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曙光

作品数:19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纤溶
  • 4篇心肌
  • 4篇原发性
  • 4篇老年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率
  • 3篇心率变异
  • 3篇心率变异功率...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性假血友...
  • 3篇血管性假血友...
  • 3篇血友病
  • 3篇血友病因子
  • 3篇离散度
  • 3篇聚体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假血友病因子
  • 3篇梗死

机构

  • 1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5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19篇陈曙光
  • 16篇胡立群
  • 5篇蔡其云
  • 3篇王卫东
  • 3篇张亚斋
  • 2篇刘骏
  • 2篇唐海沁
  • 1篇杨玲
  • 1篇周志中
  • 1篇徐岩
  • 1篇王子先
  • 1篇王丽红
  • 1篇朱晓红

传媒

  • 8篇安徽医学
  • 4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3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那普利不良反应及防治被引量:1
1998年
陈曙光胡立群
关键词:依那普利药理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对EH组 ( 4 0例 )及对照组( 2 0例 )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 -二聚体 (D -dimer)、抗凝血酶Ⅲ (AT -Ⅲ )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血小板 (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并对E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患者的VWF、D -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AT -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WF与D -dimer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0 47,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可能是其易并发缺血性心。
陈曙光唐海沁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的QT离散度变化被引量:2
1997年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中有效21例,无效13例。有效组在溶栓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的QTc离散度(QTcd)与溶栓前相比较,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无效组在溶栓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的QTcd与溶栓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延长(P<0001)。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溶栓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之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01)。
胡立群陈曙光张亚斋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QT离散RT-PA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的变化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 及 D-二聚体改变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ACS组 (31例 )及对照组 (2 0例 )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 (AT- )和 D-二聚体 (D- dimer)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测定血小板 (PL 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CS组的 VWF、D- dimer明显增高 (P <0 .0 5 ) ,AT- 明显降低 (P <0 .0 5 ) ,VWF与D- dimer之间相关无显著性 (r=0 .0 36 ,P>0 .0 5 )。结论  AC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陈曙光唐海沁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ACS
慢性心衰患者培哚普利干预前后校正QT离散度的变化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培哚普利 (Perindopril)干预前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方法 :CHF患者 5 8例分基础治疗组 (A组 ,2 5例 )和基础治疗 +培哚普利治疗组 (B组 ,33例 ) ,比较治疗前后 4周、8周的QTcd变化。结果 :CHF患者应用培哚普利后 ,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 ,QTcd由入院时的 76 3± 10 7ms下降至5 1 8± 6 7ms ,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HF患者应用培哚普利后 ,QTcd显著下降 ,同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培哚普利对改善CHF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陈曙光胡立群刘骏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培哚普利QT离散度
类风湿与心律失常
1997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是一种以滑膜炎症和增生为特征,并导致关节腐蚀与畸形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侵犯关节滑膜。早期临床表现呈游走性、对称性全身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晚期关节破坏,僵硬,严重时可致残。类风湿病变还同时侵犯关节以外其它系统,器官的结缔组织。心脏是常见受累脏器之一。占类风关患者的30~50%,其中多是隐匿性。出现临床症状者仅10~20%,演变为活动性心血管病变而出现凶险病情者也屡有报道,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变为心包炎、心肌炎,辨膜病及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炎相对少见,这些心脏损害多伴有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不少类风关患者死于类风湿引起的心脏损害,心血管损害成为类风关患者四大死因中(肾、心脑皮感染)不可忽视的原因。
陈曙光胡立群王丽红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律失常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临床心性事件的影响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及临床心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Ig)活性,D-二聚体(D一dimer)含量。并观察住院 15 d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PTCA或CABG等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后血浆t-PA及PIg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PAI—1活性在治疗后明显降低,总的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活性,从而使临床心性事件发生率大大降低。
胡立群陈曙光徐岩周志中蔡其云陶际明陈蓓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纤溶活性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原发性高血压(EH)以及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型心绞痛(SAP)、糖尿病(DM)患者的内皮细胞损伤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总计139例,老年EH组11...
陈曙光
关键词: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文献传递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者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特点
2002年
目的 为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者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特点 ,对 46例老年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功率谱测定 ,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老年EH者的 2 4h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SBP和DBP之负荷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SBP、DBP负荷值均 >3 0 % ,老年EH组昼夜血压有显著差异 ,白天比夜间明显升高 ,老年EH组之心率变异功率谱中高频指标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老年EH者昼夜血压有明显差异 。
胡立群陈曙光蔡其云杨玲刘骏王子先
关键词:昼夜血压心率变异性动态血压心率变异功率谱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Ⅳ型高脂血症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Ⅳ型高脂血症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2 8例患者口服微粒化非诺贝特 8wk(2 0 0mg,每晚 1粒 ) ,用药前、后检测血清TG、TC、HDL C、LDL C、apoAI、apoB、LP (a)及t PA、PAI 1、PIg ,D D水平。 结果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后 ,血清TG水平显著降低 ,HDL C ,apoAI水平升高 ,TC、LDL C、apoB和LP(a)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改变。t PA及PIg水平较用药前均有所上升 ,而PAI 1水平则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明显降低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浆TG水平 ,并升高HDL C水平 。
胡立群陈曙光蔡其云刘骏陈学奎
关键词:微粒化非诺贝特高脂血症纤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