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可
- 作品数:18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探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7.1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4cm的11例中,采用翼点入路7例,单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直径〉4cm的9例中,采用双测额下入路2例,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Ⅱ级)16例(80%),其中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均获得肿瘤全切,SimpsonⅢ级切除4例(20%)。在有视力下降的18例患者29只眼中,术后视力改善20只眼(69.0%),无改变7只眼(24.1%),加重2只眼(6.9%),其中术前单眼视力严重下降者术后均无恢复。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中视力改善6例,无改变1例。结论:保护对视神经供血的穿支血管,注意肿瘤侵入视神经管情况,是视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 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赵奇煌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mMCA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中心收治的61例mMCA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61例患者分为手术组34例及单纯标准药物治疗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及离院1年内的死亡率,离院时及离院1年后神经功能良好率。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在治疗mMCAI中的优劣及年龄、手术时间、优势半球病变对手术患者术后死亡率及术后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以有效的降低mMCAI患者的死亡率(P<0.001),但无法改变患者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早期手术可以进一步提高mMCAI患者的生存率(P<0.05);优势半球病变与患者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改善与否无关(P>0.05)。结论:单纯药物治疗对于mMCAI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残率,尤其对于年轻的患者,早期手术远期效果较好。
- 王宇李锦平杨新乾宋英伦谭可李涛郭鹏赵奇煌
-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术大脑中动脉脑梗塞
- 颅内转移癌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癌的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颅内转移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124例患者分别选择单纯外科手术治疗(A组),外科手术配合术后全脑放射治疗(WBRT,B组)以及立体定向分次放射治疗(FSRT)配合WBRT(C组)。评估三种治疗方案在颅内转移癌神经外科治疗中的优劣。结果:B组对A组治疗颅内转移癌在上述三方面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特定条件下C组对A组治疗颅内转移癌在上述三方面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新发,直径大于3cm,周边水肿,占位效应明显的颅内转移癌病灶手术切除,术后WBRT效果好;对直径不超过3cm的单发颅内转移癌病灶,占位效应轻微或不明显,可以行FSRT辅助WBRT。
- 王宇李锦平宋英伦谭可李涛郭鹏赵奇煌
- 关键词:颅内转移癌外科手术
- 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评估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风险以及治疗决策的制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306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的脑出血手术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手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术前血栓弹力描记术(TEG)检查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抑制率≥75%作为暂缓急诊手术的标准,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之间、不同术式之间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差异.结果 抑制率≥75%组术后再出血率为26.9%,延期手术组为4.1%,OR=8.566,95% CI=2.279 - 32.19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75%组的再出血率为7.6%,OR=1.923,95% CI=0.594 -6.224,P=0.275;抑制率≥75%组与<75%组比较,OR=4.455,95% CI=1.539 - 12.89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诊开颅手术组与延期手术组相比,再出血率为15.9%,OR =4.399,95% CI=1.215 - 15.91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75%可做为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高风险的预测指标,可根据术者自身经验及技术优势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治疗策略.
- 谭可李锦平宋英伦王宇李涛郭鹏李雄王嘉炜王雁赵奇煌
- 关键词:脑出血阿司匹林神经外科手术血栓弹力描记术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最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 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扩散张量成像上运动神经元
- 神经刺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刺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脉冲发生器;无线供电机构,与脉冲发生器电连接,无线供电机构包括电磁能接收模块和电磁能发射模块,电磁能接收模块集成于脉冲发生器中;穿戴件,电磁能发射模块安装于穿戴件上并能...
- 谭可
- 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索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外科阶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10月1日-2023年1月31日在某院神经外科进行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11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名。实验组采用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下教学+常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考核学员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及教学评价。结果t检验分析显示实验组学员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0.68±5.09比85.04±4.98分)及总成绩(90.96±4.61比88.23±4.2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学员的教学满意度、学习参与度、学科知识拓展、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神经外科住培教学实践中,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与常规教学模式相结合,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学员满意度。
- 谭可董乐李涛彭玉涛吴文汧杨子文
- 关键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机器人
-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199例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济数据。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4组:机器人手术组7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组65例,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组21例,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硬通道组36例,采用硬通道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4组患者术后近期至1年的临床随访结果和医疗费用指标。选择机器人手术及内镜手术患者的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进行抽样匹配,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指标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手术后出院时,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残余量、住院总费用、手术相关费用、ICU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机器人手术组中再出血、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6%、1.3%,平均住院时间15.45 d,平均住院费用46077.90元。4组患者中mRS≤3分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机器人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mRS≤3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5.8%和74.0%。采用倾向性评分抽样匹配,最终得到均衡可比的机器人手术组及神经内镜组,每组37例。手术后1年,机器人手术组能够人均节省36862.14元的成本并多获得0.062个QALYs。结论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具有成本更低且疗效更好的卫生经济学优势,更进一步的结果有待于开展多中心、扩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谭可李锦平彭玉涛吴文汧杨子文汪阳陶立波刘畅
-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微创手术卫生经济学评价
- 破裂小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成功切除巨大或位于脑组织深部的血管畸形,难度更大。小脑血管畸形的发生率占脑血管畸形患者总数的7.9%-15%,大多数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小脑动
- 李锦平赵奇煌宋英伦杨新乾刘赫谭可王雁
-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
- 2024年
- 目的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收治的14例SaSAH患者,收集一般资料、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时间、手术时间、检查方法、动脉瘤大小、预后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入组14例SaSAH患者,男5例,女9例,Hunt-HessⅣ级8例,Ⅴ级6例。7例入院后再出血,再出血距首发症状时间平均为11.21 h。13例术前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4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其中颞叶沟回疝5例,单纯大脑镰下疝3例,脑疝患者手术中均去除骨瓣。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2例,3分3例,2分7例,1分2例。结论24 h内治疗SaSAH责任动脉瘤是防治颅内再出血、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原则。显微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SaSAH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存在颅内血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SaSAH患者。
- 郭鹏宋英伦李雄谭可王宇李涛彭玉涛张浩宇董乐吴文汧李锦平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再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