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平

作品数:65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2篇脊柱
  • 23篇脊柱侧
  • 20篇侧凸
  • 19篇手术
  • 18篇脊柱侧凸
  • 16篇截骨
  • 16篇后凸
  • 13篇腰椎
  • 12篇手术治疗
  • 12篇畸形
  • 11篇后路
  • 11篇僵硬
  • 11篇矫形
  • 11篇关节
  • 10篇后凸畸形
  • 9篇内固定
  • 9篇并发
  • 9篇并发症
  • 7篇退变
  • 7篇椎弓

机构

  • 64篇解放军第30...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铜陵县...

作者

  • 65篇王晓平
  • 63篇马华松
  • 42篇陈志明
  • 26篇谭荣
  • 20篇陆明
  • 19篇袁伟
  • 15篇赵福江
  • 14篇吴继功
  • 14篇邹德威
  • 14篇任冬云
  • 13篇徐启明
  • 12篇鲍磊
  • 12篇郑蕊
  • 11篇周建伟
  • 11篇张敬
  • 10篇周雪峰
  • 10篇白克文
  • 10篇海涌
  • 7篇牛晶
  • 6篇宋志

传媒

  • 1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1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总装备部医学...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2003年全...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3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术期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拟合优度分析被引量:49
2013年
背景: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推广应用2年,积累了一些临床数据。目的:通过分析证实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稳定性及适合临床医疗实践的可能性。方法:纳入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5例,患者分为治疗前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组和随访6个月组3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将应用该量表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与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相比较,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进行拟合优度分析。结果与结论:量表对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与患者关节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随访6个月时患者总体经该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患者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结果与HSS评分相当。该量表评分在治疗后3,6个月时患者总体评估均Ⅰ级以上改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下降超过30%。在WOMAC疼痛评估项及生理功能评估项中,随访6个月时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随访3个月时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与相关疼痛程度减轻相关;且伴有功能和关节僵硬的评分显著改善。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最终获得4个维度22个评估项目,拟和优度分析证明,该量表的拟和优度良好,具有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贾海英陆明王晓平郑蕊张敬马华松
关键词:人工假体人工全膝关节
植骨融合技术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成人侧弯术后固定棒断裂与矫形固定节段的植骨融合间的关系。方法 1989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成人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断棒,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例,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35.11岁(23~56岁)。一期矫形术后出现断棒现象的时间为术后6~29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本组中患者的性别比例女:男为6:3,与文献报道中的成人侧弯发病率相符合。本组患者的年龄层面:20~30岁5例;30~40岁1例;40~50岁1例;50~60岁2例。断棒年龄分布主要在20~30岁,占55.6%;年龄层与植骨融合率成反比例发展,考虑本组中断棒原因与植骨融合程度相关。本组中患者术后矫形率原位融合2例;矫形率>0且<30%患者1例;30%~40%1例;40%~70%1例;70%~80%2例;80%~90%1例;93%1例;患者在不同矫形率下的断棒机会平均,可明确本组患者的断棒原因与矫形率无直接相关关系。患者术后椎体活动度的分布:<4°患者2例;>4°的患者7例。本组中的植骨融合程度较差(植骨不融合率为66.7%)。结论术中充分植骨融合条件可以保证内固定的稳定,也使内固定特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避免断棒现象的发生。因此,术中矫形固定节段的完全融合是保证成人侧弯手术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关键和最终目的 。
陆明马华松谭荣任冬云白克文王晓平马晓明张墨郑蕊张静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并发症分析
陈志明马华松谭荣赵福江王晓平
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为(18.3±14.8) cm (11~35) 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 )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 cm (10~26) 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 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 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 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陈志明马华松王晓平谭荣袁伟赵福江徐启明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矫形外科手术腰椎
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改善支撑力及应力的动态平衡被引量:14
2014年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因此导致手术风险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选择性减压的概念,但对于部分患者仍然难以明确责任节段或部位,从而导致在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减压技术并未能较广泛性减压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患者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患者23例。修复方法主要为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采用常规X射线、腰椎MRI检查结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以及动态X射线测量(过伸过屈位及左右侧屈位)等判定病变阶段及不稳定区间。经动态X射线测量采用Posner评分明确责任节段稳定性;经腰椎MRI确定椎间盘明显退变变性;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明确主要责任间隙。采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对患者的修复效果进行评定,加用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作为疗效的判定标准。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改善率为88%,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93%。未见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和拔出现象,无腰椎矢状位失平衡。提示多节段腰椎退变伴邻近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在术前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点给予正确、全面诊断、评估,对病变责任间隙予以减压、采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和连接棒以及椎间植骨融合可增加前中柱的支撑力,使内固定钉棒上的应力维持动态平衡,同时稳定的钉棒内固定系统也有利于前方植骨材料的骨愈合。内固定器械形成的框架式结构,使其抗旋转能力显著提高,
王晓平马华松陈志明袁伟秦柳花任冬云郑蕊张敬辛莘陆明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疼痛测定腰椎退变腰椎滑脱
极重度脊柱侧凸的二期手术治疗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极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二期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为11~17岁,平均13.4岁。Cobb角为130°~170°,平均159°。采用二次手术,一期将130°~170°极重度的脊柱侧凸矫正47%左右,将其变为重度脊柱侧凸,4~6个月后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二期矫形,使矫正率达到65%左右。一期手术行小切口手术,采用内撑开技术进行撑开。4—6个月以后再行二期手术,常规后路矫形,僵硬的病例可采用小关节突松解或者360°截骨,并进行剃刀背切除和植骨。结果二次术后Cobb角为46°~66°,平均58°。身高增加14~21cm,平均19.1cm。所有病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凸的患者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畸形的矫正率,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马华松周建伟邹德威邵水霖王晓平谭荣张墨
关键词:胸椎脊柱侧凸外科手术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陈志明马华松谭荣邹德威王晓平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后凸截骨术僵硬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
2004年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对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 1996~ 2 0 0 1年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 75例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按莫子丹等[1] 的术后评定标准 ,优 6 0例 ,占 80 % ;良 13例 ,占 17 3% ;差 2例 ,占 2 7%。 75例中 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包括下肢旋转畸形 3例 ,髋内翻 2例 ,内固定失败 2例。 结论 动力髋螺钉对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部骨折均能坚强固定 ,有利于病人的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其造成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手术时机延误致手术难度增加 ,手术操作不规范 。
鲍磊海涌周雪峰章纯光马华松王晓平
关键词:股骨粗隆骨折动力髋螺钉并发症
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顺行肱骨带锁骨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其中新鲜骨折28例,骨不连2例,6例骨折伴有桡神经挫伤。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顺行肱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肱...
鲍磊马华松周雪峰海涌白克文王晓平宋志
关键词:肱骨骨折带锁髓内钉
文献传递
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女性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后老年女性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肺功能、VAS评分,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椎体后凸成形术后5 d患者肺功能显著提高,VAS评分降低,与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5 d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同时肺功能亦有显著提高。
鲍磊邹德威周雪峰马华松海涌高培耀王晓平宋志
关键词:肺功能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