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莹

作品数:8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急诊
  • 2篇梗死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栓
  • 1篇动脉血栓栓塞
  • 1篇心病
  • 1篇心电
  • 1篇心电描记
  • 1篇心电描记术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保护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机构

  • 8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作者

  • 8篇郑莹
  • 4篇李志刚
  • 2篇洪波
  • 2篇刘荣魁
  • 2篇赵路静
  • 1篇刘淑芹
  • 1篇任雁宏
  • 1篇陈玉凤
  • 1篇何峰
  • 1篇王峪
  • 1篇雷小峰
  • 1篇程炎
  • 1篇张媛
  • 1篇尤莉
  • 1篇尹小花
  • 1篇邹永明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急诊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53例患者(早期组)、6~12 h 47例患者(晚期组),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溶栓治疗2 h后,早期组患者的ST段回落≥50%率、ST段完全回落率及再通率均显著高于晚期组患者(P〈0.05);溶栓治疗后,早期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及达峰时间均显著小于或短于晚期组患者(P〈0.05);溶栓治疗后,早期组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组患者(P〈0.05),2组间发生出血事件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最佳时机是在起病后6h以内,早期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及治疗安全性。
刘荣魁洪波郑莹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联合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联合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早期识别END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ACI患者197例,均于患者入院当天行AR检测、PLA检测,于入院时以及入院后24、48、72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记录END发生情况,据此分为END组、非END组。依次对两组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7例ACI患者中,发生END者49例,END发生率为24.87%。根据AR的判定标准,END组AR 23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 15例、阿司匹林敏感(AS) 11例,非END组AR 17例、ASR 29例、AS 102例。经单因素分析,END组AR、ASR及PLA、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均高于非END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及PLA、PMA、PNA、PLyA均为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AR及PLA、PMA、PNA、PLyA水平越高的患者,发生END的风险越高(P<0.05)。结论AR和血小板活化可能都是ACI患者发生END的重要危险因素,AR联合PLA检测对于预测END的发生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据此及时调整抗血小板策略,有望减少END的发生。
郑莹雷小峰程炎李志刚
无创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26例被引量:3
2005年
张媛刘淑芹陈玉凤任雁宏郑莹
关键词:肺栓塞心电描记术
老年冠心病冠脉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的冠心病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确诊的冠心病老年患者205例中急性心肌梗死(AMI)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76例。病变支数:单支病变62例,双支病变67例,多支病变7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UA、SAP、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一氧化氮(N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降低(P<0.05),AMI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内皮素(ET)-1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显著增高(P<0.05),AMI>UA>SAP,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程度不同的冠心病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均有所不同,且与AMI、UA和SAP或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呈相关性。
郑莹何峰李志刚赵路静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
血清D-二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9年
主动脉夹层急性发病,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且容易误诊。有文献报道,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血清D-二聚体即可升高,可作为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参考。本研究以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清D-二聚体鉴别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郑莹王峪李志刚赵路静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血清急诊死亡率
不同抗感染方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性状态影响及疗效研究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抗感染方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效果及对炎性状态影响,以期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20例,A组给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疗,B组给予头孢地嗪钠抗感染治疗,C组给予头孢美唑联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观察3组治疗1疗程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3、5d炎性状态情况、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阴影吸收>50%时间均低于B、C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3、5d炎性状态下降明显,各项炎性指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A组各项炎性指标均低于B、C组(P<0.05);B组与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均有胃肠道反应发生,3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总有效率98.33%,高于B、C组的90.00%、91.67%(P<0.05)。结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应重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疗方案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炎性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郑莹李志刚洪波任红芸尹小花尤莉
关键词:抗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炎性状态疗效
COPD急诊发作常见的诱发因素进展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呼吸系统疾病。COPD急性发作的诱因众多,及时准确找出COPD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对疾病情的判断和后续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就COPD急诊发作常见的诱发因素进展作一综述。
郑莹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吗啡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吗啡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入院后立即注射吗啡3mg,5~10min后再次注射3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h测定两组肌钙蛋白(cTnT)水平。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cTnT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均<0.05)。结论吗啡能降低早期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为激动阿片类受体、降低血浆cTnT水平。
刘荣魁郑莹邹永明
关键词:吗啡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