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旭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性
  • 5篇脑性瘫
  • 5篇脑性瘫痪
  • 5篇痉挛
  • 4篇切断术
  • 4篇疗效
  • 4篇脑瘫
  • 4篇脊神经
  • 4篇根切
  • 3篇手术
  • 3篇脑瘫性
  • 3篇痉挛状态
  • 3篇脊神经后根
  • 3篇脊神经后根切...
  • 3篇脊神经后根切...
  • 3篇后根
  • 3篇后根切断
  • 3篇后根切断术
  • 2篇远期
  • 2篇远期疗效

机构

  • 9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北京大学中日...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邵旭
  • 10篇于炎冰
  • 9篇张黎
  • 3篇甄雪克
  • 2篇田宏
  • 1篇刘红举
  • 1篇梁剑峰
  • 1篇许骏
  • 1篇徐晓利
  • 1篇杨文强
  • 1篇许骏
  • 1篇刘江
  • 1篇杨文强
  • 1篇徐晓利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副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面-副神经端-端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应用副神经胸锁乳突肌肌支断端与面神经出茎乳孔处断端行端-端吻合术治疗16例周围性面瘫,在术后1周、1年及3年时分别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平均随访42个月。16例术后3年House—Brackmann(H—B)分级:I级2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1例,无恢复1例。以达到Ⅱ级以上作为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本组患者总恢复率为63%(10/16)。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3年H—B各等级分布情况均不同(P〈0.001)。在术后1周内面神经功能即出现恢复迹象,术后1年出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术后1~3年期间仍有进一步恢复可能。术后并发症:明显转颈无力1例,但对生活质量不构成严重影响。结论面-副神经端-端吻合术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神经无张力吻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邵旭于炎冰张黎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疗效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手术并发症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探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9月经腰骶段SPR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2 593例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痉挛5例(0.19%)、吸入性肺炎4例(0.15%);消化系统并发症包括腹胀145例(5.6%)、肠绞痛80例(3.1%);泌尿系统并发症包括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54例(2.1%)、泌尿系感染6例(0.23%);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下肢无力327例(12.6%)、下肢感觉障碍140例(5.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头痛112例(4.32%)、癫痫发作4例(0.15%),无椎管内或颅内感染、椎管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一般手术并发症包括腰背部疼痛1 382例(53.3%)、切口感染延迟愈合5例(0.19%)、脑脊液漏8例(0.31%)。随访1年以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下肢运动能力下降7.33%(190/2 593),下肢感觉障碍5.59%(145/2 593),大小便障碍0.04%(1/2 593),脊柱侧弯7.23%(31/429),胸椎后凸4.2%(18/429),腰椎滑脱10.49%(45/429),长期腰背痛9.72%(252/2 593),未见性功能障碍。结论:腰骶段SPR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安全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病例、术中精细操作、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正规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邵旭于炎冰张黎徐晓利许骏刘江刘红举杨文强
关键词:脊神经根切断术脑性瘫痪肌痉挛状态手术后并发症
脑性瘫痪及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20年
脑性瘫痪(CP)是一组运动发育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常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损伤所致,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脑性瘫痪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受限,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及发育异常。目前传统治疗方案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但疗效参差不齐,预后差异较大。本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针对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分型、治疗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邵旭于炎冰张黎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流行病学康复手术治疗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远期疗效分析
于炎冰邵旭张黎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公认的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手术方法,但对其远期疗效仍然存在争议.此研究的目的是使用标准化评估手段系统地探讨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平均随访9.7年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年、5年、终末时进行随访,评估手段包括定量的下肢肌张力标准化评估(改良Ashworth 6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情况(GMFCS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量表),并结合患者后续接受的治疗措施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SPR的远期疗效.结果 患者术后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下降,末次随访时,下肢三大肌群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肌张力总体改善率90.7%.GMFCS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粗大运动功能较术前总体改善率为8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8.9%.术前GMFCS分级Ⅰ~Ⅲ级的患者术后ADL得分随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截至到末次随访时患者所接受后续的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跟腱延长术、骨关节矫形术或痉挛肌肉肉毒素注射治疗的总体比例为27.7%,统计学分析示:是否接受后续治疗措施在末次随访时ADL改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骶段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疗效可长期持续存在,其远期疗效包括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其中术前GMFCS分级Ⅰ~Ⅲ级的患者远期疗效最为显著.SPR术后联合必要的后续外科治疗措施有助于疗效维持及运动功能改善,并最终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邵旭于炎冰张黎
关键词: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性瘫痪肌痉挛状态远期疗效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随访观察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随访观察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PR治疗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平均年龄为(9.5±3.5)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Cobb法)、腰骶角、弓顶距离、前突指数及Cobb角的差异。观察术后腰椎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7.0±12.8)个月。术前前凸角平均为(36.1±1.8)°,术后为(39.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腰骶角[(33.1±1.4)°对比(33.6±1.4)°]、弓顶距离[(15.6±1.3)mm对比(17.3±1.2)mm]、前突指数[(14.9±1.7)mm对比(18.7±2.2)mm]及Cobb角[(5.9±0.9)°对比(7.3±0.9)°],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0例患者中,术前9例(10.0%)有腰椎畸形,其中脊柱侧弯7例、腰椎滑脱2例;术后24例(26.7%)患者存在腰椎畸形,其中脊柱侧弯18例,腰椎滑脱6例(均为Ⅰ度滑脱);术前有脊柱侧弯的7例患者,2例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例有所加重。结论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腰椎稳定性不会构成严重影响。
张传鹏张黎许骏徐晓利邵旭于炎冰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状态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腰椎稳定性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术后并发症被引量:3
2014年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指发生于发育期胎儿或婴儿的大脑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一组综合征.脑瘫中痉挛型约占60% ~ 70%,其治疗方法包括康复治疗、鞘内注射巴氯芬(intrathecaibaclofen,ITB)、矫形术、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eripheral neurotomy,SPN)以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等[1].Kan等[2]研究表明,对于以下肢为主的中度以上的痉挛,SPR和ITB都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但SPR在降低痉挛程度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比ITB更有效.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这一术式以来,在国内迅速推广,至今已发展20余年.但作为创伤性较大的一种手术,其术后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邵旭于炎冰张黎
关键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痉挛型脑瘫术后并发症康复治疗部分切断术脑性瘫痪
丹红注射液对雪旺细胞中BDNF表达的促进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DH)对SD大鼠雪旺细胞(SC)表达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测定DH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导致的SC凋亡的影响实验中将SC分成对照组、SC+AGEs组、SC+DH+AGEs组,培养48h后对同倍视野下SC细胞计数并比较:在测定DH对SC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影响实验中,运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BDNF mRNA和蛋白;在测定DH在不同抑制剂作用下对BDNF mRNA表达的影响实验中,运用RT-PCR技术对BDNF mRNA进行检测。结果(1)AGEs+SC组S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SC+DH+AGEs组较AGEs+SC组SC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H+SC组BDNF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DH+CalohostinC(蛋白激酶C抑制剂)组BDNF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DH+U0126(甲乙基酮抑制剂)、DH+FR180204(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DH+SB203580(p38蛋白抑制剂)3组BDNF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H可明显抑制AGEs导致的SC的凋亡;(2)DH可促进SC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3)蛋白激酶C及下游的甲乙基酮、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和p38蛋白通路可能参与了DH对BDNF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
甄雪克梁剑峰杨文强邵旭张黎于炎冰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雪旺细胞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颅脑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 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 记录注册误差, 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 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 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 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 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 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 提高了手术效率, 保障了手术安全。
甄雪克邵旭田宏张黎于炎冰
关键词:微小病灶
基于GPi的术中电生理信号和靶点位置预测DBS治疗Meige综合症的疗效
目的:GPi-DBS治疗Meige综合症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DBS的目标位置与周围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患者的临床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未知数。在大样本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刺激靶点周围的电生理特征及其...
田宏甄雪克邵旭于炎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