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灿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松乳菇与平菇原生质体杂交及其融合菌株的特性被引量:3
- 2014年
- 以双灭活原生质体作为遗传标记,将高产的平菇与松乳菇进行融合杂交。采用菌落表型比较、拮抗试验、酯同工酶及全蛋白电泳图谱比对鉴定融合菌株,用比色法和重量法分别测定融合菌株与其亲本的4种酶的活力和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融合菌株形成了稳定的新遗传性酶谱;具有更强利用基质的能力,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活力分别为亲本松乳菇的377.32%,194.83%,149.64%,亲本平菇的539.27%,209.26%、195.24%,而木聚糖酶活力介于两亲本之间。融合菌株鲜干菌丝重高达亲本松乳菇的168.09%,149.92%,平菇的525.02%,253.79%。融合菌株R6可作为高产发酵生产菌丝体的起始菌株。
- 霍光华孙娇娇罗桂祥韩启灿
- 关键词:松乳菇平菇
- 抗稻瘟病菌活性木荷皂甙类似物的分离条件及其分离被引量:4
- 2014年
- 新型木荷各皂甙极性相似,结构相近,给分离带来了极大困难,制约了抗稻瘟病菌活性木荷皂甙先导物的确立。运用单因素(色谱柱填料、流速、流动相配比)探索其色谱行为,综合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线性放大原理推导,以及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活性,确定了木荷皂甙的色谱分析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流速0.8 mL/min,特定的梯度洗脱程序,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色谱分析图谱,推导出木荷皂甙的速率理论半经验公式为H=!23.5195×10!3+0.1155×10!1/u+14.9675×10!3u,应用到半制备HPLC,成功分离出7个木荷皂甙单体,其中2种具有强抗稻瘟病菌活性,其EC50/EC90分别为5.9123/21.6912,5.2064/16.9781。
- 彭玉萌霍光华韩启灿詹五根叶亚健王纯荣
- 关键词:色谱行为
- 一株病原拮抗野生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被引量:3
- 2014年
- 为获得广谱抗菌功能野生菌株并提高其发酵产物中抗菌物质的含量。采用管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功能菌株,ITS序列分析鉴定功能菌株,通过响应面法和正交设计优化发酵生产抗菌物质的工艺。筛选到一株强效、广谱抗菌功能菌株,鉴定为Cerrena sp.,其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拮抗作用。该菌株的摇甁发酵配方及培养条件为:马铃薯13.99 g/L,蔗糖41.58 g/L,VB1 0.027 g/L,麸皮7 g/L,KH2PO42 g/L,MgSO4·7H2O 2 g/L;摇床温度28℃、发酵周期10 d、种龄4 d、接种量8%、初始pH为5.0、装液量110 ml/250 ml。该菌株有明显抑菌活性,发酵工艺优化后抗菌活性提高了30.37%,为该菌株今后的应用、抗菌剂的分离提纯和产业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韩启灿霍光华罗桂祥
- 关键词:野生大型真菌发酵工艺
- 木荷皂甙对稻瘟病菌细胞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为开发新型木荷皂甙杀稻瘟剂,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显微观察、电导法和比色法研究木荷活性皂甙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Hebert)Barr.的活性,以及对病原细胞形态及其胞外生理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木荷皂甙M2IGR5抗稻瘟病菌的EC50为16.41μg/mL、EC90为76.16μg/mL;其EC50和EC90处理稻瘟病菌茵丝体24h后,可导致菌丝断裂、细胞肿胀;处理去壁的原生质体2h即可导致其变型、粘连、破裂,引起病原菌菌丝细胞内含物大量渗漏;处理2h后的可溶性蛋白渗漏量和可溶性总糖分别较对照高10倍和30~60倍,且处理液的电导率升高、几丁质酶活性增强、胞壁几丁质组成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脱落。研究表明,木荷皂甙抗稻瘟病菌不仅导致膜通透性增大、完整性丧失,而且还间接引起细胞壁降解,加速了稻瘟病菌细胞的凋亡。
- 易磊霍光华韩启灿叶亚建詹五根
- 关键词:稻瘟病菌菌丝体
- 一株祼脚菇属菌株产抗菌活性物的基础液体培养碳、氮源等优化及其对柑橘青绿霉菌的作用被引量:7
- 2016年
- 江西是柑橘类水果的主要产区之一,青绿霉菌是导致柑橘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可产生病原抗药性和残留,一株具有拮抗此病菌的祼脚菇属菌株0612-9被发现。为了探索其产活性物质的代谢培养和活性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观察法测定了其抗菌活性,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响应面设计等优化出液体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显示:液体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为:马铃薯279.94g/L,葡萄糖30g/L,麸皮8.87g/L,MgSO_4·7H_2O 0.47g/L,KH_2PO_42g/L,发酵周期10d,接种量5 ml/100 ml,转速180r/min,摇床温度26℃,装液量100ml/250ml,发酵液抗病菌活性从42.26%提高到55.77%。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EC_(50)分别为69.25g/L和56.70g/L,最小杀菌浓度250μg/ml低于阳性对照物抑霉唑的500μg/ml,并且对病原菌菌丝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该祼脚属菌株有潜在开发成柑橘采后保鲜剂的价值。
- 吴胜霍光华韩启灿龙昊知
- 关键词:活性物质
- 改良TLC-生物自显影引导裸脚菇中抗青、绿霉物质的分离
- 2020年
- 目的:分离和追踪野生裸脚菇属(0612-9)中抗青、绿霉活性物质。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活性成分,用改良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即浇注法)追踪活性成分,牛津杯法、薄层色谱-紫外荧光法、10%浓硫酸乙醇显色等方法作为验证方法。结果:共制备5种化合物,分别为Ⅰ1.1、Ⅰ1.2、Ⅰ2、Ⅰ3和Ⅱ,改良TLC-生物自显影追踪到4种抗菌活性物质,即Ⅰ1.1、Ⅰ2、Ⅰ3和Ⅱ,样品检测量低至18.6μg/mL。结论:本方法具有清晰、准确的优点,适于引导中度极性活性物质,如该裸脚菇抗菌活性物质等的分离。
- 吴天福霍光华韩启灿吴胜邹长江
- 关键词:抗菌物质
- 脱色、抗菌功能野生大型真菌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 为获得脱色、抗菌功能野生大型真菌,优化功能菌株的脱色条件与发酵生产抗菌物质的工艺参数,探明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过程。以53种野生大型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杯碟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功能菌株,ITS序...
- 韩启灿
- 关键词:野生大型真菌抗菌活性发酵工艺
- 文献传递
- 一株祼脚菇属菌株产抗菌活性物的基础液体培养碳、氮源等优化及其对柑橘青绿霉菌的作用
- 江西是柑橘类水果的主要产区之一,青绿霉菌是导致柑橘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已产生病原抗药性和残留,一株具有拮抗此病菌的祼脚菇属菌株0612-9被发现.为了探索其产活性物质的代谢培养和活性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
- 吴胜霍光华韩启灿龙昊知
- 关键词:活性物质
- 文献传递
- 三株野生大型真菌对孔雀石绿的脱色作用及其脱色条件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消除或降低孔雀石绿染料的污染,从50余种野生大型真菌中筛选到3种对孔雀石绿染料有较强脱色作用的菌株即落叶松附毛孔菌、粘小奥德蘑和皱盖囊皮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探索了优选菌株落叶松附毛孔菌的培养基组成和脱色条件。结果显示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20%、玉米汁2%、KH2PO4 0.3%、MgSO4?7H2O 0.15%;最佳脱色条件为染料初始浓度100mg/L、发酵液用量6mL、Mg2+浓度6mmol/L、pH6.0、温度50℃、摇床振荡速度150r/min。此条件下对孔雀石绿染料脱色1h,脱色率可达92.6%,其中Fe2+对脱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发酵液脱色受热、pH和Fe2+影响,推测,落叶松附毛孔菌对孔雀石绿脱色的活性成分可能是漆酶。
- 韩启灿霍光华罗桂祥
- 野生冬菇产病原拮抗物的工艺参数确定被引量:4
- 2014年
- 为开发绿色野生药用大型真菌源饲料抗菌添加剂,本研究采用杯碟法筛选活性菌株和一剂量法测定效价,通过单因素试验法、Plackett-Burman筛选、最陡爬坡、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分析及正交试验优化抗菌物质的发酵生产工艺,获得了一株对病原菌具有高效、广谱抗性的野生冬菇0612-9,其5倍浓缩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26 mm、16.12 mm和19.70 mm,与盐酸四环素比,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对效价为1806.34 U/mL。0612-9菌株发酵生产抗菌物质的最佳工艺为:土豆270.53 g/L,麸皮7.429 g/L,葡萄糖30 g/L,MgSO4·7H2O 0.4551 g/L,KH2PO4 2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4.0,发酵周期11 d,接种量5 mL/100 mL,转速180 r/min,摇床温度27 ℃,装液量100 mL/250 mL。该胞外抗菌物质在低于60 ℃、pH1.0~6.0抑菌活性稳定,对紫外照射不敏感,乙酸乙酯为抗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剂。
- 韩启灿霍光华罗桂祥胡殿民张宝陈明辉
- 关键词:发酵工艺响应面法抗菌物质