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笪琴

作品数:20 被引量:242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艾滋病
  • 8篇病毒
  • 8篇病毒治疗
  • 7篇抗病毒
  • 7篇抗病毒治疗
  • 5篇影响因素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结核
  • 4篇艾滋病抗病毒...
  • 3篇免费抗病毒治...
  • 3篇结核病
  • 3篇HAART
  • 2篇药品
  • 2篇疫情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逆转录病毒
  • 2篇转录
  • 2篇淋巴

机构

  • 20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湖北大学
  • 1篇宜昌市疾病预...

作者

  • 20篇笪琴
  • 15篇彭国平
  • 12篇汤恒
  • 10篇郑武
  • 5篇李旺华
  • 4篇张薇
  • 3篇侯双翼
  • 3篇周丽平
  • 2篇杨成凤
  • 2篇皮琦
  • 2篇张玉
  • 2篇蒋洪林
  • 2篇卢星星
  • 1篇刘勋
  • 1篇戴继舫
  • 1篇彭庭海
  • 1篇阳凯
  • 1篇赵鑫
  • 1篇叶建君
  • 1篇张皓

传媒

  • 5篇公共卫生与预...
  • 3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1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3例老年HIV感染者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 了解近年湖北省老年人报告病例较高地区艾滋病流行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传播途径、高危行为史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 53例参与调查,性别比为1.9:1(35:18);年龄分布50-83岁,平均年龄62岁。96.23%(51/53)为性传播,3.77%(2/53)为血液传播,男同性传播占22.86%(8/35)。性传播中,70.59%(24/34)男性和17.65%(3/17)女性有商业或临时性伴。感染前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男性为8.82%(3/34),女性为11.76%(2/17)。结论高危性行为是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而多数女性是经婚内配偶感染,老年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低,感染艾滋病风险高。老年男同性行为现象突出,且均为临时性伴。
笪琴蒋洪林李旺华彭国平汤恒彭庭海阳凯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人群流行病学
湖北省2014-2016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晚发现情况分析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晚发现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晚发现病例定义测算湖北省2014-2016年HIV/AIDS晚发现比例,比较不同特征和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湖北省2014-2016年报告HIV/AIDS 8 275例,晚发现病例3 121例,晚发现比例为37. 72%。晚发现比例女性(42. 95%)高于男性(36. 63%);55~65岁(51. 97%)的比例最高,其次是65岁以上(50. 24%);本省户籍(39. 37%)高于外省户籍(25. 21%);职业为离退人员(51. 68%)的最高,其次是农民(47. 57%)。婚姻状况为未婚(24. 38%)的比例最低;文化程度为小学(49. 22%)的最高,其次是文盲(47. 55%)。感染途径异性传播(46. 46%)高于同性传播(26. 10%);样本来源为其他就诊者(50. 77%)的最高,其次是术前检测(43. 71%)。晚发现比例最高的地区是黄冈市(53. 66%)、黄石市(46. 81%)和鄂州市(45. 37%)。不同人群特征和地区晚发现比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湖北省2014-2016年晚发现比例较高,应针对晚发现风险大的人群和地区加强监测,尽早地发现感染者。
笪琴彭国平汤恒郑武
关键词:艾滋病影响因素
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患者生存情况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情况,并以年龄<50岁艾滋病患者为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年龄≥50岁和<50岁两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2 643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58.49±7.1)岁,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7 725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4.43±8.68)岁。两组艾滋病患者主要以男性、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初中及以下文化、基线CD4值在0~200个/μl之间、WHO临床分期为Ⅰ期、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为主;寿命表法显示年龄≥50岁组老年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82.06%下降到第10年的53.63%,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97.48%下降到第10年的94.2%。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50岁组的死亡风险高于<50岁组(χ~2=209.7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率低,应结合本省特点,根据老年人群的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措施,降低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
郑武笪琴汤恒彭国平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患者
湖北省2008-2010年VCT情况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8-2010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全省VCT门诊求询者的基本信息、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情况及各类VCT门诊工作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到全省各级VCT门诊接受咨询检测的人数共计163 634人,男女性别比为1.34∶1;求询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占73.48%;求询者类型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且其构成比逐年上升。96.76%的求询者接受了HIV抗体筛查检测,筛查阳性率以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阳性者和有男男性行为史者两类人群为高,分别为8.52%和5.97%,与其他类型人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008~2010年,各级医疗机构设立的VCT门诊数占VCT门诊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4.86%、64.71%和70.06%,其咨询检测人数占VCT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9.59%、41.98%和47.5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配偶/固定性伴阳性和有男男性行为史人群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工作,减少二代传播;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优势和作用。
李旺华汤恒彭国平笪琴
关键词: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
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的掌握情况,评价大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武汉市某高校在校的1332名大学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评价教育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分别为53.40%和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分别为18.00%和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单一核心信息知晓率也有显著提高(P<0.01)。健康教育前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的知晓率低于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后无差别(P>0.01)。结论:大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良好,包括健康讲座、网络、电视、广播等在内的综合形式的健康教育措施可作为高校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
张海红笪琴
关键词:健康教育结核病大学生
湖北省2715例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者生存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探讨接受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下载历史卡片;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及趋势分析;运用COX回归进行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2 715例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者中,死亡412例;平均病死率为4.18/100人年,其中,死亡主要集中在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前6个月内,此后,病死率维持在1~4/100人年;治疗满60个月的生存率为80.4%(95%CI:79.3%~82.8%)。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生存时间在年龄、婚姻、基线CD4+T细胞计数及治疗前有无AIDS相关疾病症状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其中,基线CD4+T细胞计数和治疗前有无AIDS相关疾病症状是影响病死率的主要因素(基线CD4+T细胞计数:HR=3.4,P=0.042;AIDS相关疾病症状:HR=3.4,P=0.042)。结论及早发现HIV/AIDS并纳入抗病毒治可显著降低艾滋病病死率。
彭国平李旺华占发先笪琴汤恒
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湖北省2006—2015年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湖北省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并研究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开始接受HAART时间在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患者,年龄≥15岁,有完整的基线及随访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累积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的生存时间差异并做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接受HAART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共计10 065例,其中男性7 449例(74.01%),女性2 616例(25.99%)。在观察期内有1 048例(10.41%)患者死亡,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有646例(61.64%),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死亡的有471例(72.91%),治疗第1年死亡的有497例(76.93%);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95.03%下降到第10年的86.97%;家政及服务业(HR=1.33,95%CI=1.09~1.62)死亡风险大,高中/中专(HR=3.26,95%CI=1.72~6.18)的死亡风险较初中及以下大。基线机会性感染数越多(≥3个HR=0.73,95%CI=0.58~0.93)、WHO临床分期越高(HR=0.59,95%CI=0.49~0.7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1个/μL HR=5.83,95%CI=1.84~18.54)、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大(≥50岁HR=0.70,95%CI=0.58~0.85)的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死亡风险大。结论湖北省2006—2015年接受艾滋病HAART的患者治疗后累积生存率较高;基线机会性感染数越多、WHO临床分期越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大者接受HAART后生存时间短。
郑武笪琴彭国平
关键词:艾滋病影响因素
湖北省2003—2015年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免疫学失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2003—2015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患者状况,分析艾滋病HAART后免疫学失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描述分析艾滋病HAART状况及免疫学失败情况,通过含时间依存变量的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8 996例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60 018次,整个随访过程中有30.55%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免疫学失败,中位失败时间为治疗后的47.67个月;拟合扩展的Cox风险模型,发现随访前7天漏服次数、性别、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年龄(≥50岁)、初始治疗方案等对免疫学失败有影响。结论接受HAART后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较多,需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特别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治疗,并结合其他检测结果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郑武笪琴张薇汤恒彭国平
关键词:艾滋病CD4+T淋巴细胞
湖北省2003—201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筛选1 416例年龄≥15岁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信息,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亡的1 416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68.67%,女性占31.33%,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87岁,平均死亡年龄(47.68±12.67)岁,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2.01%,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占60.3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水平为主,占88.7%;死亡病例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个月内病死率最高,为37.22%。所有死亡病例中,64.76%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开始的第1年患者生存率下降最快,Log-Rank检验(P<0.000 1)发现基线CD4计数≤50个/μL的生存率低于基线CD4计数为51~200个/μL组和≥201个/μL组。结论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病死率较高,应加强患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郑武笪琴汤恒彭国平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流行病学分析
湖北省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CD4^+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CD4^+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2年1月1日以后接受HAART的成年患者,利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患者的基线、治疗后6、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1 843例研究对象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218. 94±143. 96)个/μl,接受HAART后6个月为(334. 31±188. 62)个/μl,12个月后为(382. 79±204. 4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856. 98,P=0. 000)。影响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开始治疗年龄、WHO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受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治疗年龄、初始治疗方案等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二线药物的患者上升较快。受WHO临床分期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上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WHO临床分期越靠前,上升速度较快。结论湖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早开展HAART,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郑武笪琴张薇汤恒彭国平
关键词:艾滋病HAART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