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临床心性事件的影响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临床心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Ig)活性,D-二聚体(D一dimer)含量。并观察住院 15 d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PTCA或CABG等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后血浆t-PA及PIg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PAI—1活性在治疗后明显降低,总的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活性,从而使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大大降低。
- 胡立群陈曙光徐岩周志中蔡其云陶际明陈蓓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纤溶活性
- 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心室反应昼夜节律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慢性持续性房颤病人心室反应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进择68例41~77岁的房颤病人接受小剂量胺碘酮的治疗,胺碘酮剂量从 200 mg /d开始,1周后改为 100 mg /d继续治疗 2周,用药前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心室反应节律的昼夜分布特征.结果 发现房颤病人心室反应有其一定的昼夜节律,在凌晨 4时至 5时达谷值、于上午 10时至11时达峰值。应用胺碘酮后,24 h总心室率、最快心率及24 h平均心率均有所下降,但其心室反应的昼夜特征无改变.结论 胺碘酮可有效控制房颤病人的心室率,而对其心室反应的昼夜节律无显著影响.
- 胡立群蔡其云刘骏崔勇王子先
- 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动态心电图
- 老年心血管病与血清铁蛋白关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老年心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按所患疾病分3组用放射免疫法进行SF检测,并与36例健康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冠心病组SF值为(324.66±171.53),高血压病组SF值为(296.66±140.1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的SF值为(297.83±128.01),与对照组的SF值(170.87±143.39)比较,水平升高(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可能是老年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参与了老年心血管病的某些病理生理过程。
- 汪琰蔡其云张世阳葛余浩王卫东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铁蛋白因果律老年人
- 尖端扭转性室速与QT间期正常的多形室速被引量:1
- 2002年
- 胡立群王卫东蔡其云陈学奎
- 关键词:尖端扭转性室速心律失常心电图心动过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和对照组(有胸痛、胸闷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20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绞痛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LVEF不同分为LVEF>50%组和IVEF≤50%组。测定各组病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GF-Ⅰ浓度(31.40±9.52μg/L)和IGF-Ⅱ浓度(0.25±0.68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18浓度显著增高(P<0.05),其中,LVEF≤50%组患者IL-18浓度显著高于LVEF>50%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的降低而升高,与冠状动脉发病率及心功能不全有密切关系,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变增加了一种新的判断指标。
- 胡群力汪琰蔡其云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8
- 老年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房颤与左心结构及功能改变的关系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房颤与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75例老年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其中伴房颤者39例,不伴房颤者36例,比较2组临床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 房颤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心功能较对照组差,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与左房内径成正相关,且发生房颤后心功能明显下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胡群力胡立群杨玲蔡其云王子先
-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心房颤动左心结构
- 经气管导管行气管内起搏心脏骤停23例体会
- 1998年
- 目的提高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经改制的气管导管对23例心脏骤停患者行气管内起搏。结果仅有起搏信号9例,起搏心律14例,其中电机械分离8例,有效起搏6例。结论经改制的气管导管对心脏骤停病人行气管内紧急起搏,不影响胸外按压和其它急救措施的进行。既可解决人工呼吸的问题,又能同时实施紧急心脏起搏,兼有心肺复苏两种功能。
- 蔡其云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心脏起搏
- 缬沙坦干预非杓型高血压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醛固酮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以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并观察节律改变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160 mg/d,观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 胡群力梁群蔡其云
- 关键词:高血压昼夜节律醛固酮
- 对室性早搏的新认识被引量:4
- 2008年
- 蔡其云
- 关键词:室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内科医生正常人
- 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GPⅡb/Ⅲa表达及纤溶活性的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 ,GPⅡb/Ⅲa表达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 41例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 ,GPⅡb/Ⅲa表达及全套纤溶指标 ,并与 2 7例正常人对比。结果 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且GPⅡb/Ⅲa表达亦有增高趋势 ,t -PA活性 ,血浆PIg明显下降 ,而PAL -1活性增高。
- 胡立群蔡其云王卫东周志中葛余浩王子先
- 关键词:血小板P选择素纤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