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伟忠

作品数:28 被引量:222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直肠
  • 14篇肠癌
  • 12篇直肠癌
  • 12篇肿瘤
  • 9篇手术
  • 7篇切除
  • 7篇胃肠
  • 7篇间质
  • 7篇肠肿瘤
  • 6篇直肠肿瘤
  • 6篇切除术
  • 6篇间质瘤
  • 5篇胃肠间质瘤
  • 5篇疗效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结
  • 4篇低位直肠
  • 4篇低位直肠癌
  • 4篇预后
  • 4篇化疗

机构

  • 28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8篇蒋伟忠
  • 18篇官国先
  • 14篇陈致奋
  • 13篇池畔
  • 12篇刘星
  • 10篇卢辉山
  • 10篇黄颖
  • 8篇林惠铭
  • 7篇王枭杰
  • 7篇黄胜辉
  • 7篇孙艳武
  • 7篇卢星榕
  • 5篇徐宗斌
  • 4篇张祥福
  • 2篇林维文
  • 2篇王川
  • 2篇黄昌明
  • 2篇周永建
  • 1篇施凉潘
  • 1篇段青

传媒

  • 10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肿瘤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半结直肠癌合并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的解剖学分型和腹腔镜手术
2023年
目的初步探讨左半结直肠癌合并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PDM)的解剖形态与分型,并探究应用腹腔镜根治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数据库中实施腹腔镜根治手术的995例左半结肠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4例(2.4%)合并PDM者回顾影像学资料和手术录像,观察降结肠及系膜分布形态,评估腹腔镜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根据解剖学形态特点,将PDM分型如下:0型为PDM合并中肠旋转不良或升结肠系膜旋转不良;1型为横结肠与降结肠移行处系膜未固定;2型为PDM降结肠在肠系膜下动脉水平附近明显内移,其中不越过腹主动脉者为2A型,越过腹主动脉者为2B型;3型为降乙交界结肠系膜未固定,在肠系膜下动脉水平以下明显内移。结果24例术中诊断左半结直肠癌合并PDM患者中,仅有9例(37.5%)术前影像被部分外科医师阅片时发现并诊断。全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为(63±9)岁。24例PDM分型如下:0型占4.2%(1/24);1型占8.3%(2/24);2A型和2B型分别占37.5%(9/24)和25.0%(6/24);3型占25.0%(6/24)。全组患者均存在结肠系膜自身粘连并行松解,20例(83.3%)存在结肠与回肠系膜粘连,12例(50.0%)游离脾曲。14例(58.3%)患者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为全共干型。24例接受腹腔镜D3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22例(91.7%)保留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术中发现2例(8.3%)患者近切端结肠缺血,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者,其中1例为近肛管型低位直肠癌,因术前肛门功能差行经括约肌间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例被迫行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全组手术时间(260±100)min,中位出血量为50(20~200)ml,No.253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3(0~20)枚,仅1例(4.2%)发生No.253淋巴结转移。术后中位住院时间8(4~2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4/24),术后均未发生肠缺血坏�
黄胜辉池畔黄颖王枭杰陈明宏孙艳武林惠铭蒋伟忠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结肠中肠旋转不良腹腔镜手术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7例对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舒尼替尼50mg/d服药4周、停药2周("50mg方案")或37.5mg/d连续口服("37.5mg方案")治疗,对其生存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接受中位时间为64周(7~153周)的舒尼替尼治疗,其中9例采用"50mg方案",18例采用"37.5mg方案"。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中位时间为72周(14~164周)。(2)按Choi标准进行最佳疗效评估:完全缓解1例(1/27),部分缓解7例(7/27),疾病稳定10例(10/27),疾病进展9例(9/27),客观有效率达8/27。(3)随访过程中,进展21例,死亡15例。1年生存率为17/2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0周,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84周。按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分为400mg组和>400mg组分析,PFS为46周vs 33周(P=0.047),即400mg组的PFS优于>400mg组;但OS为89周vs 71周(P=0.259)。(4)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症(15/27),食欲减退(13/27),皮肤脱色(9/27),恶心呕吐(9/27),疲乏(9/27),腹泻(8/27),其中大多数是1/2级。按给药剂量分组,"50mg方案"组腹泻及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5/9及7/9)均高于"37.5mg方案"组(3/18及8/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的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采用"37.5mg方案"患者更容易耐受。
刘星池畔卢辉山官国先蒋伟忠陈致奋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药物耐受性哌嗪类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直肠系膜分离终点线的发现和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提出“终点线”的概念,以利于中低位直肠癌术中直肠系膜的游离操作。方法对81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6cm)和71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术后标本(直肠癌下缘距肛缘〈5cm)的直肠末端系膜的大体解剖进行观察;复习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就治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MRI的T2加权像影像学资料和手术录像资料,对不同手术方式(机器人或高清腹腔镜)和不同手术解剖器械(超声刀或电钩)下直肠末端系膜终点线解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探讨直肠系膜的分离终点线所在。结果在LAR术后大体标本上,发现肛提肌裂孔水平以下的直肠壁无直肠系膜附着;APR大体标本解剖发现。肛提肌裂孔是直肠系膜的最末端附着缘,且在该水平直肠系膜仅2mm厚。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系膜影像学形态观察发现,直肠系膜组织越接近肛提肌裂孔水平。其高信号系膜影逐渐减弱至消失;高清腹腔镜和机器人术中观察发现,围绕盆底肛提肌裂孔出现了一个由盆筋膜围绕而成的白色线状结构,由此设定为TME的“终点线”。手术录像的“终点线”总体显露概率为45.4%(49/108),其中腹腔镜“终点线”显露概率为39.7%(31/78),机器人则为60.0%(18/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手术器械中的超声刀暴露“终点线”的概率为55.4%(41/74),明显优于电钩的23.5%(8/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腹腔镜技术结合超声刀术中“终点线”暴露概率为52.3%(23/44)。结论环绕肛提肌裂孔周围的白色筋膜样组织为TME的分离“终点线”。使用超声刀可以保证TME的手术质量。
池畔王枭杰官国先林惠铭黄颖蒋伟忠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腹腔镜机器人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57例CD117阳性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中15例行肝转移灶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肝转移3例,异时性肝转移12例。其中肝转移灶行解剖型切除5例,不规则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发生。肝切除术后1年、2年、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3%、53.3%、26.7%。中位无病生存期27个月。术后再次复发转移率86.7%,其中残余肝转移12例,肝外转移1例。结论局限的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经选择行转移灶切除是安全的,并可获得较长的生存。
蒋伟忠卢辉山黄鹤光黄昌明官国先张祥福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肝切除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官国先严延州陈致奋刘星蒋伟忠卢辉山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
腹腔镜直肠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
池畔黄颖官国先卢星榕林惠铭蒋伟忠陈致奋黄胜辉孙艳武叶道
项目组于2000年开展了福建省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国内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单位之一,医院将其列入医疗创新计划,大力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日趋成熟,2012年学科列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获得该经费的...
关键词: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并发症
CD105和CD34染色在Ⅰ-Ⅱ期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差异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早期直肠癌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差异,探讨CD105-微血管密度(MVD)作为Ⅰ-Ⅱ期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应用抗CD105、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多因素回归分析CD105-MVD、CD34-MVD与早期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D105在直肠癌新生微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105-MVD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组织类型、肝转移率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CD105-MVD是影响全组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CD105-MVD高表达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低表达患者的3.032倍(95%CI=1.481-6.804)。而CD34-MVD与直肠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105是一种较CD34更有特异性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早期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周永建叶琴康德勇卢辉山官国先黄昌明王川张祥福蒋伟忠
关键词:直肠癌CD105CD34微血管密度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淋巴结检出数目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2
2019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淋巴结检出数目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73例行nCRT联合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1例,女132例;年龄为(55±11)岁,年龄范围为26~81岁。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淋巴结检出数目影响因素分析。(4)不同淋巴结数目作为分组截点的预后分析。(5)分层分析。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3年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终点为肿瘤复发、转移或患者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1)治疗情况:373例患者均完成nCRT联合手术治疗,其中联合行保留括约肌直肠切除术329例,联合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44例。373例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2±6)枚,其中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85例,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88例。(2)随访和生存情况:37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随访期间,373例患者术后1、3、5年总体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4%、76.3%、67.5%。(3)淋巴结检出数目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学N分期、直肠癌消退分级是影响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t=3.156,2.992,χ^2=8.183,10.83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直肠癌消退分级、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独
高源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蒋伟忠徐宗斌孙艳武王枭杰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预后
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56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结肠近脾曲及结肠脾曲癌41例(脾曲组),降结肠癌73例(降结肠组),乙状结肠癌442例(乙状结肠组)。T1期29例,T2期63例,T3期273例,T4期191例。均行D3根治术或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将肠旁淋巴结定义为第1站,肠系膜淋巴结为第2站,肠系膜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淋巴结为第3站,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浸润深度肿瘤各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49.6%(276/556),其中脾曲组、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7%(22/41)、52.1%(38/73)和48.9%(216/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3%(263/556)、16.9%(94/556)和5.8%(3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4,P=0.000)。T,、T2、T,、T4期组的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8%(4/29)、0和0,25.4%(16/63)、4.8%(3/63)和3.2%(2/63),45.8%(125/273)、14.7%(40/273)和4.8%(13/273)以及61.8%(118/191)、13.1%(25/191)和8.9%(17/191)。脾曲组No.222与No.232[14.6%(61/41)比12.2%(5/41),X^2=0.11,P=1.000]以及No.223与No.253[7.3%(3/41)比2.4%(1/41),X^2=1.05,P=0.6161转移率相近;降结肠组No.232转移率15.1%(11/73)高于No.222[2.7%(2/73),X^2=6.84,P=0.017],No.253比No.223转移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73)比0,X^2=3.06,P=0.245]。而脾曲组No.222和No.223转移率均高于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
蔡东汉官国先刘星蒋伟忠陈致奋
关键词:结肠肿瘤左半结肠淋巴结转移
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在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中过表达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建立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体外构建端粒酶亚单位(h TERT)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c-kit突变型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h技术检测h TERT在原代细胞内的表达变化,选取h TERT表达升高的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高表达h TERT的单克隆细胞株。结果实验中成功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获得的细胞株与原代细胞相比h TERT表达上调,且体外传代50次后依然保持很好的细胞形态及活力。结论成功获得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c-kit突变对胃肠间质瘤的影响奠定基础。
刘星蒋伟忠官国先陈致奋卢辉山周永建
关键词:HTERT永生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