫星,飞行高度为660km,卫星预设触发及常规观测两种模式,...
胡云鹏泽仁志玛黄建平
文献传递
网格计算在地震科学中的研究应用
随着科学家对地震物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数字模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提高,结合信息技术理解地震和海啸的物理机制,为地震和海啸预报提供可行的方法.网格计算为地震科研组织搭建了协同研究的平台环境,共享资源.为此本文讨论了网格计...
胡彬泽仁志玛陈会忠
关键词:地震预报灾害分析网格计算
文献传递
利用seed波形事件数据计算加速度峰值
<正>通常当一个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首先获得的信息是震级和震中位置,但不能及时给出地震的破坏情况,因而会延误紧急救援。我们试图通过对实时地震仪的数据采集、计算地面运动参数和期望的震动烈度值,实现地震震动图的快速的产出...
泽仁志玛陈会忠
文献传递
网格计算在地震科学中的研究应用
<正> 随着科学家对地震物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数字模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提高,结合信息技术理解地震和海啸的物理机制,为地震和海啸预报提供可行的方法。网格计算为地震科研组织搭建了协同研究的平台环境,共享资源。1网格计算及...
胡彬泽仁志玛陈会忠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