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平
- 作品数:31 被引量:17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伴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报告被引量:1
- 2002年
- 彭海陈运平李方明尹变莉施磊
- 关键词: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 多发梗塞性痴呆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 陈运平
- 应用0.5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效应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予以低频rTMS治疗,以60%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每侧刺激30次,频率0.5Hz,每日1个序列,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结果:低频rTMS治疗后,患者平均HAMD评分为(13.8±7.8)分,而治疗前平均HAMD评分为(26.6±6.0)分,治疗后平均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7/20)。结论:低频rTMS对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陈运平梅元武孙圣刚包敏
- 关键词:抑郁症磁疗法康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抑郁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建模大鼠行为变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并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 陈运平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单胺类神经递质
- 脑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经头颅CT/MRI检查,结合临床诊断76例后循环梗死。结果头颅CT检查,梗死病灶检出率75%。MRI梗死病灶检出率100%。危险因素主要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有效率77%。结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头颅CT/MRI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患者的功能预后与受累部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
- 彭海李颍李波胡继川陈运平郭树斌孙树华
-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预后
-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例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例发病 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给予尿激酶 15 0万U加于 0 .9%氯化钠溶液 2 0 0mL中静脉滴注。结果 :3例患者溶栓治疗 2h内症状均明显改善 ,其中 2例在 2h后症状继续好转 ,1例患者肌力恢复 2h后发生同一肢体再次瘫痪。溶栓后 3个月时评定临床治愈 2例 ,有效 1例。 3例患者中仅 1例患者出现血尿。结论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副作用轻微。
- 陈运平梅元武孙圣刚
- 关键词:尿激酶脑梗死
- 急慢性铊中毒一家六例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 探讨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例确诊急慢性铊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 性2例,年龄12~50岁,来自同一家庭(为一对姐妹和各自的丈夫及儿子).其中5例患者[3例为急性中毒,2例为慢性中毒(半年内第2次中毒)]均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起病,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伴或不伴消化道症状;1例为12岁男性患儿,尿铊浓度超过中毒量,却无相关的临床表现.治疗上采用补钾、利尿、导泻、口服普鲁士蓝(氰化铁合亚铁)、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措施,其中2例同时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最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另2例慢性铊中毒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最后昏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铊中毒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胃肠道症状和皮肤损害,对于出现类似症状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铊中毒的可能性,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上除传统的普鲁士蓝效果肯定外,血液灌流亦可能是疗效更加肯定的措施.
- 陈春暖黄金莎熊念张振涛陈运平曹学兵王涛
- 关键词:中毒神经炎秃发亚铁氰化物血液灌注
- β-七叶皂甙钠辅佐治疗坐骨神经痛18例:随机对照被引量:3
- 2002年
- 陈运平孙圣刚梅元武
- 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辅佐治疗坐骨神经痛
- 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比较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与诱发电位 (EP)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别检查VEP、正中神经SEP、及BAEP ,并与头颅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头颅MRI检查的异常率为 83 .3 % ,VEP、SEP、BAEP的异常率分别为 83 .3 %、75 %、5 6.7% ,而三项EP总的异常率为 10 0 %。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同时检测能显著提高诱发电位的异常率 。
- 陈运平梅元武俞善纯包敏张茂悦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诱发电位
- 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程序的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被引量:16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方案的应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理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脑血管病的康复制定最佳策略。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急性期(21d内)均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恢复期康复组于康复机构康复治疗2个月后,再到社区或家庭康复治疗3个月,对照组自行在家练习。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SF-36量表来评定疗效。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及增量分析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21d内),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FMA及MBI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21d后~6个月)的各个阶段,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在康复后6个月及2年随访时,康复组的生存质量各个维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康复组患者NIHSS评分每减少1分、FMA及MBI评分每提高1分需分别花费人民币2412.5元、442.0元和332.1元,而对照组则需分别花费3285.4元、637.8元和447.5元。结论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更为经济。
- 邢宏义梅元武卢正娟陈运平郑丽芳
-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评价脑卒中患者康复程序美国国立卫生院家庭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