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承日

作品数:2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诗歌
  • 9篇古典
  • 9篇古典诗歌
  • 6篇诗学
  • 6篇无迹而神
  • 6篇古代诗
  • 3篇写作
  • 3篇古代诗歌
  • 3篇古代诗学
  • 2篇道家
  • 2篇道家思想
  • 2篇杜甫
  • 2篇意境
  • 2篇应用写作
  • 2篇审美
  • 2篇诗风
  • 2篇诗学精神
  • 2篇文学
  • 1篇代文
  • 1篇道说

机构

  • 12篇洛阳工业高等...
  • 11篇洛阳理工学院

作者

  • 23篇涂承日
  • 1篇刘保亮
  • 1篇曲菲

传媒

  • 3篇洛阳理工学院...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洛阳工业高等...
  • 2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学术交流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0
  • 2篇199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几种表现形式
2003年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虽说没有“哲理诗”这一类属名称,但以诗明“理”确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诗中之“理”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依景明“理”、依事明“理”和议论明“理”三种类型。
涂承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哲理诗歌艺术
“芬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被引量:4
2016年
我国高校转型既要立足"中国问题",也要借鉴有益的"最佳国际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与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以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为考察中心,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问题,"芬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启示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注重实践环节,校企深度合作。
刘保亮涂承日
关键词:本科院校
唐诗理思的审美演生
2006年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典性、样本性的意义。
涂承日
关键词:唐诗意象意境情韵
浅谈应用写作学的教材建设
1999年
本文指出了目前应用写作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问题,搞好该学科的教材建设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涂承日
关键词:应用写作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2008年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便是受惠于此种思维而逐渐培植起来的一种审美经验。
涂承日
关键词:古代诗歌无迹而神道家思想
浅谈两类通知的写作
2000年
通知用途广、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决定其在公务活动中起着非同一般公文的重要作用。在所有的通知种类中,颁印类和批转类通知在标题制作与正文结构上与众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写作中存在的标题制作和正文处理上的种种错误,必须得到纠正。
涂承日
关键词:标题正文
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被引量:2
2005年
中国古典诗歌虽以“吟咏性情”为主要特质,却并不缺少“理”的艺术构成。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理”的合法性虽曾受到质疑,但以“理”入诗则又是历代皆有的诗学现象。无论先秦、汉、魏晋、唐、宋及至明清,理性光亮在古代诗苑中一路闪耀,从未停息。随着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理思的构成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程度。以“理”入诗的高层境界不失形象宛然、情韵悠长的诗性品格,而直下理语、缺乏情致的粗陋说教则多为人所诟病。
涂承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2003年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涂承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情景虚实相生
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语言策略被引量:1
2008年
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说是用"无迹"来赞颂"有神",倡导一种"求神似于形似之外"的诗学精神。其语言策略大体可归结为三种范型:曲形得神;变形得神;隐形得神。
涂承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无迹而神语言策略
古代明理诗审美特性浅析
2003年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 ;辞以情发、理偕情行 ;理在言外、委婉含蓄 。
涂承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审美特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