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伟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效果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观察和探索经皮电刺激促进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至尺神经组(B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组(C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术后经皮电刺激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患侧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C组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A组,潜伏期高于A组;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C组,潜伏期高于C组;B、C、D三组大鼠肱二头肌湿重比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低于A组,且C组肌肉恢复最差;B、C、D三组大鼠NF-200表达明显低于A组,D组NF-200表达明显强于C组,但仍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显示B组神经纤维髓鞘成熟,C组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成熟度差。D组髓鞘增生情况较C组好转,但仍有部分无髓神经纤维存在。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后经皮电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以及延缓靶肌的失神经萎缩,尽管较之神经端端吻合存在差距,仍不失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 孙乾曹群华祝伟梅远东顾晨
- 关键词:电刺激端侧缝合
- 微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端-侧移位缝合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端-侧移位缝合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组A)、右侧肌皮神经离断后端-侧缝合至尺神经组(组B)、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神经营养因子组(组C)、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激活态雪旺细胞组(组D)以及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组(组E);于手术后第1、2、4、8周时观察各组大鼠患肢肌力恢复情况,采用梳洗试验以及肱二头肌湿重观察和评价各组大鼠的屈肘功能;分别于术后第1、2、4、8周时检测各组大鼠右侧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NCV)及右侧肱二头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术后第8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新生神经轴突数。结果:各组大鼠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红肿及溃疡发生;梳洗试验显示2周时各组梳洗试验患肢屈肘活动较差,第4和第8周时组C、D、E屈肘活动有好转;术后组C、D、E肱二头肌湿重重于组B,但比组A轻(P<0.05);术后组C、D、E肌皮NCV快于组B,但比组A慢(P<0.05);各实验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较组A低,组C、D、E较组B高(P<0.05);术后第8周的神经纤维轴突计数证实组C、D、E新生神经纤维轴突数少于组A,但多于组B(P<0.05)。结论:神经端-侧移位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局部植入神经生长因子、激活态雪旺细胞、神经干细胞均可促进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
- 梅远东祝伟顾晨顾玉东
-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雪旺细胞
- 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究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旋前-外旋(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膝上内侧踝(SMM)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术中进行骨固定前、后两次压力测试。根据骨固定后的术中应力试验阴性结果,29例(对照组)患者未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根据骨固定前的术中应力试验阳性结果,32例(观察组)患者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记录人口学资料、骨折形态资料、随访时间间隔、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关节-后足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等统计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6个月,用Weber法观察,未发现联合明显复位不良。此外,无患者因韧带联合分离或复位不良等并发症而再次手术。两组术后3年平均AOFAS评分均满意。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有更好的功能预后的可能性和趋势,AOFAS和VAS评分均提高。此外,对照组疼痛风险较低,而肿胀风险略高。然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和VAS与两种策略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SMM骨折的患者中,经随访,使用韧带联合螺钉与未固定的患者在功能预后方面无差异。在踝关节骨折中,应更多地注意固定前后的术中应力试验和踝内侧踝骨骨折的形态。
- 顾悦钱骧袁晓东祝伟
- 关键词:韧带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