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玲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Na^(18)F用于肿瘤骨转移病灶显像及其诊断效能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介绍骨转移瘤的Na18F PET/CT显像,并比较其与Na18F PE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ECT显像对骨转移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15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行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显像,将肉眼可见的骨骼热区记为转移、无法定性和非转移病灶,通过临床随访最终定性诊断为转移病灶、非转移病灶,比较3种检查方法探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Na18F PET/CT和Na18F PET均检出全部168处病灶,99Tcm-MDP ECT探测到全部病灶的64.88%(109/168)。当无法定性的病灶被计入转移病灶时,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100%;99.17%、72.92%;66.67%、39.58%。前两者与后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8、χ2=8.2、χ2=18.0、χ2=25.4,P均<0.05)。当无法定性的病灶被计入非转移病灶时,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3.75%;93.33%、79.17%;57.50%、81.25%。PET/CT、PET较ECT灵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1、χ2=22.5,P均<0.05),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χ2=0.44,P均>0.05)。结论 Na18F PET/CT用于骨转移瘤显像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兼备的优势。
- 程竞仪章英剑王新村王明伟潘玲玲张勇平胡四龙郑宇佳卢麟俊潘禾戎
- 关键词:骨疾病
- ^(18)F-FDG PET/CT显像中应用“反复排尿再充盈法”提高膀胱病灶检出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与目的:18F-FDG经过由尿液排泄,膀胱中尿液的高放射性影响了膀胱病灶的检出,本研究介绍一种18F-FDG PET/CT检查中提高膀胱恶性病灶检出率的简便方法——"反复排尿再充盈法",即:18F-FDG注射后反复饮水-排尿、最后憋尿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35例原发、13例非原发)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8F-FDG常规显像后,通过反复饮水-排尿、再憋尿进行盆腔延迟显像的结果。结果:89%的患者(43/48)在首次延迟显像时,尿液SUVmax(SUV最大值)从33.14(9~66.80)降至3.23(1.35~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3,P<0.01),2次显像的平均间隔时间为2 h,而膀胱病灶的SUVmax为2.8~25.0。该延迟显像方法对膀胱癌诊断灵敏度为90.5%(19/21)、特异度为81.5%(22/27)、准确性为85.4%(41/48)。结论:反复饮水-排尿、最后憋尿情况下的盆腔延迟显像能在保持膀胱壁解剖对比的同时,有效降低膀胱尿液放射性本底、增加病灶靶/本比,进而增加膀胱癌灶检出率,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 程竞仪杨忠毅张勇平王新村潘玲玲朱一平章英剑
- 关键词:膀胱癌脱氧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