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宝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国际竹藤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毛竹
  • 4篇毛竹林
  • 4篇
  • 3篇氮磷
  • 3篇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有机碳
  • 2篇生产力水平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活性
  • 2篇土壤活性有机...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凋落叶
  • 1篇氧化态
  • 1篇叶凋落物

机构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国际竹藤中心
  • 2篇国际竹藤网络...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0篇郭宝华
  • 8篇刘广路
  • 8篇范少辉
  • 6篇杜满义
  • 3篇苏文会
  • 2篇唐晓鹿
  • 2篇封焕英
  • 1篇刘蔚漪
  • 1篇赵建诚
  • 1篇官凤英
  • 1篇漆良华
  • 1篇肖复明
  • 1篇余林
  • 1篇李兴军

传媒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物分解的指示者。
刘广路范少辉官凤英杜满义郭宝华
关键词:毛竹凋落物分解
毛竹冬笋Ca、Mg、Si含量动态变化及积累规律被引量:4
2015年
冬笋是毛竹生长的第一阶段,其养分状况对毛竹林分产量和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笔者选择安徽黄山地区毛竹,研究了该阶段Ca、Mg、Si 3种元素在冬笋中的含量变化及动态积累过程,结果表明:笋芽萌动后,随着冬笋生长和生物量增加,Ca和Mg在笋体内含量不断增大并迅速积累,而Si在冬笋生长中期有输出趋势;至出土成为春笋前,Ca、Mg和Si的积累量分别达51.67、28.39、10.94 g/hm2。为准确掌握各生长阶段冬笋中Ca、Mg、Si 3元素的动态积累过程,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别拟合了12月至次年3月单笋中3种元素积累量(Y,g)与笋高(H,cm)和笋径(d,cm)变化关系的模型,各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
苏文会范少辉郭宝华封焕英赵建诚刘广路
关键词:CASI
不同生产力水平毛竹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以研究多重化学元素平衡关系为目标,通过研究主要化学元素(C、N、P等)的计量关系来揭示有机体的特性及行为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个体、群落、景观等不同层次联系起来,揭示植物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相互...
郭宝华
关键词:毛竹林生产力水平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赣中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撂荒地;与对照(撂荒地)相比,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富集现象明显;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明显不同,其中,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所占比例最小,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后三者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碳的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评价赣中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杜满义范少辉刘广路漆良华郭宝华唐晓鹿肖复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不同生产力水平毛竹林碳氮磷的分布格局和计量特征被引量:37
2014年
以南亚热带中心分布区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产力水平(Ⅰ:30000±1000 kg·hm -2 a -1;Ⅱ:34000±1000 kg·hm -2 a -1;Ⅲ:37000±1000 kg·hm -2 a -1;Ⅳ:42000±1000 kg·hm -2 a -1;Ⅴ:47000±1000 kg·hm -2 a -1)毛竹林植被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计量特征,探讨生产力水平对毛竹林及土壤碳、氮、磷分布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对毛竹林植被碳和磷元素在不同器官间分配比例的影响较小,对氮素分配比例的影响较大;除竹叶碳元素分配比例在不同生产力水平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P <0.01),各器官间碳、磷含量在不同生产力水平间差异均不显著;除竹秆外,毛竹不同器官氮分配比例在不同生产力水平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生产力水平对毛竹林植被 C∶N、C∶P、N∶P计量比值的影响较小,在不同生产力水平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1),毛竹林主要养分元素的计量比具有内在的稳定性,符合“内稳性假说”;生产力水平对林地土壤碳、氮、磷、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有显著影响,土壤 C∶N、C∶P、N∶P 和 H-N∶A-P 在不同生产力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当土壤N∶P<14时,主要受到氮元素的限制,本研究中土壤N∶P为4.50~13.89,反映了研究区毛竹林主要受到氮元素的限制,受磷元素的限制较少,且 N∶P 比值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毛竹林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毛竹林植被主要养分计量值与土壤主要养分计量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郭宝华刘广路范少辉杜满义苏文会
关键词:毛竹林
不同年龄毛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1
2016年
以毛竹分布中心区的不同年龄毛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毛竹林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探讨毛竹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养分及计量比值的变化特征,揭示毛竹生长规律,同时为"生长速率理论"提供证据。结果表明:毛竹同一器官碳、氮、磷含量和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毛竹年龄的增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1~3年生竹叶、竹枝和竹根碳磷比和氮磷比呈降低的趋势,其后氮磷比升高,5年生氮磷比最高;1~3年生竹秆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反,4~6 a竹秆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同,反映了毛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碳、氮和磷含量和计量比值发生了变化,1~3年生毛竹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竹根和竹叶氮磷比降低,随着毛竹生长速率的降低,氮磷比升高,符合"生长速率理论"。1~6 a竹叶N∶P分别为13.03、9.81、7.47、15.17、21.01、15.52,平均值为13.67,N∶P〈14反映了研究区毛竹生长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其中,2、3年生N∶P低于10,对2、3年生竹施用N肥可以促进竹子的更好生长;5年生毛竹根和叶的氮磷比值最高,5 a时采伐可以降低土壤P素缺失风险。
刘广路范少辉郭宝华杜满义李兴军
关键词:毛竹
四种昆虫甲壳素的提取及昆虫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
甲壳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甲壳素属线性多糖类,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年生物合成约100亿t。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纺织工业、医药保健、农业、环境保护和化妆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工业化生产甲壳...
郭宝华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昆虫生物资源
文献传递
中国毛竹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9
2016年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重要特征,开展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可以细化植物种群化学计量学内容,确定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类型,同时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为阐明我国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C、N、P化学计量学特征,通过对毛竹主要产区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探索我国毛竹林"植物-土壤-凋落物"系统C、N、P及C:N、C:P、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经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毛竹林叶片C含量为478.30 mg·g^(–1),N含量为22.20 mg·g^(–1),P含量为1.90 mg·g^(–1),C:N为26.80,C:P为299.60,N:P为14.40;毛竹林0–20 cm土层C含量为21.53 mg·g^(–1),N含量为1.66 mg·g^(–1),P含量0.41 mg·g^(–1),C:N为14.20,C:P为66.74,N:P为4.28;毛竹凋落物C含量为438.49 mg·g^(–1),N含量为13.39 mg·g^(–1),P含量为0.86 mg·g^(–1),C:N为22.53,C:P为665.67,N:P为22.55。2)毛竹林"植物-土壤-凋落物"系统中,C:N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物>叶片>土壤,叶片N、P再吸收率分别为39.68%和54.74%,我国毛竹林生长发育总体上可能受到P限制或者N和P两种元素的双重限制。3)纬度梯度:叶片N含量、N:P随纬度增加而增加,C:N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经度梯度:叶片N:P随经度增加而增加,P含量、C:N随经度增加而降低;土壤C:N随经度增加而增加,N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凋落物N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4)叶片N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但对温度的响应比降水更敏感,叶片N含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关系,支持"温度-植物生理假说",反映了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杜满义范少辉刘广路封焕英郭宝华唐晓鹿
关键词:凋落物纬度经度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以江西省安福县15年利用历史的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顺序为毛竹人工林(14.56 t·hm-2)>木荷次生林(14.41 t·hm-2)>杉木人工林(13.39 t·hm-2)>撂荒地(9.53 t·hm-2),3种林地均显著高于撂荒地。(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林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稳定态碳含量、碳库指数均有大幅度提高,木荷次生林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值均最大,毛竹人工林氧化稳定系数最大,以撂荒地作为参考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值,排列顺序为:木荷次生林(184.61)>毛竹人工林(172.58)>杉木人工林(150.50)>撂荒地(100)。(3)林地对土壤更具有培肥作用,处于良性管理状态,尤其以木荷次生林最佳。
郭宝华范少辉杜满义刘广路苏文会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被引量:13
2011年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穿透雨率为46.2%~86.2%,平均穿透雨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Ⅰ(77.0%)、Ⅲ(75.0%)、Ⅳ(73.7%)、Ⅱ(70.3%)、Ⅴ(67.7%);各林分树干茎流量排序由大到小为Ⅳ(69.2 mm)、Ⅲ(52.0 mm)、Ⅱ(37.3 mm)、Ⅴ(23.0 mm)、Ⅰ(17.6 mm),树干茎流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类型毛竹林增加的比例大于杉木纯林和阔叶林;各林分产生树干茎流的最小响应雨量排序由小到大为Ⅱ(6.4 mm)、Ⅳ(6.9 mm)、Ⅲ(7.5 mm)、Ⅴ(8.9 mm)、Ⅰ(10.4 mm);各林分林冠截留率为14.1%~53.5%,平均林冠截留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Ⅴ(31.3%)、Ⅱ(28.2%)、Ⅳ(23.5%)、Ⅲ(22.9%)、Ⅰ(22.3%)。5种林分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量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穿透雨量和降雨量的关系用模型Y=a+bX拟合较好;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三次曲线(Y=0β+1βX+β2X2+3βX3)方程较拟合最好。综合分析表明,毛竹纯林对小到中雨的截留能力较好,竹杉、竹阔混交林对大到暴雨的截留能力较好。
刘蔚漪范少辉刘广路郭宝华余林陈孝丑
关键词:毛竹林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